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精品书屋]送礼物等
作者:刘健威等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节日送礼物,是很伤脑筋的事。
       曾经试过一个月内要送几份生日礼物,朋友警告说:不要送相同的礼物,否则收礼的人恨死你。每隔几天就要构思出一份别具心思的礼物,真有人情紧过债的感觉。
       送礼物是一种考验,考验你对收礼者认识的程度——他(她)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除此,送礼物也是一种对话,在考虑对方喜好之余,也要藉礼物来呈现自己的个性。送礼轻重又要考究——交浅“礼”深,很容易给人非奸即盗的印象。
       常常收到一些礼物,明知价值不少,却不合自己的意,很为送礼的人肉痛。
       投其所好,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好”是很深入细微的——假如你与对方认识不深,那就千万不要给一个收藏家送书画艺术品——收到品味不合的东西,丢掉不是。好像对朋友不尊;陈列在家中,又跟别的东西不协调,很是尴尬。
       最讨厌的礼物是——送礼的人明知所送未必为你所喜,还是送了——他也是收回来的,借花敬佛,做个顺水人情。像过年的蓝罐曲奇,A送给B,B又送给c,很有荒诞感。
       也许很多人都喜欢贵重的礼物,但我以为,最高级的礼物应该是送给对方你的智慧,想像或幽默感。有人曾给朋友寄过一个空瓶子,只附了一句话:巴黎的空气。
       一个空瓶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智慧和想像,还写入了艺术史。
       曾经效颦,在纽约中央公园捡了片红叶寄给朋友,也是一句话:天上来的明信片。
       这话后来成了一张唱片的标题。
       送礼物,应该是创作。
       (萧琳摘自《书城》1999年第2期)
       徐行雨中
       穆 仁
       一人徐行雨中。
       “瞧,你的衣裳都快淋湿了,你为什么不跑呢?”路边有人感到奇怪地问他。
       “我干嘛跑呢?”他的回答十分平静,“前面的路上不也同样是雨么?”
       失去了改善境遇的希望,人也就失去奔跑的劲头了。
       又一人徐行雨中。
       他的回答却大异其趣:“我在享受淋雨的自由——我是一个刚获释的囚犯。在监狱里,连想淋雨的自由都没有……”
       再一人徐行雨中。
       他的理由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生存状态,而更近于一种哲学观:“人生原本是风雨交集的长途。既然如此,泰然处之难道不比大惊小怪更好?”……
       谁是谁非,颇费斟酌。
       但有一点共识容易获得:即使对一桩极简单的行为作出判断,也不宜一概而论。
       (摘自1999年3月12日《重庆晚报》)
       豪迈
       张玉庭
       豪迈是一种精神状态。
       英国大作家肖伯纳访问苏联时,曾遇到过—位小姑娘,两人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肖伯纳。”小姑娘回答:“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跟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莎。”
       还有个故事。有一天,5位工匠凑到—起,决定各自出一副对联颂颂自己的行当。铁匠当仁不让,立刻开口念道:“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木匠笑了笑,说:“听我的: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刻字匠:“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钉秤匠:“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纽关心。”剃头匠:“新世界从头做起,旧观念一手推开。”不仅如此,他还加了个横批:头顶功夫。
       听听看,一个比一个有气魄,这就是豪迈!于是恍然大悟:豪迈来自心灵!不论是谁,只要他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爱着自己脚下的大地,他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着,顶天立地!是的,永远也不要怀疑,哪里有这种深深的爱,哪里就有冲天的豪迈!
       (摘自1999年3月12日《文化周末》)
       消气
       乔 叶
       古时有一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
       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
       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李德辉摘自《坐在我的左边——乔叶青春美文》,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两则故事
       郑汉平
       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我一直想与大家一块儿分享。
       第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第二个故事:古时候,有两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它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在我们的人生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钟华摘自《广西公安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