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嘿,这是谁在说话?
作者:林瑞华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午夜三点,你是谁
       流连在缤纷的真真假假花花世界
       手指滑落之间
       不会管谁是谁
       反正只是在另一个空间里
       寻找短暂慰藉
       吐丝结网,相互捆绑
       未知的迷惘
       一不小心就缠上
       天罗和地网……
       是谁在撒网,来回交错好张狂
       原来是……
       潮水涌上的欲望……
       这是台湾歌手伍思凯几年前写的歌曲《网》,它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穿梭在网络上的网民心态。当因特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轻易地掳获所有人的好奇,很少有人能拒绝它的诱惑。而这张网给每一个普通人带来的是什么?是电子商务,是网络新经济,是宽带网和路由器,还是免费的MP3甚至是电影?许多人会说,是那种似真似幻的,以其他任何方式都难以获得的交流和慰藉令他们流连忘返,换言之,他们最迷恋的正是轻松而又不同于往常的谈天说地,正是藏在这张网的某个终端前的某张神秘的脸……
       点击→开始
       先来看一看相关的数据。
       2002年1月15日,权威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发布的最新一期关于因特网发展的全面统计报告。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已达1254万台,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0.6%,我国网民已达到3370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9.8%: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为7597.5M,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在网民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因特网网民分布进一步走向均衡,具体体现在女性网民数量继续增长,已占全部网民的40%:从年龄上看,以35岁为分界点,两边的网民数均稳步增长,与第八次统计数据相比,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比例;中低学历的网民占全部网民的比例继续呈现上升态势,显示网络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网者不再以男性为绝对主流,也不再是有文化人的专利。
       上网七件事
       上网干什么?涉网之初的网友往往都是带着这个问题叩响了因特网的大门,并从此开始在网络的海洋里冲浪。有人把上网后的林林总总归纳为7件事,即浏览网页、网上聊天、收发邮件、文件传输、新闻组与BBS、网络游戏、下载多媒体文件(特别是MP3)及远程服务(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银行、网上教育、虚拟旅游、网上看病等尚处推广阶段的应用技术)。这一归纳与当前网民的网上活动的真实情况还是比较贴切的。而在这几项中,网上聊天、收发邮件、文件传输、新闻组与BBS、网络游戏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一张无形的大网,通过数据的传输,联结起来的是人,是一张又一张陌生的脸。
       现在,网民上网聊天主要通过3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基于web的文字聊天室,各大网站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聊天室,一些中小型的、专业性的甚至是个人网站也都有各自的聊天室,但人气并不旺:另一种是专门用于聊天的软件,最著名的就是OICQ,据报道,目前OICQ的注册用户已经势如破竹地超过5000万,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大关,而像微软和雅虎开发的实时聊天软件,不但支持文字聊天,还支持实时文件传输和语音聊天,而且只需输入有效电子信箱即可使用,并不需要专门注册,因此它们的用户也越来越多,最后一种就是兴起不久的web语音聊天。
       只爱陌生人
       上网聊天的网民,普遍带有猎奇、冒险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找熟人聊天,还不如打个电话来得方便直接,陌生人才是他们的至爱。
       歌手何静两年前曾一度非常热衷于网上聊天,谈起那段经历,她对记者说:“那会儿真跟着了魔似的,一晚上一晚上地聊,就是觉得新鲜,有意思,也不是想真的交什么朋友,就是觉得那种方式特别好玩儿,谁也不知道谁是谁,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胡说八道。那会儿常跟我聊的那些朋友的网名我现在都记得。有一次跟一个厦门的网友聊,我说我情绪低落,感情受挫什么的,对方就一个劲儿地安慰我,说得头头是道,给我出了好多主意。至少在聊的时候,双方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很愉快,那是一种很纯粹的沟通和交流,完全不功利。最后对方说自已是个17岁的男生,我根本就没有去想这是否真实,因为无论他是多大,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都得到了表达。”
       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是因特网最早的使用者,当年在密苏里读大学的时候,他就是因特网最早的受益者。他说:“我觉得网络既把人拉近了,也使人相互疏离。比如说在我们公司,过去部门之间有些事一定要通电话的,现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这的确减少了许多面对面的交流,至于网上形形色色的聊天室,我自己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很少参与,但我觉得因为每个人在聊天的时候都是匿名的,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性别、相貌都是不可知的,所以反倒给了他们表达自己的便利,没有压力和顾忌了,平时不敢说不想说的,尽可以一吐为快。这是过去没有的一种形式。它是原有人际交往形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这种形式的交往,除非参与者有很明确的目的,像网恋什么的,一般也就是聊聊而已,跟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喧嚣的网吧
       1995年在国内最早出现,并于1998年在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网吧,无疑对网上聊天这个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上,“网吧”现象甚至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谈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先行一步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已发展至千家左右,而在一般的省会城市,也至少有三四百家。正像其他新生事物产生之初一样,网吧也将一大堆麻烦摆到我们的面前。专家认为,网络世界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有极强的诱惑力,如果沉迷于网上游戏、聊天和黄色内容,就会落入陷阱,但只要他们跨过了这道“坎儿”,将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健康成长、成材。
       在上网吧消费的人群中,并不都是家里没有电脑的人,许多人是冲着网吧的气氛,也有些人是觉得当着家人与陌生人聊天不方便,另有一些人则看中了可以让他们高速冲浪的宽带。记者走访了京城朝阳区与东城区的几家网吧,发现所有的电脑里都安装了中文聊天工具里最有名的OICQ,每台电脑的桌面上都有那个很可爱的小企鹅(OICQ的标志),每个网民都有自己的QQ号,有人还有好几个,反正注册是免费的,用不同的号码与不同的人聊天。其中许多的电脑都配有耳机和麦克风。还有一些电脑下载安装了功能更全面的免费聊天软件,如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等。网民们浏览网页或下载文件时,都忘不了打开小企鹅,随时与相熟的和不相熟的网友聊天。
       虚幻与真实
       有人做过这样的估计:随着网络的普及,酒的销量将锐减,烟和咖啡的销量将上升。因为借酒浇愁的人少了,彻夜不眠的人多子。这样的估计有点玩笑的意思,但网上聊天彻夜不眠的的确大有人在,可聊天室却也不是忘忧草。
       在网上聊天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抱着非常明确的目的的,比如“网恋”。许多男性网民往往在一句“你好”之后,就问“你真的是女的吗?”“你的芳龄?”“可以告诉我你的电话吗?”等等。虽然很少真正有人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电话告知对方(一般也就是一个伊妹儿),而一旦他们真的走到这一步,便常常意味着“网恋”的结束。有人把“网恋”形容为“见光死”,这种说法非常形象,因为网络的虚幻往往助长了网民的信口开河,提升了双方的期待值。而过度的期望必然导致失望的结局。当然,也有许多网民并不期待什么结局,他们要的只是片刻的满足,或者仅仅是“柏拉图”一番。
       记者随机调查过一些网友,他们中绝大部分都认为网上结交的朋友素质高,他们的逻辑是:上网的人会使用电脑,说明这个人多少有点儿文化。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危险,现在的电脑已经发展到非常易用的阶段,只要不是文盲,会打字,就能聊天。这大概是人们把与电脑和网络有关的一切都当成是高科技这一误会有关。会上网的人并不一定有文化,退一步说,一个人即使有文化,并不表示这个人一定是个好人。所以,一个b理成熟的人,必须把网上和网下的世界分开。常有人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网络交往的假定性和虚拟性。如同一个假面舞会,大家在扮演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人的扮演。也有的网友认为,其实网络并不虚幻,虚幻的是人性。一个真诚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真诚并且真实的,而一个虚伪的人即使在真实的世界里也会让人觉得难以捉摸。一个即使是你终日面对的人很可能永远都无法成为你的朋友!谁说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呢?
       聒噪的空间
       相对于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要离现实更近一些,毕竟能闻其声了。
       在一家语音聊天网站,记者看到这样一段宣传语:
       “语音聊天是一种最先进的聊天方式,您只要拥有不是太慢的联网速度和一只‘只要没坏’的麦克风就完全能够加入进来。它免了国际长途电话费,免了聊了半天还不知道对方性别的烦恼,免了文字的虚幻,给网络带来了我们期待的真实……”可问题是,这种真实难道真的是每个参与聊天的人所期待的吗?这种真实又是每个网民都能接受的吗?
       在一家规模较大的专业语音聊天网站,记者看到,这里的“房间”分为“爱好房”和“地区房”两大类,在“爱好房”里有“校友网聚”、“聊聊音乐”、“聊聊感情”、“聊聊娱乐”、“外语沙龙”、“聊聊游戏”等十几个栏目,“地区房”则按全国各省市的名称排列。每个类别里又分为不同的“房间”,比如在“休闲爱好”里又分为“极限运动”、“风驰‘电掣”、“摩托飙车”、“国内旅游”“环游世界”、“登山攀岩”等“房间”,但遗憾的是,网站编辑煞费苦心设计出来的这些听起来挺雅的名称基本形同虚设。许多“房间”里虽然人满为患,但谈论的内容多半与所标示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基本是一些无聊男女的打情骂俏,以及因为抢麦(争夺发言机会)而引发的谩骂。
       由于网吧的收费较为低廉(条件一般的网吧白天每小时收费仅2元,夜间每小时1元),因此许多人都把语音聊天当成了长途电话,进入任何一个语音聊天室,选择“私聊”,就可以把所有的噪音关在“门”外,通话效果虽比不上普通电话,但毕竟价格诱人。
       亲情一线牵
       在京城某新闻单位工作的陈女士,几年前把儿子送到新西兰读书。她本人并不喜欢电脑,但儿子在出国前留下的那台“奔腾”却成了她与儿子沟通的重要工具。开始她还费力地用手写板输入文字,给儿子发电子邮件,可她终究不太习惯这种方式,不得不时常打越洋电话。今年春节前儿子回国度假,给她安装了最新版的msnmessenger,并装了耳麦,调试了声卡。现在儿子只要一上网,她的桌面上就会跳出一个小方格通知她儿子已经登录,这时,她只要点击“交流”按钮,母子二人便可以方便地进行语音交流了。话音虽稍有延迟,但习惯了也觉得效果不错,毕竟是免费的。她说:以前儿子在大学读书时,也不过是周末才回家,现在,只要她愿意,每天都可以听到儿子的声音。她还介绍说,儿子跟他的女朋友玩儿得更邪乎,他们是通过视频聊天,效果就跟可视电话一样。
       在北京某外企公司工作的刘先生,原籍武汉,武汉老家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上高中的外甥,他们非常喜欢这个远在北京的舅舅,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常常宁可求助于舅舅也不愿与父母交谈。刘先生家里通了宽带,每天晚上都会上一两个小时的网,每次都会打开他的messenger。他对记者说:“我的messenger联系人里,就列了这两个小家伙,他们在不在线,我一目了然。我一上线,他们就会跟我打招呼。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写好的作文给我实时地传过来,我当时就可以打开,读了以后马上就可以提出我的想法。我的英文比较好,所以经常用英文跟他们做文字聊天,久而久之,对他们的英文帮助挺大。有时候,我也会用数码相机把刚拍出来的照片给他们传过去。
       这样的交流,显然不是传统的电话可以替代的。
       点击→退出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
       嘹见那村村呦嘹不见呀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这是一首陕北民歌,叫《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我们的先民,从这山望着那沟,相互见了面却因相距遥远,就“拉不上话话”。这就是我们的前辈曾经有过的人际交往方式。感谢电脑,感谢网络,我们居然可以不用见面而尽情“拉话”。时代真的变了,我们竟然拥有了一种与前辈完全相反的交往方式。
       光华炫目的因特网是一个让人尽情畅游的超然世界,但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充满了邪恶、恐怖与诅咒的“潘多拉魔盒”。因特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又可能形成人与人交流的新的屏障。它虚幻又真实。它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是这个崭新世界里的陌生人,我们要睁大眼睛看清这里的山与沟,了解这里的经纬,然后学会在这里走路。
       (陈伟摘自2002~4月24日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