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青春风铃]黎明为纤
作者:王安雄

《青年文摘(红版)》 199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去迎接黎明。
       他双手紧握着扶把,拉着堆得满满的垃圾车,缓缓地而略带节奏地穿过这座颇有一些名气的文明小区。他不知怎的想起了“城市一天的美丽是从清洁工开始的”,于是在昨天下午特意为这辆车作了一次洗礼。他先用水将垃圾车里里外外冲洗了三遍,看起来一尘不染似的,然后再用朱红色油漆,将车的后档板那模糊不清的“五所村居委会’’六个字刷得锃亮。他想,这些虽然算不了什么,但他毕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用一份洁净献给这座属于别人同时也属于自己的城市。
       此刻,他全身流淌着一股少有的兴奋。他觉得,今晨的空气格外地清新,与平日在校园里晨跑或早读所呼吸的空气有着不一样的感觉;那一盏盏路灯格外晶亮,仿佛向他闪烁着微笑;那一排排亭亭玉立的广玉兰,微风中很有分寸地摇曳着手掌似的叶片,仿佛向他表示亲切的问候。他诧异自己平日黎明时分看见别人拉垃圾车为何没有一丝这样的感觉,平日他常常怀有一种同情,甚至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怜悯。
       他就这样紧握扶把,一边走一边自得其乐地想着,向着他的目的地小区垃圾中转站驶去。当路过一座名为科苑饭庄的门口时,他的目光蓦地被一幕意外的情景吸引过去:通过微微启开的玻璃门,他看到一个衣着简朴的姑娘,端坐在服务总台,她凭借台灯的光,埋着头,正在专注地读书。他想停下来多望她一眼,然而他还是没有这样做,他不能无意之中打扰她。他的思绪被这一情景所感染,她或许是外地农村来打工的,一天劳累之后还能早早起来读书,做到这一点,坚持这一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她为着充实自己或改变自己而作出的刻苦努力,应该得到鼓励。一个由此而萌生的想法成型了。
       到垃圾中转站时,先来的车已排成一串。他趁等候的空当,从衣兜里掏出袖珍记事本,并在记事本中撕下一页,略微思忖了一会儿,写了一句名言:“对于一个深知自己价值的人,生活支配不了他”,他在返回途中,再次路过那家饭庄门口时,不由得停下来。巧得很,那位姑娘正在餐厅里弯着身扫地,他乘她不曾注意的一瞬,将自己写好、折叠好但并未留下姓名的字条,一声不响地放在服务总台上,便匆匆离去。
       第二天黎明,他拉着垃圾车经过科苑饭庄门口时,依然见到那幅情景,那位姑娘依然在埋头读书,他再次被打动。他在垃圾中转站排队等候的空当,又一次写了一个字条,这次写的是在印度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人们能达到的目的,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回返时,碰到那姑娘又在餐厅弓身清扫,于是他又一次将不留姓名的字条悄悄放在服务总台上,还是一声不响地匆匆离开。
       第三天、第五天、第十天、第二十天……每天都将一个不留姓名的但抄录着催人奋发的中外名言的字条,不露声响地留给那位潜心攻读的姑娘。
       每当这样做过一次,他的心情特别舒坦。在她打工、需要有人关注和支撑时,是他一日复一日不留姓名地为她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他想错了。她不是农村来的打工妹,而是一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她来饭庄是为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作预习准备。更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在他第二次给她悄悄留下字条之后,那姑娘已经注意到了他的举动,只是佯装着不曾察觉一样。
       一个月后的一个清晨。那姑娘站在门口,仔细注视着一辆又一辆堆得满满垃圾的车从门口驶向中转站,希望从中看到一个月来那个每天都按时赠给她激情而又始终不留姓名的年轻人。然而他没有出现。拉那辆后档板十分醒目、写有“五所村居委会”的垃圾车的已换成一位身材瘦小但目光有神的中年妇女。等到这位中年妇女拉空车再次出现在眼前,姑娘无法再犹豫了,她手捧着两本书走到中年妇女跟前,并亲呢地说:“阿姨,请你将这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代我送给拉这辆车的青年。我的通讯处夹在书里,本来我想当面说声谢谢的。”中年妇女笑了,疲惫的脸上透着舒心。她对姑娘说:“这是他一个月辛辛苦苦得到的最好回报。这一个月,我生病,是他替我顶班的。你放心,我一定会在今晚转告他,他是我儿子。”
       一个星期后,在市里一家五星级宾馆工作的那位姑娘,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省环保局的信,信上的字道劲有力,她十分熟悉。她打开一看,笑了,原来他也是一位与她同年毕业的大学生。使她尤为欣喜的,是他信末的那一段文字:感谢母亲给了我一段以黎明为纤的日子,我才有幸获得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阳光。
       (胡丽君摘自1997年6月6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