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味人生]托付
作者:杨耕身

《青年文摘(红版)》 199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没有多余的钱,薪水仅够生计,惟一的“外快”不过是极寒碜的稿酬而已,所以我想不通他怎么会想到朝我借钱的。也许正像他在电话里说得那样,实在无计可施了。
       “帮帮忙。”他通过电话在相隔一条大江的那端说,他的语气中带着若有若无的哀求。他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而且同窗8年的朋友。
       “如果你都不帮我,这回我就‘死定’了。”他的话里夹杂着一些我不大熟悉的语汇。距上一次见面,我与他至今足有3年没有任何联系。我们都太忙了。不过关于他的消息却是听说过一些的,其中最确凿的,是他做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的经理,而且还“兼并”了另外两家,是旧友中少有的“款”。
       “8万块钱,怎么样?”我大吃一惊,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要不,3万也行。”我闹不明白他的数目怎能一下子减去这么多,但3万块钱于我仍近乎天文数字。
       “这样吧,1万5。想想办法,你总不能眼睁睁看我上吊。”我想我不能再推脱了,我不能在朋友脖颈已套进绳圈时还拿走他脚下的凳子。
       咬牙答应下来。
       把几年攒下的正准备为妻女买保险的稿费取出来;好说歹说,软硬兼施,哄骗出妻子的私房钱。还差!弟弟虽然满心疑窦,但还是解囊相助。
       一星期过后,我把现金紧紧揣好,郑重其事地上了路,在冬日冰冷的风中穿城而过,来到朋友的公司。
       但是我实在没有想到,朋友已经不再需要这笔钱了!就在两天前,在他拜托的9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从银行一次性为他搞到了30万的贷款。当然,回扣3万。
       属于自己的钱仍是自己的,而且还不必担心有借无还之虞了。我受到朋友隆重的款待,得到他极高的赞誉。在宴席上,我知道我是惟一愿意将自己的钱拿出来的人,而且如果不是那30万,即便我今天拿出这1万5,朋友还是“死定”了。
       朋友举杯向我说:“我以为你和他们一样,答应归答应,借不借钱又另当别论呢。”我和朋友一起大笑,一起说:“没想到!”
       多喝了几杯。朋友也是。他突然放下酒杯说:“你来联系,我作东,吆喝从前的几位老同学聚聚如何?”
       “行啊。”我已微醉,含糊着回答。接着又说:“到时再说吧。”
       ——是啊,到时再说罢。
       辞别朋友,我独自回家。路上人很多,每一个都似曾相识,但是我不知道,有谁才是真正能够托付的人,又有谁是真心将自己托付另外一个人的人,又有谁是相信这种托付的人。
       许多人一脸凝重,从我身边一晃而过。
       (杨城、顾春军摘自1998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