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美国总统随身宝物 核提箱的故事
作者:无 名

《青年文摘(红版)》 2001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5年4月24日早晨,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商业区的国际贸易中心跟北约组织首脑开会,那个左手以手铐扣住“核提箱”的武官就站在他身旁。不一会儿,总统突然打算提早离场,他匆匆走出会议室,跳进座车里,车队随即开往白宫,谁也没有在意,有一位仁兄动作不够快捷。
       武官来不及上车
       大概就是一秒之差吧。该武官来不及上车,他站在路边呆了—会儿,没有按计划打电话求助,而选择了普通人都会选择的行动——以步当车。他走在罪案发生率颇高的华盛顿街头,大汗淋漓。他对擦身而过的每一个路都得提高警惕,他的职责就是怀疑一切可疑的东西,但他目前最要紧的,是尽快带核提箱返回白宫。
       他不敢坐的士,每一个计程车司机都像恐怖分子!
       他花了20分钟,终于跑回白宫。事情最好神不知鬼不觉,可惜最终还是曝了光,白宫新闻秘书面对记者不得不低调地宣布:“是有这么回事,但我们好端端的。”
       从核角度看,冷战永远不会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仍有数以千计的核弹头指着对方的头颅和胸口。
       这绝非杜撰的故事。核提箱与克林顿的确分开了近半小时。当然,那段时间发生核弹袭击美国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但对这个国家至高无上武力象征的核提箱来说,是绝对不能出现半点闪失的。要知道,大西洋下的俄罗斯潜艇,只需10分钟就能向华府发动灾难性袭击,令美国首都25万年万竭不复,沦为核辐射废墟。
       钛金属刀枪不入
       一切核噩梦的焦点就是刚才捉到过的核提箱,又称“总统应急皮箱”,它的外形跟普通提包没什么区别,18英寸x15英寸x10英寸的体积,黑皮制成,不过在外层黑色皮革之下,是个刀枪不入的钛金属箱子,内藏绝对机密的东西,必须与总统形影不离,而负责轮流保管皮箱的5个武官,身揣先进手枪,奉命对一切意图抢走皮箱的可疑人,先斩后奏。
       这个核提箱的历史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曲艾森豪威尔总统创立;冷战时期负责核提箱的武官叫做梅茨格,他带着跟他一块吃饭、睡觉的核提箱、随总统走遍欧洲、中国及每一个盟国,寸步不离地跟在总统身旁。期间有不少人问他:“里面是啥东西?”“一本《花花公子》杂志和一份三明治。他轻描淡写地回答。”
       提箱内藏四件宝贝
       其实核提箱内存放了四件宝贝。
       第一件是核武器使用手册,内绘大量图表,指示多种发动核弹或回击核攻势的方法。手册约30页,定时由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更新其中资料。有关资料名为“模拟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二件宝贝是一系列机密藏身地道资料,是核战一旦爆发时总统的藏身地点指示图。
       第三件宝贝是通信小册子,指导紧急情况下与军方领袖和民间电台联系的方法。
       最后一件是一个封死的授权装置,总统砸开装置可见发动核攻势的暗码。
       皮箱外有一条7英寸长的黑色天线,估计是在迫不得已时,作遥控自爆之用的。
       美俄总统各有一个
       美国和俄国的总统,都有这样一个核武器指挥箱,可以说是控制国家一切核武器发射的总开关,只要它的主人下达命令;准能将敌方炸个四分五裂。指挥箱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切断的、无法干扰的特殊通信工具;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它跟总统都不能分离。
       可是,历届美国总统对核提箱似乎提不起什么兴趣。按规定,每名总统就职之初,都得聆听15分钟有关“讲座”。了解这个指挥箱的操作,但据负责讲解工作的白宫军事处主任古利称,从肯尼迪总统到里根,没有一个人要求他作深入讲解。
       如此一来,负责核提箱的军人责任就更大了,他要解开复杂透顶的密码锁,取出手册,翻开至适当的图表,递到总统手上。假如这位军官不幸心脏病突发,总统就只好炸开这个皮箱了。
       核提箱多次差点启动
       差不多每位总统都有一个与核提箱相关的惊险或有趣的故事。例如水门丑闻接近尾声时,有一天尼克松喝得很多,整个晚上醉醺醺地对着墙壁说话,事后有消息传出国防部长曾秘密地拿走了核提箱。
       福特执政时,有一回他飞往巴黎出席首脑会议,硬把核提箱的操作军官留在“空军一号”上。两午后,福特的国家安全顾问给新总统卡特讲解核提箱操作时,赫然发现里面裹放着一个安全套和一个空啤酒罐,令人哭笑不得。
       类似文章开始时的总统与核提箱“失散”事件,在布什时代也曾发生过,害得那位军官坐飞机狂追了15分钟。梅茨格曾提供了一个锦囊妙计:操作官永远站在总统与其交通工具之间,而非交通工具和总统之后,因为交通工具只等总统。
       自二次大战后,据称差点启动核提箱的次数不下24次,其中一次是战争指挥中心的军官,误把模拟战录像片段当做俄罗斯发动全面进攻,并致电白宫要求考虑启动核提箱,幸于最后关头把事情弄清楚。
       不过,谁敢保证日后不会出现类似误会呢?
       (李忠刚摘自2001年3月2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