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想”出来的财富
作者:编著/葛红明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天下午,比尔在一座旧式的磨坊里帮伯父磨麦子。他伯父经营的大型农场上,有很多缴谷租的佃农是黑人。一个黑人佃农的小女儿不声不响地推开门走了进来,并站在门边。
       他伯父抬头看到了小女孩,就对着她粗声粗气地喊:“你想干吗?”
       小女孩细声细气地答:“妈咪说,请你给她五毛钱。”
       “我不会给的,”他伯父驳斥道,“你现在就给我回去。”
       “好的,先生。”小女孩答道。但是她却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
       伯父继续忙着工作,他非常投入,所以未曾留心到,那小女孩根本就没有离去。突然一抬起头来,看到她还站在那里,他就对着她咆哮:“我叫你回去!现在就走,再不走我就拿根棍子来揍你。”
       小女孩说:“好的,先生。”但是她一动也没动。
       伯父放下了正待倒入磨料斗的谷袋,拿起做木桶用的板条,一脸怒容地向小女孩走去。
       比尔屏息静观。他肯定会看到小女孩挨揍。他知道伯父生性暴烈。
       当他伯父走近门边时,小女孩飞快地往前一跨,抬头直视伯父的眼睛,用最高亢的声音尖叫:“妈咪要拿到那五毛钱。”
       他伯父停下了脚步,端详了小女孩一下,然后慢慢放下了木桶板条,伸手到口袋里掏出五毛钱,递给了小女孩。小女孩拿了钱,慢步退向门外,两眼直盯着方才被她所征服的主人。她走了以后,比尔的伯父坐在箱子上,两眼茫然地望向窗外,足足有十分钟之久,仿佛仍震慑在刚才被征服的力量之中。
       比尔先生也在思索着。这是他生平头一遭亲眼目睹一个黑人小孩,竟然那么有技巧地控制住了成年白人。她是怎么办到的?伯父是怎么了?怎么会凶性尽失,变成了一只柔顺的小绵羊?这小孩是运用了什么奇特的力量,能让她成为这一个战局里的赢家?诸多此类的问题浮现在比尔心里。直到多年以后,跟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才找到答案—“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此话一点也不假,思考中若带有坚定的目标和不屈不挠的决心,其力量之大真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尤其当你有一股深切的渴望,要把行动目标和决心转化为财富或其他实质的目标时。
       好些年前,艾德温·巴纳斯就领悟到,人真的可以“思考致富”。当然,他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顿悟出来的。这个了悟是随着他想成为爱迪生事业伙伴的热切渴望而日益彰显的。
       巴纳斯的渴望有许多特点,其一是他的渴望很“坚定”—他要和爱迪生“共事”,而不是“帮”爱迪生做事。
       他献身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宣称他要和这位大发明家合伙做生意。多年以后,爱迪生谈到两人之间首次会见的情况时说道:
       “他就站在我面前,看起来和寻常的街头流浪汉没什么两样,但是他脸上的表情则别有意味,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以我多年和人交往的经验,我已经知道,当一个人真正深切渴望某个东西的时候,他会不惜拿所有的未来去孤注一掷,而且也志在必得。我把他想要的机会给了他,因为我看出他已打定主意要坚持到底。后来事实证明了我并没有错。”
       当时巴纳斯的衣着褴褛不堪,对他的处境十分不利,可见让他得以在爱迪生的事业里起步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信心”。
       巴纳斯并没有在第一次会见爱迪生时,就成为他的合伙人,只是在爱迪生的公司里谋得了一份差事,薪资寥寥可数。
       过了好几个月,巴纳斯起初设定为目标的理想,一点也没有实现的苗头。但是巴纳斯心里却起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他不停地加强他自己想成为爱迪生合伙人的渴望。
       心理学家说过:“当一个人真正准备好要迎接一种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就会露脸了。”说得一点也没错。巴纳斯已经准备就绪要成为爱迪生的合伙人;更甚的是,他决定要锲而不舍,直到他达到目的为止。
       他并没有告诉自己:“唉!你看,有什么用?我看我还是算了,找个推销员的饭碗吧!”他反而告诉自己:“我来这里是他说话算话!要是大家对自己的目标有这么的坚定,而且坚持到念念不忘、全力以赴的程度,结果势必不相同!”
       也许巴纳斯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不屈不挠的决心,和他锁定单一目标的坚忍不拔,注定会铲除所有的阻碍,为他带来契机。
       机会终于来到了。这时,爱迪生刚把一种新型的事务机器改良完成,命名为爱迪生听写机。但他的业务员们对这项新产品并不热衷,他们不相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新机器销售出去。巴纳斯看出了他的机会。机会正蹑手蹑脚登门造访,藏身在一架奇形怪状的机器里,除了爱迪生和巴纳斯,没有人对这架机器感兴趣。
       巴纳斯知道他可以挺身而出,而且立即把握住机会。他真的把机器卖出去了,而且他销售的手法非常高明,以致爱迪生跟他签了约,由他一手主掌全国的行销配合事宜。
       巴纳斯一举致富,而且努力不懈,不断地超越自己。他证明了一个人真的可以“思考致富”。
       巴纳斯最初的渴望兑换成了多少现金?我无从得知。说不定是在两三百万美元之间,但是金额总计是多少,与他运用既定原则所证得的观念—“无形的思考动力,可以转换成实质酬劳”—相比之下是无足轻重的。他得到的是这则坚定不移的认知,它才是更重大的财富。
       巴纳斯从一文不名到摇身一变成为伟大发明家身边的合伙人,完全是“想”出来的!他“想”出了一笔财富,除了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一点能力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之外,他一无所有。
       (邓敏摘自《女人的格调》,中国商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