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做寻呼小姐这5年
作者:芳 子

《青年文摘(红版)》 2000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我们寻呼小姐有着误解。但我仍然热爱这个工作。
       5年来,作为—名“老寻呼”,我对这个行业的种种状况相当熟悉。对于我们寻呼小姐的苦辣酸甜,我也有相当多的体味……
       迷迷糊糊当上了寻呼小姐
       1994年,中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区里一个电脑学习班,结业后分到了寻呼台。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根本不懂得什么挑剔,就迷迷糊糊当上了寻呼小姐。我最初所在的传呼台叫百思特,是京城较大的—个台,共有1000多人,其中寻呼小姐就有300多人。这些小姐来自全国各地,有本地技校、职高毕业后分来的学生,也有外地打工招来的打工妹。
       当时我们台的寻呼小姐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大的一名小姐才26岁。虽然没有明白规定,我看得出来,我们这些寻呼小姐吃的是青春饭。
       寻呼小姐每天要接三四万个电话,一天下来累得人半死不活。惟有月底开支时,数着自己的血汗钱,我们内心里才鼓荡着—种说不出的快乐。
       第一个月,我领了700块钱,我非常愉快地把它全部交给了爸爸。
       我们不是干那个的
       1995年我初于寻呼小姐的时候,全北京城也就近百家寻呼台,但现在已发展到了两百多家。
       与外界联络广泛的朋友或许有这个感受,拨通很多寻呼台,都能听到寻呼小姐发嗲的声音。小姐拖着长腔,声音磁磁的。其实,这并非小姐在有意卖弄,这只是有些人一厢情愿的联想。
       我干寻呼小姐不久,这一行业就有了这个规定:寻呼小姐必须使用假声。这是电信部门发的通告,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姐的嗓子。寻呼小姐使用嗓子的频率过高,使用真声容易过早损害声带的寿命。
       现在,全北京数万名寻呼小蛆大约有一多半在使用假声,但也有少数台不用假声。据这些台的小姐说,她们台赚用假声给顾客不亲切的感觉,因此才不推广假声。
       在使用假声的这些年里,我接到顾客的辱骂电话数不胜数。
       面对污辱性的话语,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女孩子气得浑身颤抖。但除了大哭一场,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说忌语不容易
       几乎每个台都有不准使用忌语的规定。如“了”、“呀”、“哼”、“没听清”、“你说什么”之类的话语。前者是怪里怪气的拖腔,后者是生硬的问话,这些语言对顾客不礼貌,影响服务质量。
       另外,不论出于何种情况,我们都不准跟顾客聊天,更不许吵架。我们每天接收的电话都有录音,一旦被监督人员查到就处以罚款。我们台里的32号小姐前两天接到了一位小姐的电话。这位小姐姓史,也是我们台里的一名寻呼小姐,几天前跟领班闹矛盾辞了职。按规定32号小姐只能说服务用语,是不准回答她的问题的。但32号小姐听出是原同事的声音,出于好心,忍不住说:“她刚下班,在楼下睡觉,你呼她吧。”这本是一个人之常情的回答,结果被领班监听到,罚了32号小姐30块钱,四五天的电话算白接了。
       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用户,小姐不说忌语实在是个难关。几天前,我碰到一个不会使用呼机的用户。我问他贵姓,他马上说出了尾号。我再问他贵姓,他还是说出了尾号。没办法,我只好说:“你姓什么?”这显然说的是忌语;要是说了忌语对方还不开窍,我们只好留言某某先生成女士。
       数字机稍好点,当汉显传呼小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是你不买领班的账,那可就惨了。比如用户留言“请到军博饭店来,军队的‘军’,搏斗的‘搏’”。尽管用户说得很明白,但我们弄不清该打“军博”还是“军搏”二字。碰到不讲理的领班,你这么打,她说你知错不改;你更正了,她说你不尊重用户。无论怎样,领班都有理由给你算成错呼。一条错呼信息罚小姐5元,超过3条错呼信息每条罚小姐10元。离开百思特,刚到这个台时,领班小姐想给我点颜色看,第一个月查出了我13条错呼信息,罚了我130块钱。其实,一半是领班硬赖的。现在我们熟了,她每月也就象征性地罚这么一两条。
       一个电话一分钱
       我原来在百思特的工资不错,一个月可以挣到七八百块钱。我在行思特干了3年,从一个普通寻呼小姐干到了副领班,加上工资,离开这个台前 我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我之所以离开百思特,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难处,我这个人太直,不愿死皮赖脸地讨好上司。我以为换个环境会好点,没想到这里比百思特要复杂得多。跳槽之前,我打电话向问这里的待遇,他们说干好了每月可以拿到1500。我信以为真,就来了。没想到一上班,给我的是实习生待遇。这里的保底工资270块钱,正式员工每接一个电话提—分七,而我们这些实习生每个电话只能提一分钱。我现在每月也就挣个400块钱。我还好点,那些外地的实习生连房租、饭钱都不够。我在这里干两个月了,还没发现哪个寻呼小姐领过1500块钱的。
       就是这么点工资,还经常挨领班的罚。这里没百思特正规,人际关系也更复杂,即使真有能力,也找不到提升的机会;不像百思特,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得到提升。
       好马不吃回头草。我知道我再也不回到百思特了,但我很怀念那里的工作氛围。在百思特、上夜班的分上下夜,绝不像这里从下午5点干到第二天早8点。领导这样安排,根本没把我们这些小姐的健康放在眼里。
       深夜骚扰奈其何
       社会上既然误解我们,电话骚扰便像洪水猛兽,攻击得每一个寻呼台都招架不住。
       作为一个常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回敬或者回骂几句。肚量大的,挂上电话免受骚扰也不失为风度之举。但我们寻呼小姐不可以这样。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不光不能回敬对方,即便是面对恶意攻击的话语,也得耐着性子听下去,直到台里规定的电话自挂时间到了,电话自断。
       在我从事寻呼小姐这5年里,经受的骚扰电话难以尽数。你想想,我们这个年龄哪里忍受得了这个?我们常常气得直哭。有人说,干的时间长了。遇到这类电话可以顶得住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是人,对方也是人,尽管素不相识,但面对一个有血有肉大活人的无端挑衅,谁能毫无反应?我就不明白,那些人难道没有兄弟姐妹?如果换了他们的亲人受到这种无端的责问和侵扰,他们能心安理得吗?
       打骚扰电话的什么人都有。有找你聊天的;有同性恋者寻找“爱侣”的;更多的是一些性生活苦闷,或受了别人的气,把我们当成了出气筒的孤僻者。
       更有一些心理变态的人夜深人静,拨通了我们的电话,猛地打开音响,播放一些鬼哭狼嚎的怪声。
       面对这种情况,台里也束手无策。顾及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寻呼台都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
       有的信息不能发
       
       按说用户传什么信息,我们就得发什么信息,是没有理由讨价还价的。但有的信息,我们是绝对不能发的。有人闹了矛盾,常把寻呼台当成传递谩骂的中转站。对于这类内容,按照台里的规定,我们是不能发的。
       还有一类信息,不光不能发,还得上报给领导:就是与犯罪内容有关的信息。遇到这类信息,台里电不敢隐瞒,会立即报告给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两年前,我就接过一个禁发信息。一位先生传呼时留言说:“我这里有口径62的长型手枪,请速到某某地来。”我记录下这条信息,没有发布,而是按规定汇报给了台里。台里迅速报案,公安部门当天就挖出了一个持枪盗窃团伙。
       今年7月26日,中午11时24分,一位先生传呼时留言说:“开会的地点有定时炸弹,请迅速撤离。否则,别怪我没通知你!”43号小姐说:“对不起,先生,这条信息我不能给你发。”先生说:“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负得了责吗?”小姐见对方这么说,只好记录下这条信息,假意答应给他发,然后汇报给了台里。台里随即报了案。两个小时后,真相大白,原来那位发信息的先生是一位国家干部,开会期间,他出来抽烟,一个人无聊,就呼叫另一个同事一块儿抽。他怕那个同事不出来,才开了这个玩笑,想把他骗出来。他没想到自己此举触犯了法律。三天后,公安机关以“散布暴力谣言罪”把该先生公诉。经审理,判处该先生行政拘留15天,罚款200元。而且,该先生的行为还被当天的《北京晨报》和《北京青年报》曝了光。
       我对这一行爱恨交织
       了解了我们这些寻呼小姐和我们面对的复杂环境,也许你会认为这个职业毫无快乐可言。那你绝对想错了。快乐是有的。我这人不喜欢与人正面打交道,属于那种内向的性格。我想我要当公关小姐或女招待,肯定会口讷嘴笨,干得一塌糊涂。寻呼小姐不需要与顾客直接接触,可以免除面对面的尴尬,这种工作很适合我这种性格的人。
       另外,很多顾客说我们的声音美,爱听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感到十分快乐。我们这些做寻呼小姐的,像我这种姣美长相的不太多。大多数长相一般,有的可以说得上丑陋。那些长得丑的小姐,在社会上受男士们歧视,但她们的声音招来的赞美,使她们的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但我仍难忘记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阴影。我想很多寻呼小姐也是如此。我们正是阳光灿烂的年龄,内心里盛开着如火如荼的鲜花。长期在这种充满“骚扰”的环境里工作,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伤害可想而知,有一段时间,我对电话充满了恐惧感;还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必须把我遭遇到的一切倾诉给姐姐,憋在心里我实在受不了。
       偶尔,下班之余,我和朋友们一块儿出门。当我们中有人与寻呼小姐发生争执时,无论谁是谁非,我都会批评与我同行的朋友。我责问我的朋友:“你知道吗?也许小姐因为无端地受人辱骂,才会露出不耐烦的语气;出许小姐正来例假;也许……”我的朋友不满地说:“你怎么净替她们说话?”我不客气地说:“因为我也是干这行的,我了解她们的苦处!”
       (英子摘自《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