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书录]以史为鉴 温故知新
作者:杨恩璞

《读书》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有两次知识传播加速度时期,一是印刷的发明,书籍把知识传遍世界各地;二是摄影的发明,摄影图像和各种传媒结合,更直观、更形象地把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第二次知识爆炸的速度、能量和规模要远远超过前者,因此摄影的创建功不可没。
       饮水思源,在摄影广泛运用的今天,我们应当纪念先辈初创摄影术的丰功伟绩,尤其在熟知刘德华,不知刘半农、刘天华的年青一代中,重温历史尤为迫切。《摄影史话》的出版让我欣喜,因为虽然我从事摄影教育已将近半个世纪,对达盖尔、伊斯曼等的摄影往事也不算陌生,但读了这本书同样感到收获甚多。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摄影史话》虽然不同于正式摄影史,但其内容仍属于史学范畴,所以说话要有历史根据,不能像办八卦专栏那样,靠道听途说来写文章。
       作者为了尽力忠实于客观存在,在法国等地花费大量精力进入博物馆和图书馆查阅第一手档案材料,同时又亲临早年摄影发明家的故地考察,通过其原用器材和日记以及同代人的书信、回忆录等来揭示历史原有面貌,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可信度。如究竟谁是摄影发明人?人类第一张照片究竟出于何处?在历史上素有尼埃普斯和达盖尔的恩怨传闻,因此争论很多。作者实事求是地记述他们两人既合作、又分手的曲折过程,客观地评述了各人的功过。在阐述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时,不仅复原事实真相,而且颇有见地的论述了英雄人物和历史创造的关系。书中以确实的证据说明:一八三九年法兰西科学院确认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专利发明权,达盖尔一举成名被后人奉为摄影之父。应当承认他为摄影从实验走向实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忽视的,在达盖尔同时代还有许多研究摄影术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为达盖尔的成功做了铺垫和帮助。所以,书中写道:“在摄影术发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那个年代里,有无数先驱贡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成就了摄影这一神奇和划时代的新技术诞生。实际上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套用我们现在时髦的一句话……重在参与。”
       《摄影史话》除考证严密,具有史学价值之外,也颇有可读性。一说起历史书,人们往往和干巴巴的引证档案、枯燥乏味的年月数据联系在一起,但这本史话不同,作者比较注意发掘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如叙述一八四二年摄影术首次进入中国的那个章节就十分吸引人,本书从法国摄影博物馆里翻制了当年法国使团团长埃迪尔在我国广东拍摄的照片,这是历史上最早记录中国山河、建筑和人物的摄影图像。一百六十多年的沧桑变化后,今天来重读这些照片更感珍贵。对于埃迪尔这段传奇的拍摄经历,作者采用了富有情节色彩的语言进行叙述,感性而具体,读后能留下生动的印象。
       同时,《摄影史话》在讲述摄影术发明历程时含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从白沥青法、银版法、纸质底片法、火棉胶湿版法,到透明干版、胶卷摄影,作者应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它们的基本原理、技术成就和操作方法。以往有的摄影史在叙述各时期摄影技术的成就时,往往不是深奥难懂,就是一笔带过。而本书作者在这方面把握有方,恰到好处,应该是吃透了历史发明的技术难点,否则不可能融会贯通,讲得如此明了透彻。
       与其他科学发明一样,摄影术每一步进展都是战胜困难的成果,这不仅依靠摄影先辈们的科学才华,而且还与他们坚强的毅力、务实的学风、精明的经营理念等分不开。如本书讲述美国柯达胶片的掌门人乔治·伊斯曼的故事就颇有意思,他原先只是个邮递员,但看准了感光材料的发展方向,竭尽全力把玻璃底版改造为能弯曲旋转的胶卷,并搭配携带式小相机来进行推广,于是柯达公司很快就夺取了世界市场,成为摄影业的龙头老大。或许柯达胶卷和其小型照相机的具体科技内容并不是对人人有用,但乔治·伊斯曼的抱负、毅力、学风和市场意识,则无论从事什么事业都可从中受到启迪。
       值得重视的是,《摄影史话》中还讲了不少摄影术发明走弯路的历史,究其所以,那多半是政府和企业忽视人才,或科学家间以邻为壑、缺乏合作精神所致。重温这些历史应有助于吸取教训,有助于当今科学艺术创新事业的发展。
       (《摄影史话》,吴钢著,中国摄影出版社二○○六年五月版,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