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味人生]农村亲戚
作者:苏志坚

《青年文摘(红版)》 1999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不少城里人眼中,农村亲戚是不受欢迎的:敲门像擂鼓,进屋不脱鞋,看不出好赖脸,听不出好坏话……毛病真是太多了。
       曾经,我对农村亲戚也是横竖看不顺眼。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农村亲戚则更穷。一旦他们登门,肯定是有事相求。尤其是到了年节,我家简直就成了招待所。来的人无一例外地带着黏豆包,走的时候则大包小包的白面、大米、旧衣服,还有粮票和钱。那时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挣钱,我们的日子也过得相当紧巴,所以对父母的大手大脚我们很有意见。可父母总是耐心地开导说:亲戚之间,处的就是一个情一个义。人千万别太无情,谁也不知道自己啥时落难啥时风光……
       只是那时我还小,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话,所以仍改不了对农村亲戚不冷不热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因故在我家留宿的时候,我表现得更加反感:闻不惯他们身上的土炕味儿,怕他们招来跳蚤,于是跟妈妈声明,不与他们睡在一张床上,不许他们盖我的被子。父亲听了气得抡起巴掌要打我,妈妈却拦住说:等他长大就会明白了。
       等到我真的明白这一点时,已经是父亲去世之后了。父亲的离去,令我们本不宽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我因此放弃学业当了一名工人,家里还欠了一大笔债。这时不少城里的亲戚不敢和我家来往了,我终于明白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切含义。而此时,我乡下的老姨却对我们施以援助之手:正是秋收的农忙时节。老两口儿大老远地赶了来,开导母亲,关照孩子。这时老姨家的生活已大大好转,开起了豆腐坊,盖起了砖瓦房。每到年节,老姨夫总要做上一板干豆腐,让表弟先坐火车再换汽车送到我家。说句实在话,干豆腐满街都有,价钱也不贵,可是任我们怎么劝,他们就是要送。每当母亲劝阻,表弟总是低头一笑:我妈说了,那时净借您家的光了,送点儿干豆腐算啥呀!
       其实,亲戚就是亲戚,到了关键时刻,还是自己家人最亲近最借力。今年元旦之前,我与妻子分手了。老姨知道后,当天就让表弟骑着摩托送她进城。死冷寒天的,人都快冻僵了,老姨进门也顾不上暖一暖,先劝我妈,再劝我,生怕我们上火。可她自己回家后却大病一场,就是这样也还是不放心,隔三差五就让表弟过来看看,捎的仍是那又软又香的干豆腐。其实,农村人也好,城里人也罢,割舍不断的永远是那条亲情流动的血脉。对于每一个城里人来说,农村亲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唤起内心深处的真情,同时也映照出我们身心中的卑污之处,让我们反省、自贵,并且悔不当初……
       (也馨摘自1999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