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大学生创业路有多宽
作者:蔡双燕

《青年文摘(红版)》 2000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大学生的“创业”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大学生有激情。但是往往缺乏对国情的认识;有创业的勇气。但是缺乏成熟的创业思想,致使他们在创业路上屡遭坎坷。应该看到。他们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创业计划竞赛的启蒙
       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清华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组织了一个名为“创业计划竞赛”的比赛,短短5个月,协会收到了由320名同学组成的98个竞赛小组递交的114份“创业计划”,参赛者不仅有清华大学工学院、商学院的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他们的项目多是自己或导师多年的科研成果、863项目或专利发明。
       首届创业大赛结束不到半年,第2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于1999年3月又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受清华创业计划大赛的启发,更大规模的比赛——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也轰轰烈烈地展开。创业大赛在大学校园里引发起一股“创业”的热浪——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只把自己的成果兜售给一个生产商就了事,而更渴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融资、办公司、自主经营开发。通过创业大赛,许多人更加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的项目还比较着重于创新和创意,全部计划没有一项真正成为现实。但是一年之后,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1999年5月,参加创业大赛的清华学生王科、邱虹云、徐中等组建了“视美乐”公司,7月,“视美乐”从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争取到250万元的首期投资。
       同期,清华大学正式出台了停学创业政策,允许有创业需要的学生保留两年学籍,停学创业。9月,清华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鲁军和汽车系本科生刘颖申请了停学创业,注册了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8月中旬,清华大学科技园辟出一层楼面,命名为“创业园”、“视美乐”、“慧点”、“时越网络”、“易得方舟”等11家公司,成为入驻创业园的首批企业。
       “孵化器”升温了
       清华创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孵化器”,目前国内冠称“孵化器”的产业区有70多个,创业园是第一个为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的园区。为了体现“孵化器”的孵化功能,规定每家企业最多只能在创业园里办公3年,写字楼租金为每天2.4元/平方米。
       清华创业园主任罗建北告诉记者,在创业园项目推出之后,企业要求加入的很多,现在正在申请的已经有40家,创业园正在装修另一层楼面,但也只能吸纳11家公司,创业园要考察评估企业的项目发展潜力、人员配置、经营风险等,以此来筛选入园企业,3/4的公司必然会被淘汰掉。对比首期很宽松的入园条件,这样的条件苛刻多了。
       占了先机的首期入园企业,算得上幸运儿。那么,舞台搭起来了,“角儿”们的戏又唱得如何呢?
       一层楼面,集中了11家公司,其中有10家与IT业直接相关,推开一间房门,里面就是一家公司,零零落落的几个工作人员各自在电脑前忙碌着,工作者中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22岁,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某个跑来跑去忙着复印或发传真的年轻人递过来的名片上很可能印着“总裁”或“总经理”,这就是清华创业园里的景象。
       “慧点科技”是创业园里年龄最大的公司,刚满周岁。公司成员的平均年龄为24岁。副总经理汤涛说,公司的运作资金主要是个人积蓄,一年来收支相抵,基本能维持日常运营。“我们做过一些融资,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视美乐”公司是创业园里最受媒体关注的企业,记者在与公司联系的时候,主要负责管理的徐中列举了一系列媒体,包括香港无线电视和日本NHK,应付媒体访问成了“视美乐”日常事务中的一大项目。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产品发明人的邱虹云,则埋首于刊载电子元器件的杂志。
       此外,“时越网络”、“易得方舟”、“华智源”、“乐都”、“有网智业”、“天津清华五行”等公司的情况大致类似,项目都集中在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上。1999年5月份注册的“时越网络”公司,总经理柴洪钧25岁,刚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他坦言,公司目前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五六个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主要靠朋友和熟人推销产品。柴洪钧每天工作13到14个小时,作为总经理,感觉比较为难的地方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组织,由于大家都有很好的技术背景,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柴洪钧需要用很多精力来协调,另外,寻找投资商,学习签合同,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这些都是以前做技术时想不到而现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何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这些事,学生们都不是很清楚。缺少资金,缺少商务活动经验,内部管理没有严格体系,没有自己的市场渠道,人员流动快,这是创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最为高科技企业期待的“风险投资”则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风险投资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专门对未上市的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生中小企业的投资,在向企业注入资金的同时,通常也需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如果该企业上市成功,风险投资机构所有的股票将大幅增值,通过转卖这些股票,风险投资机构得到巨额回报。
       风险投资一般不以分红为目的,因此其管理者并不看重企业的现金流通和短期收益,而更看重项目的市场前景。
       风险投资获取的回报是投资退出时的资本增值收入。此种获利方式相对应的是“第二板”市场,这是风险投资循环的重要一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第二板”市场,“第二板”市场不同于纽约证交所的股市,其中的股票主要是高科技股,它们的上市条件非常宽松,从而便于这些企业长期融资,也使风险投资商获得巨额利润成为可能,某种意义上,“第二板”市场是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必要条件。
       钱?钱!钱!
       所有的公司都在说“我们缺钱”,11家公司无一例外都在争取投资商,并且渴望按照国外高科技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发展的运作模式来进行。“易得方舟”的求资历程颇具代表性。
       在“易得方舟”的宣传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天空之城隐藏在蓝色的天穹背后,那里有朋友、欢笑和他们所爱的一切……易得方舟的所有成员都曾是狂热的网虫,为了建造梦想中的“天空之城”,他们萌发了自己建立一个网络站点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充斥在高校的网虫中间。“易得”真正在做的时候,才发现在“天空之城”前面,横亘着中国的游戏规则,不与之碰撞几乎是不可能的。建立一个网站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开始时“易得”的资金来
       源只能是团队中几个创始人的个人积蓄,这笔钱注定支撑不了多久,于是寻求投资者成了首要的问题,市场部门在3个月时间里先后与几十家可能的投资者洽谈。可是钱用完了,投资商仍然没有找到。
       “易得”创业团队的初衷是“要自己干”,期望在种子基金(第一笔风险投资)进入之后,绝大部分的股份仍由团队掌握,也就是说出资方的股权占较少比例。
       然而,投资商的态度大相径庭:不仅要求绝对控制权,甚至有人提出把整个团队全部聘用。另一方面,虽然接洽的很多企业有大量的闲散资金,但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不能把资金投入信息产业。同时,许多投资商对网络行业持不信任态度,明确表示根本不相信网络可以赚钱。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易得”开始意识到,当初的设想不符合国内现有的实际情况。国外的风险投资以利润为目的,把投资对象上市作为资金的撤退出口,而中国股票市场尚不健全,企业上市受到严格限制,因而投资商不可能不要求企业的控制权,自己原先的设想实现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最后,“易得”转向了私人投资,并将自身的谈判原则改为国内投资者可接受的方式,譬如与出资方合作的股份分配改为初期创业者占有较少股份,以吸引投资者。
       做满3年就是成功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持有技术。他们必须完成从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的转化。”看准了创业园是一个管理咨询业的大市场,总部原本设在上海的远卓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把重点转向了北京,成为创业园里惟一一家非学生背景的公司。“如果能在创业园里面呆满3年,这家公司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大部分公司可能做不满3年就会倒闭,这在IT业是很常见的现象。”公司负责人之一李放表示。
       创业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角色分工、公司的近期目标、策略制定、股权分配、远期发展目标等等,这些都是与企业成长相关的重要问题,但是一般的初创企业都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即使认识到了也无力顾及,致使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百病丛生。
       “中国年轻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比美国人单纯。比尔·盖茨办公司的时候还没有大学毕业。但是别人都把他当成年人看。中国却不是这样,我们似乎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温室,”说到这儿,这位负责人笑了一下,“如果我们认为有必要,我们会提供帮助,但是这里不是温室,失败和困难的滋味他们都会尝到的。”
       这里提供的帮助包括管理咨询、商务培训等等,可能的话,期望尽快建立一个专门支持清华学生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长远来看,最重要的事,是营造一个创业园的大品牌,把公众的注意引向创业企业的整体孵化率,而不是某个企业的成败。因为,更多的投资关注就意味着更高的成功率。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方面也顾虑这一点:创业园会不会成为企业倒闭的“典型”?但是学校方面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不会改变。“市场不讲情面,办公司,不可能不冒风险。”他说,“付出代价是谁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会从中获得经验。”
       (王新波、魏巍摘自2000年1月6日《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