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法国人享受爱情也享受友谊
作者:佚名

《青年文摘(红版)》 2001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译/赵念国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一窝蜂地寻求性解放;80年代,法国人对金钱情有独钟;90年代法国人的时尚是鼓吹自我。那到了2000年的今天又是什么独领风骚呢?法国民意测验所最近作的调查显示:法国人认为,今天最重要的还是朋友间的友谊。
       人不一定总有工作,不一定总有爱情;不一定总受呵护,但一定要有朋友
       意大利诗人西塞罗对“友谊”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一旦失去友谊,就好比大地失去了阳光。”那么应该这样说,今天的法国大地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法国民意测验所对大量的法国人作了调查,其结果异乎寻常的一致:96%被调查的法国人认为,对于他们的生活幸福和心理平衡而言,友谊是极为重要的。他们中有半数人认为,友谊必不可少。他们愿意为朋友提供任何的帮助;95%的人愿意给朋友提供住宿;89%的人愿意在凌晨3点起床去鼓励朋友奋发向上;83%的人为了寻找朋友愿意穿越法国;83%的人愿借车给朋友使用;甚至88%的人可以毫不犹豫送钱给身无分文的朋友。被法国民意测验所询问的法国人中很少有人认为,友谊首先是共同从事某些事业的结果(17%)。也很少有人将朋友当做心理医生或仅仅倾听你吐露隐秘的人(17%)。10个法国人中有6人认为,今天的友谊,首先是应该相互帮助。今天的法国社会,许多事似乎都有些“今天不知明天”的感觉,尤其是“夫妻关系、家庭生活和工作岗位”,“不稳定”的阴影始终笼罩,法国人为之深感惶惑。于是朋友间的友谊成了他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靠得住的支柱”。
       法国社会近年来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友谊”一度被冷落在爷爷辈的情感柜子里;70年代对性解放的炫耀、80年代对金钱的张扬、90年代对自我的崇尚。风水轮流转,如今“友谊”又悄悄地回到了人生舞台。无论电影,系列电视剧,还是戏剧,法国人从没看到过“如此多的朋友”频频出现。获得极大成功的法国电视2台演播的电视系列剧《兄弟》讲述了3个女孩与3个男孩为友谊而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法国人:人不一定总是有工作,不一定总是有爱情,不一定总是受到呵护,但必须有朋友。
       法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最近就有关法国人的“社会交往”进行了调查:法国人之所以不经常探望朋友,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是够时间。冬天,除了外出上班,他们通常是蜗居在家里取暖,在电视机前出神。一直等到春暖花开,法国人才会出门走走。朋友间互访的高潮往往是在7月和8月间。与过去相此,今天的法国人更容易受到?孤独’的折磨。必须看到:今天法国人的家庭基础已渐渐“粉末化”。组建家庭对于法国人来说绝非轻而易举。于是,朋友间的友谊被注入了新的重要内涵,它更加必不可少,更具稳定社会结构作用,
       法国人在选择朋友的同时,实际上他们也在选择价值观,文化、道德规范,选择生活方式。那么,今天法国人怎样交朋友?怎样培育友谊?这如此温柔而又如此强大的情感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繁荣昌盛和如何消退的呢?
       友谊的形成有三个要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忠诚不渝。最近,又有了第四个要素:志同道合
       如果对法国民意测验所所作调查的回答百分比确信无疑的话,那明显感到:无论怎样年龄,怎样性别,怎样的社会阶层和怎样的教育水平,他们对此的回答几乎完全相同。“友谊”成了能被所有人分享的价值观。法国人能在一个问题上保持如此“步调一致”,在讲究个性自由的法国实属罕见。
       当他们谈友谊时,他们脸上发光,眼睛发亮,语气温存甜美。简直巫术般地神奇,“友谊”如同爱情一样会激发起神秘的感觉。法国人可以说出他们相爱的原因,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何有缘相遇。法国自然化学物质研究所主任皮埃·鲍梯埃有他的独特见解:“如同生物学一样,一些注定要构成同样躯体组织的细胞会自行相遇,会自行结合。”
       44岁的工程师阿兰·贝尔迪纳在幼儿园就认识了他现在的好友,他说:“我们一起玩球,我赢了,他不愿给我赢的东西,我动手揍了他。结果当校方将我们双方家长找来,家长惊喜地发现他们都认识的。虽然我们俩都受到了同样的处罚,但从此后;我们成、了好朋友。”30岁在里昂当律师的加利纲·利瓦在谈到她的挚友娜塔莎时说道:“在小学6年级时,我俩一同在饭厅里吃饭。我感到她有些怪,我不愿搭理她;但我们仅攀谈了几句后,我发现她为人不错。”
       有时,老师的自以为是的安排也促成了一段始料不及的友情。27岁的法语教师克莱蒙丝故意让那些互相讨厌的学生坐在一起,免得他们上课讲话。但结果恰恰相反,这些学生彼此用你称呼,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
       心理学家让·梅索诺弗自1960年就开始对“友谊心理”这课题进行了研究,1990年又一次对这课题作了追踪调查,根据他的研究,他认为友谊的形成有3个要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忠诚不渝。他指出:“最近;有人又提出了第四个要素:志同道合。”曾有人百思难得其解:为何是他?为何是我?16世纪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蒙田对此的回答是:“因为曾经是他,因为曾经是我?”然而更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为他有点像我?”心理学家让·梅索诺弗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绝大多数人都是喜欢与其相似的人交朋友。
       法国人在选择朋友时也在塑造自己,在彼此目光中他们在完善自己。法国人喜欢与相同阶层、相同性别、相同年龄和相同社会职业水准的人交朋友。“女性最好的朋友83%是女性,男性的最好朋友72%是男性,55%的好朋友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层次—上。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年龄是划分朋友的绝对标准;而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人,只有1/2的人的最好朋友是在同一年龄层次。”
       既然如此,那么在调查中,有不少否定的回答又如何解释呢?事实上,许多法国人声称:他们并不在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被调查的68%的法国人认为,只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朋友之间首先是应有共同的文化根基。社会学家克莱尔·比塔勒断然提出异议:“这是骗人的!他们只是这样说说而已,根本没有这样做。”法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让·路易斯认为,与过去相比,择友划分的标准已轻松多子,甚至所谓的“友谊基因”也成了他们择友的解释。研究员让·路易斯指出:“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谊,往往是在学校里和在大学年代结下的;其次是在工作场所结成的友谊;随后,在乡村邻里间的友谊可持续到65岁左右;最后在年轻人当中,朋友的朋友也可以结成好朋友;对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众多的协会也是个交朋友的理想场所。”然而,与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交朋友,与不同性别的人交朋友,这样的朋友成功率越高,应该注意:被询问的人当中仅仅9%的人不相信异性间的友谊。历
       史学家阿娜·万桑指出,自18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问题一直抱有怀疑、一真对此争论不休、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法国人都同意、在异性之间可以有纯洁友谊的存在。
       “友谊”是扇窗,社会学家克莱尔·比塔勒说得好:“在这大千世界里,它打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是个体憩地人们可以脱去自己的面具。可以更换自己的角色。许多人的友谊是在灾难或在罢工斗争中结成,人们对此热泪盈眶,他们不再是有戒备之心的同事,而是充满情谊的朋友。”确实如此,患难见真情。编辑部秘书艾莱娜·克洛科内谈到了她和塞莉娜的那段友情,在20岁那年,她们各自都认识的一位朋友不幸去世了,她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后来她们就成了好朋友。在集中营侥幸存活的帕易莫·勒维对“友谊”更有他非同寻常的理解:“情感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关。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在别人的目光中,我已不再是人,然而,之所以我们3人能安然无恙地逃出,就是因我们3人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结果。”
       友谊是脆弱的,需要时间来理解,友谊需要时间,只有通过时间才会发现:人际关系如同十指相连
       友谊中有爱情。有些人被突如其来的友谊所震撼,在某个美好的日子里,友谊如同电闪雷鸣般地击中他们的心灵;另一些人为真正的友谊感动不已,他们将它披上了诗情画意。按照女接待员索妮娅·勒贡特的说法,这就是“心灵感应”。友谊比爱情更能给人带来欢愉,带来轻松、带来内心深处的感动。作家雅克琳·科伦在她那本《友谊中的爱情》书中写道:“真正的友谊是不会褪色的,因为它不存在谁征服谁的问题。”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弗朗斯库在回答法因杂志《快报》时指出:“友谊是一种带有伦理的爱情情感。”神经生物学家让·迪戴补充道:“友谊需要幽默,而爱情往往缺乏幽默。”一旦发生不幸,朋友自然跑来相助。朋友之间心心相应,朋友的爱没任何代价,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是球运动员出身的百万富翁尼古拉·亚奈加和幽默大师克梅尔不断回到他们那个贫困的Trappes镇去看望他们昔日的朋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新边界”公司的总裁雅克·玛洛特会这样说:“对于我来说,友谊比生意更重要。”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友谊中断呢?作家亚勒贝罗尼认为。友谊被毁的根本原因在于“背信弃义”,他指出:“在爱情中,人们可以相互宽恕。但在友谊中,道歉是不够的,如这朋友不作努力,那断绝往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又有什么原因会限制友谊的发展呢?49%的人认为:彼此相隔遥远;42%的人回答:缺乏时间;24%的人指出:生活方式的分歧;21%的人则归罪于结婚:有了老婆便不要朋友了。按法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友谊的中断通常发生在:“刚刚踏入成年”时,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认为的是“结婚”后。
       然而,社会学家辛格利却不同意这看法,他强调:更多的年轻人往往拒绝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人社交关系牺牲在夫妇爱情的“祭台上”。不少法国人态度极为明确:爱情、工作,甚至家庭都不能因友谊而被“跳过”。他们当中只有1/4的人为了保持友谊愿意彻底改变思想方式,或者搬迁。
       虽然法国人态度明确:今天的友谊对于社会和职业生活是有用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化学家皮埃:鲍梯埃博士还是指出:“在职业圈子里,若要找到有真正的朋友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因利益驱动而损害了朋友间的友谊。”在生意场上,除了一些知名人士外,如Axa公司的老板克洛德·裴贝亚,或者杜卜鲁勒和卡利森两人,绝大多数的老板都是“有很多关系”的“孤独者”。说实话;与其出入于那些阔佬们聚集的俱乐部和社交网络,还不如交上一帮情投意合的“狐朋狗友”来得实惠;
       有人越过不同的职业,始终和他们的同学保持了密切的友谊:Medef第二号人物德尼斯·凯瑟琳是多米尼克·斯特罗斯的朋友;Thonson前任总裁阿兰·科梅是让·皮埃的朋友。有些人还和政治家交上了朋友:马丁·布厄和尼古拉·萨考兹一同玩自行车。弗朗索瓦·皮诺勒成了雅克·希拉克的好朋友,他们的一位密友解释:“他们并非为了从对方捞取些什么好处,他们经常见面只是出于彼此的高兴。”
       历史学家皮埃·米克披露,拿破仑在埃斯林根战役中,当他听到他的大元帅拉纳斯在奄奄一息之际对他说:“从今后你不再有朋友了”这句话时,性格一贯孤僻的拿破仑顿时泪如泉涌,泣不成声。要知道,政治家一般不会为友谊抹眼泪的,甚至“有30年友谊”的朋友都难以抵御政治斗争或官场里勾心斗角的残酷:雅克·希拉克中止了与夏尔勒·帕斯克的友谊,而他在:1990年1月曾在大庭广众下宣称:“这是我的朋友”;被若斯潘抛弃的克洛德·阿莱格依旧直言不讳,“我从不将政治与友谊混淆一起”。当然也有例外,密特朗总统从未停止对陷在丑闻漩涡中的罗竭·帕特里斯、佩拉特伸出援助之手;同样尼古拉·萨尔考也丝毫不曾犹豫地表现出他对身入囹圄的阿兰·卡里农的友谊。
       有人揶揄,最有可能在共同工作中成好朋友的人,年龄必须不满30岁,而且必须相信数字革命。25岁的保尔·亚姆舍伦和查尔斯、埃杜阿德在去年朋友聚餐时,他们决定共同创建他们的公司PhineValley,他们只是招募一些他们原先的伙伴。他们认为,“自己选择可以较快地找到一些可靠的人”。Epublik的创办人奥里维尔和费德里克,他们都33岁。他们原是马赛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在创办事业时,光靠友谊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它是工作原动力的‘推动机’。问题是不要在工作中投入太多的感情”。32岁的埃里克和31岁的埃奥勒在因特网上交换自己婴儿的照片时,突然萌发共同创业的念头,他们决定制作一个名称为“世界婴孩”的网页。
       友谊或许是脆弱的,需要时间来理解。友谊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只有通过时间才会发现:人际关系如同十指相连。作家埃里科,奥斯玛吐露:“友谊是我生活的支柱,如没有朋友,我不知道我今天是否还活在人世。”确实如此,如果人类没有朋友,人类今天也不知在何处。
       (卢明明、卢俊摘自《海上文坛》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