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从《庸吏庸言》看巴蜀地方社会

发布时间:2021/2/26 19:25:16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刘衡根据自己的为官经验写成了《庸吏庸言》、《蜀僚问答》、《读律心得》以及《自治官书》四本书,以供后人借鉴效仿。我认为在这几本书中,最能反映刘衡治世之道的就是《庸吏庸言》,最能反映巴蜀地方社会现实的也是此书,因此拟就此书来探讨刘衡的治世方略及巴蜀地区的社会现实。在书中刘衡表达了自己爱护百姓的心愿,提到“此外一切词讼案件,傥敢受百姓一文,维神其殛;吃百姓一饭,维神其殛;故纵书差索扰,维神其殛;或遇事不肯尽心,任其延宕,以致拖累,维神其殛。”(1)而刘衡之后的一些治理方法,如剪除蠹役、门丁也确实践行了自己初上任时的诺言。
        一、蠹役横行乡里
        在《庸吏庸言》一书中,刘衡曾提及“安民之道,除蠹为先。天下无不爱民之官,而爱民之政不能下逮者,良由蠹等内外勾连,牢不可破,务以阻挠而?格之。”(2)也曾说过“照得安民之道,除蠹为先,而衙蠹之凶,差役为甚。”(3)由此可见,在有清一代,巴蜀地区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蠹役横行乡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衡才在他的书中特别提到严禁捕役妄?告示、不用差役传案票稿、禀严束书役革除蠹弊由、札各牧令严禁蠹役由等告示。至于蠹役在巴蜀地区如何猖獗、他们都干了哪些坏事,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读完本书,我们会发现,在刘衡笔下,巴蜀地区的蠹役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把事态扩大,喜欢波及多人多家,当捕役拿票捉贼的时候,往往将票内无名之人,捉影捕风,到处吓诈,甚至假报窃案,牵连无辜。因为波及的人越多,也就有越多的人会给他们钱财,因为很多人被牵连之后都希望拿钱消灾。蠹役的这种行为,无疑给地方治理带来的很大的威胁,因为被牵连的人往往倾家荡产,富户之家一经诉讼,也会沦为贫民。无怪乎,刘衡曾在他的书中说到“蠹役之害民,甚于盗贼,盖盗贼既畏事主之喊?,尤惧官差之捕获,役则藉官势以肆恶,一票到手,吓诈百端,大而命盗案件,罔陷无辜,赃可栽诬,供能逼串,其小焉者,首赌不必起有赌具,禀奸不必获在登时,承缉则任指窝火,吊赃则妄称销寄。”(4)
        当然,除了喜欢扩大事态,收受钱财以外,蠹役还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们缉拿贼犯的时候,他们喜欢用锁链将犯人锁起来,,因为有些犯人是不必锁起来的,为了摆脱枷锁,有些犯人就会给捕差钱财,让他们拿掉锁链。此外,捕役碰到人命大案前往查验之时,往往多带丁役,仗着人多势众向被告人证任意索诈,动辄费钱数十千或百数十千。因此,往往一路毙之案,案内牵连邻证数十人,甚则延及二三十里内之富户。
        既然蠹役有如此多的危害,那么刘衡会怎样去治理这些人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在《庸吏庸言》,作者是怎样处理的。我认为,治理蠹役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惩不贷,只有建立了这种奖惩制度,捕役才会害怕,才不敢任意妄为。当然,对于严惩蠹役这个方法,刘衡是十分认同的,他认为书役需要有人约束。“俾知畏法,不敢放胆肆行;倘稍有犯,立予严惩,免致酿成案件,则可以保百姓之身家。”(5)其次,刘衡多次提及衙蠹之害民,甚于盗贼,大抵役为甚,书次之,因此他本人知道应该以去除蠹役为先,因此,刘衡采取了一种裁员的方式来解决蠹役人员过多的问题。“只留经制数十名,其余概行革黜,不留一人。其留者,榜示城乡,榜内载明“此榜无名者,俱系革黜”字样,并当堂将留者姓名掣签,掣得名次,注册,以次差遣,不许役等于差票上自行签名,送案求标。”
        至于捕役往往缉拿票内无名之人,勒索钱财一事,刘衡也是有察觉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规定“嗣后捕役不带本县印票,及印票内无名之人,凭空指为某衙门某贼所扳,向尔索诈者,准被告之人立即着人赴县鸣锣。”(6)对于捕役妄用锁链一事,刘衡更是专门列款于告示之后,希望以此来约束那些无视律例的捕役。“捕役及一切差役到乡,承票唤人,所唤之人虽系票内有名,但姓名之旁并未朱标“锁”字,或票钤有“不锁”二大字图章,而该差竟敢妄行用锁,索得银钱始行开放者,准被害人到案时口禀,以凭追赃,算息给领。”(7)
        对于捕役拉帮结派,到外地查验命案一事,刘衡更是以身作则,“所有相验命案,因恐带人稍多难于查察,不得不恪遵定例,止带仵作一名、刑书一名……此外从未多带一人,自携小菜一包,饭则随时鬻之市肆,其书差一切夫马饭食俱系捐发。”(8)
        谈到去蠹,还有一个策略不得不提,那就是博采良谟告示。刘衡在书中说道“本邑公正绅衿耆老,既生长于是邦,自见闻之较切,本邑何利当兴,何弊当除,果有真知灼见,即速公同确议,剀切禀陈,本县将嘉纳焉。抑又思之,为治以去蠹为先,邑内谁为教唆词讼之人,及有无拜会结盟,容留?匪,窝贼开赌,横行乡里,为民害者,毋论绅士耆民,准其承递密函,本县密延入署,询问明确,立即密?讯办。”(9)
        二、蠹役与门丁相勾结
        上一部分我已经提到了蠹役横行乡里,那为何不把门丁也放在第一部分,而是另立一个部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顾虑到文章布局,不想把第一部分写的太长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门丁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认为蠹役与门丁的结合理应拉出来。那么蠹役跟门丁是怎么勾结的,他们的结合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在《庸吏庸言》中,刘衡提出“本府查设立门丁以供传宣出纳律例并无其文,夫宾客寅僚往来传帖各衙门设有柬房,即跟班茶房可兼其事,何庸专设门丁”。(10)可见这一疑问表明刘衡对于设立门丁一事持反对意见。至于蠹役与门丁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刘衡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蠹役刁书,刚开始的时候不敢公然舞弊,而是先跟门丁探听消息,日子久了,自然串成一气,官员的一言一行门丁都会告诉蠹役刁书。此外,刘衡指出“盖官本爱民,断无忍于纵役之理,即役亦本畏官,断无敢于害民之事,无奈有庇役助役,为之线索者,则官所用之门丁是也,役有过则弥缝之,微劳则张大之,丁以役为爪牙,役结丁为耳目。”(11)并提出“本府管见,以为欲除蠹役,先驭门丁,未有信用门丁而独能翦除役弊者。”(12)可见,在当时的巴蜀地区蠹役和门丁相勾结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当时的朝廷命官刘衡也确实特别讨厌蠹役与门丁勾结的现象,并且想竭力阻止他们的暗中勾结,为百姓谋事。在本书中,对于如何慎用门丁,该不该废除门丁不用,刘衡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革门丁而不用,固征实力实心倘系冲途万不得巳。计莫如用一无用之人,如耳聋口吃之类,只令传帖并不假以事权,不干与公事,不与书差熟识接谈,如此则官能自做,而刁书蠹役失所凭依德政可以下行民隐不难,上达事一而功十矣。”(13)并且提出了不用门丁的解决方案,将所有书役送进案件及发出案件章程附在了《札商各牧令官须自做慎用门丁由》之后。
        三、民风好讼
        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刘衡提到了“内开川省词讼之多,甲于他省,且近有京控之案,总由吏治疲玩,以致民俗?张。差役因之舞弊,讼棍由此乘机,控案因而日增。”(14)并且找出了州县官之所以迟迨的原因,即民之无畏心也。他认为使民畏官的方法有二:“首在于公,公则一准于理,理之所在官之刑赏。”(15)“其次,殆莫如勤。勤则励精图治,案无留牍。事必躬亲,既自具严厉之精神,即显露严凝之气象。如是,则畏官矣。”(16)
        既然川省民风好讼,而一经诉讼,花费巨多,甚则使民倾家,刘衡自然会想办法劝民息讼。他在书中提到“若实在被人欺负,只要投告老诚公道的亲友族邻,替你讲理,可以和息,也就罢了,断不可告官讦讼,在讼棍必劝你说他熟识衙门,不消多费可以替你告官出气。若依本县府看来,这话万万听信不得。”(17)因为告官是要花费钱财的,花费时间的,不管最后是输是赢,你的家产已先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已先折磨坏了。总之,只要投告亲族和息,就算吃点亏,总比见官较有便宜。
        四、巴蜀人民好轻生
        在《庸吏庸言》这本书中,刘衡曾提到“川省愚夫愚妇,往往因亲邻些小事故,遽尔寻死。或吊颈,或投水,一念之差,片时毕命。在死的人心里,妄想我只拚了一条命,便可以害他受罪,至少也叫他破财。要晓得,自己寻死,谓之轻生,律例内并无抵命之条,连板子都不打的,何能害人受罪?”(18)只是百姓心里不清楚,不过刘衡深谙此道,知道轻生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便劝人民不要轻生。刘衡知道全尸的可贵,他告诉人们,若死后尸体还要经过官府的检验,那么这个人便永远不得超生,这对尸体是不尊敬的。他还提到现在的地方官个个清正,不会因为你轻生而同情你,更不会因为被告欺压百姓,就要求被告给你一些钱财。因此,你的轻生,并不能让别人破财。此外,如果你死后,你的亲人特别多事,去衙门状告他人,地方官可以按照律例治他的罪,重的会遭到流徒,就是请的也会受到枷杖之苦。果真如此,那么尸亲不但不能讹诈,还要连累受罪,这样看来那死的人岂不是白送了性命?
        至于如何劝解人们不要轻生,刘衡想到了本地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务望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遇邻里中有气忿想去寻死的,立即苦口苦心,将本府此番劝谕告示,向他劝解。劝得一人,便是救活一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孚桑梓,泽及儿孙,天保佑尔,理固足据也。”(19)在刘衡看来,劝民切勿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当地人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那些德高望重的绅耆及读书明理之人的帮助。因为德高之人,更容易受到人民的尊敬,人民也愿意听从他们的教导。
        五、结语
        刘衡是一个爱民的好官,他深深的记得自己上任时的誓言,不受百姓一文,不吃百姓一饭,最重要的是身为官吏刘衡能够以身作则,不与蠹役同流合污,想尽办法不让差役去打扰百姓的生活,他就是后世为官的一个成功的表率。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一睹刘衡为官的风采,是因有《庸吏庸言》这样一部传世的官箴佳作可以供我们来欣赏。不可否认,《庸吏庸言》的整理出版让刘衡的美名传播于后世,不过,它还能带给我们更大的价值,通过《庸吏庸言》这本书,我们可以去窥探那个时代的巴蜀社会。在书中刘衡描绘了很多关于巴蜀地区的社会现实,如蠹役、门丁勾结为奸,民风好讼等等。我认为对于目前的官箴研究来说,刘衡的《庸吏庸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利用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