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出乎预料
作者:李智红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我眼里,华仔是小城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本地的土话说,华仔脑瓜子灵活,心眼儿好使。
       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华仔永远属于那种饿不着、冻不着的人。说白了,华仔非常懂得如何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因此,华仔无论做什么事,总爱爆个“冷门”。我也便时常听到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在背后酸溜溜地骂上那么一句:“什么好事都让他个狗日的华仔给占了!”
       其实,华仔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就是做事常常“出乎预料”。但是,就是这“出乎预料”,却使华仔受益不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经商办厂热。被街坊公认具有超常的商业头脑的能人华仔,没有跟随大流,而是用手里仅有的5万元积蓄,借国家有偿出让“四荒”使用权的机遇,购买了城郊一片100多亩的荒坡。当时购买“四荒”的人很少。每亩荒山的出让价平均只有5元钱。华仔却用高于平均价100倍的价格,买下了城郊的这片荒地。5万元买一块除了杂草,什么也不长的乱石滩,让街坊邻居着实嘲讽议论了一阵子。但华仔什么也不解释,而是以自家的房产作为抵押,又向银行贷了5万元的款,请了一班施工队将堆满乱石垃圾的荒坡平整为一块方方正正的平地。
       两年后,房地产开发的热浪在该城掀起。一个房地产商看上了华仔的这块地皮,并同意一次性付给华仔开发费150万元。除去投资,华仔获利140万元。人们又议论开了,说华仔手头有这么一块黄金地皮,为什么不自己做房地产生意,而偏偏把赚大钱的机会让给别人?华仔依旧什么也不说,而是用这笔开发费办了一家机制砖厂。因为华仔发现,随着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建筑商们不愁搞不到地皮,紧缺的正是建房用的砖块。又是两年后,正当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正为大量的住宅小区卖不出去而发愁的时候,华仔投资的砖厂,资产却整整翻了10番,由140万元变成了1400万元。
       1999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有一条近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经过严密的勘测论证,要由华仔所在的小城边缘经过。届时,将有五六万人的施工队伍,在百里山坳展开鏖战。小城里有点实力的人家都看好了这个百年难逢的机遇,纷纷将投资转向服务行业。一时间,开舞厅的,盖宾馆的,一浪高过一浪。不出半年,不到5平方公里的小城,就开办起了大型歌舞娱乐场所100多家,投资上百万的宾馆20多家。
       一向喜欢爆冷门的华仔没有去赶这个浪头,而是悄悄地将投资分为两半,用三分之二的资金购进了四台大型的进口挖掘设备,用来出租给那些购买不起大型挖掘设备的中小型施工队伍。仅此一项,华仔每年就有5000多万元进账。一年之后,华仔不但收回了全部的投资;而且还赚到了四台大型挖掘设备。而那些一哄而上的宾馆、舞厅,由于客源不足,几乎全部陷入了经营困境,连银行利息都支付不起,
       华仔另外那三分之一的资金,则是用来投资创办了一家文印公司。此前,曾有朋友规劝华仔,文印公司本小利薄,来钱缓慢,弄不好不出半年就会倒号。而华仔却认为,眼下虽有五六万的外来人口云集城郊,但大多数人都是打工挣钱养家煳口的民工。能够经常到歌舞厅、宾馆一类高消费场所“扔钱”的,除了那些老板经理,没有几人能够消费得起。而几百家的项目部和工程队,都会有许多图纸和资料需要打印。开上一家文印公司,正好可以爆个冷门。事情果然不出华仔所料,文印公司开张营业的当天,便接下了5万多元的生意。开张大吉,生意也就一天比一天火爆。一年下来,华仔粗粗地估算了一下,除去投资,又是三四十万元的进项。
       在大多数人看来,华仔在商海中所走的每一步“棋”,都出乎人们的预料。但对华仔而言,自己所采取的每一项举措,其实都早在预料之中。我和华仔是朋友,华仔在闲聊的时候曾不无感慨地对我说: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出乎预料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王朋摘自《做人与处世》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