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剑桥中国史》何以“两头重,中间轻”

发布时间:2014/2/9 11:54:50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http://www.csstoday.net/Item/79892.aspx

        【核心提示】六朝卷和隋唐卷下卷出版的艰难进程,反映出西方中国史研究“两头重,中间轻”的现实情况,即上古史方面,由于新材料不断涌现,学者的投入和产出都比较多;明清史方面,因为涉及中西交流等,长期被西方学界视为研究重点;而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的研究则比较薄弱。
        在中国史学界,几乎无人不知《剑桥中国史》。但这部名著在编纂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瓶颈,却鲜为人知。
        “已出版的14卷《剑桥中国史》是对现阶段西方中国史学术研究的权威总结。”《剑桥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卷(下称:六朝卷)主编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丁爱博对记者介绍,这一著作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和英国汉学家崔瑞德担任总主编,十几个国家的数百位史学专家参与其中。全书从1966年开始策划、出版,迄今已有47年历史。但是,这部计划15卷的史书,六朝卷至今未能出版,隋唐卷、五代十国及宋代卷、清代前中期卷的下卷亦有待补齐。
        对一些备受学界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为了解西方中国史研究提供机会
        1985年,《剑桥中国史》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并陆续出版,由此打开了这套史书进入中国的大门。到今年,该史书中文版已出版11卷,目前有两卷正在翻译、审校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说,《剑桥中国史》在编写体例和研究方法上可为中国史学界提供某些借鉴。从编写队伍上看,每一卷的主编都是该断代史领域享誉世界的专家,其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谓集一时之选。在编写方法层面,在引进这套书之前,我国史学界在通史的编撰方法上,多是一个主编、一条主线、体例统一、编年叙事方式。在内容上,我们往往注重政治外交和思想史,而轻文化社会与经贸,在这点上《剑桥中国史》显示出其独到之处。从总体来说,《剑桥中国史》中文版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现了国外学者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与编写方法。例如,在一卷书中,可以融进不同的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供读者自己评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楼劲告诉记者,《剑桥中国史》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西方中国断代史研究的成果、方法和态度,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机会,推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史学研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从而推进中国史研究的新发展。
        撰写工作遭遇人才瓶颈
        然而,正是这样一部书,却有其难言之隐。
        《剑桥中国史》六朝卷是该史书最晚开始撰写的一卷,因此,它的出版进程在学界备受关注。六朝卷主编之一、美国学者南恺时向记者透露,该卷编纂工作已于两年前开始,预计出一本书,约30篇文章。该项目进程目前已完成过半,最快两三年后便可问世。
        丁爱博告诉记者,近些年,西方六朝史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富有才华的新生代学者,成为六朝卷的主要撰稿人,解决了编纂中“人才短缺”的困难。但是,这并不代表专注六朝史研究的力量已经充实,这些青年学者应关注更广的领域。丁爱博说,该卷将与其他几卷有所不同,特别是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试图更全面地呈现现阶段六朝史的研究水平。
        不光是六朝卷的编纂,隋唐卷下卷的撰写也面临着类似困难。自上世纪隋唐卷上卷出版后,其下卷编纂工作一直“举步维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陆扬说,“近20年来,西方唐史研究无法与中国有关成果相提并论。其侧重点不均衡,尽管在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有一些不错的研究,但是无论从材料的掌握、学术传承,还是新观点的提出来说,都比较有限。”
        采访中,南恺时和陆扬等均表示,六朝卷和隋唐卷下卷出版的艰难进程,反映出西方中国史研究“两头重,中间轻”的现实情况,即上古史方面,由于新材料不断涌现,学者的投入和产出都比较多;明清史方面,因为涉及中西交流等,长期被西方学界视为研究重点;而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的研究则比较薄弱。
        “这种情况已开始有所改变。近年来,西方学界出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学者,若干年后他们或将迎头赶上。”陆扬对记者说。
        为史学著作编纂提供借鉴
        在一定程度上说,《剑桥中国史》的编纂特色鲜明,颇具价值。
        第一,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正如这部书序言中写到的,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有内容的基础性的中国史著作”。丁爱博表示,为了照顾对中国史领域毫无了解的非学术读者群体,书中并未过多作细节性论述,编纂中尽量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或细节。而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者则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搜寻专业性更强的学术资料。
        同时,《剑桥中国史》的学术性并未因兼顾普及性而削减。清代前中期卷主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裴德生表示,史书集合原始材料并征引世界各地专家学者专著,意在就特定议题提供一种最好的描述,它包括精确的史实和谨严的阐释。对于学者,史书为其提供了翔实的中文原始材料以及主要二手文献的可靠描述和书目指引。陆扬认为,相对于《剑桥欧洲史》,《剑桥中国史》的原创性更强,因为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时间不长,积累不多,某些朝代的研究在西方是全新的开始,书中的一些篇章对于西方汉学界来说,可谓是开创性的成果。
        第二,严谨的撰写编辑过程。南恺时表示,尽管参与《剑桥中国史》撰写的学者已经有了受到赞誉的学术成果,但仍需要为这套书写一篇适合普及的新文章。陆扬告诉记者,他的老师崔瑞德先生在担任主编期间,几乎逐一过目每篇文稿,尽管很多篇章并不属于他的专业领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表示,《剑桥中国史》体现出了西方的学术传统和特色,如它所体现的基本史学理论就与国内学界不同,如比较重视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阶层的分析,而不重视制度史研究等。楼劲告诉记者,《剑桥中国史》体现了西方学者的长处在于思维的灵动、看法的新颖,他们注重历史的主观方面。但是他们在用史实说明问题时,则无法与中国研究者比肩。
        也有学者提出,《剑桥中国史》尽管反映了西方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些成果,但该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不少中国历史的一手资料没有真正掌握,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对独特文化、史学传统的研究比较肤浅,对重要历史问题难免挂一漏万或者失之偏颇。这些恐怕不是无足轻重的缺点。因此,对这部著作中国史学界可以借鉴,但没有必要削足适履,简单模仿。
        据了解,《剑桥中国史》六朝卷正在撰写当中;隋唐卷下卷刚刚开始筹划工作;五代十国及宋代卷下卷已经完成,正待出版;清代前中期卷下卷已基本完成,终稿将于今年夏末交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