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风光无限橘州路
作者:黎燕雄
《人民文学》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广东省化州市是明清皇室贡品化橘红的原产地,故又名橘州,因盛产功效奇特的化橘红而名扬海内外,明朝一代医圣李时珍在其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曾有专门记述。翻阅化州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交通的辉煌成就最令人瞩目。虽然,就广东省而言。化州交通建设“六五”几乎没有搭上车,“七五”只搭上末班车,“八五”才搭上早班车,“九五”、“十五”则搭上直快车,“十一五”终于搭上了高速车。一斑可窥全豹。透过化州三十年交通奋斗历程,我们仿佛听到了粤西,乃至广东交通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铿锵脚步声……
——题记
三十年春风秋雨,三十载孜孜追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激荡南粤的化州交通建设史。
三十年如一日,化州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承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肩负“发展交通、造福大众”的时代使命,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万众瞩目的交通事业发展之路、跨越之路,在橘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交通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南粤交通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放眼今日橘州,一座座大桥彩虹般雄跨陵、罗、鉴三江,一条条康庄大道绸带般飘落这片23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们就像一座座无字的丰碑,展现着化州交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昭示着化州人民群策群力大办交通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铭记着橘乡儿女交通建设三十年的感人故事。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化州交通事业开天辟地,一路高歌,城乡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彪炳千古的成绩。全市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0多亿元,新建公路1215多公里,新建桥梁417座16308延米。目前,境内铁路39.5公里,高速公路19.2公里、国道35.8公里、省道191.8公里、县道225.2公里、乡道1443.5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为79.8公里,高于广东的平均水平。从市到镇、镇到村委会全部贯通等级公路,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铁路为重点,高速公路为骨干,国道、省道为筋节,县、乡道为脉络,客货运站场为依托,连接毗邻和辐射各镇及村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公路达标建设的宏伟目标。建成化州二级火车客、货运站各1个,建成化州河西、河东、北岸、平定、那务、播扬、林尘、宝圩等汽车客运站,年客运量1176万人次,货运量达101l万吨。公路养护成效显著,市内国道、省道、县道平均好路率92%以上,年末好路率100%,连年名列全省公路养护先进行列。
落后的交通 几多悲苦几多愁
让时光倒流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
化州,这个南粤古郡,橘红的故乡,虽然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流血流汗、殚精竭虑的奋斗,但经济远远未能兴旺起来。作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落后的交通,更是“一穷二白”。当时,全市只有公路700公里,而真正能达到一年四季晴雨通车的还不到五分之一。柏油路更是少得可怜,只有30公里,不到总里程的4.3%。
贯通化州南北的陵、罗、鉴三江如慈母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橘州儿女,滋润着这块美丽而古老的土地,为橘乡增添了无限的山光水色。然而,奔流不息的江水恰似银色的利剑,把化州大地切成了无数个不规则的块块,并斩断了化州与邻县的交通。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间,三江上仅有5座大桥。4座中桥,总长1387延米。两岸群众耕种劳作,运送物资,探亲访友,上学上班,大多靠木帆船渡河。由于交通不便,百姓苦矣,父母官也苦矣!这中间曾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地处化北山区的播扬文龙村,村场大,山地多,为了发展山区经济,当年镇委发动村民大种木薯,获得大丰收,产量达20多万斤。想不到的是,村民们却因丰收犯了愁,望着斑瓜铁屎嶂长叹。公路不通,木薯运不出去,只靠肩挑背驮,运出去的不到3万斤,眼看近20万斤的木薯没有销路,有的腐烂发霉,镇干部不愧是为民操心的父母官,又千方百计搞来猪苗动员村民利用木薯喂养,但养出来的猪又运不出去,养猪容易卖猪难,有的人家只好自宰自食,村民吃得发了腻,口里吃着肥肉泪水往心里流。有人回忆说,那时从文龙走过都可以闻到木薯的发霉味和拉肚子的大粪臭!姑娘去相亲十有九个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山清水秀的一个文龙村成了“光棍村”,三十出头的光棍可以拉起一个连!
——与广西接壤的宝圩镇,交通极其闭塞落后。当地镇委镇政府看到邻县高州种植香蕉致了富,也发动农民种香蕉,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到了收获季节,香蕉大获丰收,产量达到数万斤。然而,望着累累的果实,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由于不通公路,香蕉运销十分困难,加上当时蕉贱伤农,一些心急如焚的村民不甘心香蕉白白烂掉,只好自产自食,却又因此吃坏了肚子。真是吃在口中,苦在心里!群众编了一首打油诗:5元一棵苗,5分一斤蕉,蕉熟无人要,自食食不了,伤肚更伤腰,晒干当柴烧!
——文楼镇双坡村委会与广西东华隔河相望,河面不宽,河水却极深。过去因没有桥,两地群众只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难以相往”。姑娘小伙相亲的多,成功的极少。“去时摇橹去,回时摇橹回”,虽然“浪漫”,但其中苦况谁愿承受?东华享受自治区政策,为互通有无,有聪明人想了个办法,把两岸农副产品放上船撑到河上去交易,于是形成了颇有“诗意”的水上集市,每逢三、六、九,河上船来人往,倒也壮观,独具特色。
——化州城到新安镇其实路程不到25公里,但因为没公路相通,“父母官”和老百姓进城开会办事也只得坐火车。再步行几里路。后来修通了官桥至兰山公路,可又要绕个大圈才能到达新安,25公里的路程要走50公里远。
——化州市区常住人口近20万,主要分布在河东和河西两大区域,而河东和河西仅靠一条50年代初兴建的双车道桥连接,且重要干线207国道也经过这里,车来人往,交通繁忙季节,日车流量高达2万车次,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交通阻塞现象尤为严重,有时塞车达几个小时,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为了免受塞车之苦,当时,聚集了主要机关单位的河西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宁要河西一张床,不要河东一套房。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对全年财政收入不到一亿元的一个县级市来说,要从捉襟见肘的财政经费中拿出巨款建桥修路,无异于难上蜀道。而加速改善化州交通设施滞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又迫在眉睫。榕树茶和化州橙的故乡在呼唤公路,橘州百万人民在呼唤公路!然而,敢问路在何方?如何尽快解决这桎梏化州经济的“瓶颈”,已成为一代代橘州人找寻的方向。
觉醒的橘州 修路建桥露曙光
地处化州腹地的化中广大地区,多属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世世代代以来,当地群众出行安步当
车,习惯肩挑担抬,大宗运输则全靠陵、罗两江水路。交通不便,使当地经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桎梏。到1990年,化中地区广大群众年均收入只有500元,仅为化州平均水平的一半,成了化州的西伯利亚。修通化中公路,铺上坦途,踏上致富路是化中群众祖祖辈辈的期盼,也是化州历届政府的夙愿,时任化州县交通局长的彭培成更是夜不能眠。在他的多方奔走下,化中公路建设终于摆上了议事日程。
为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彭培成上省城、下乡镇、入农村,上联下串,奔走呼号于城乡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多少回。工程开工后,他忙于看进度、抓质量,没有睡过一次午觉,没有过过一次完整的节假日,足迹踏遍了化中公路沿线每个村落。
革命老区笪桥镇山埇村,有300多口人,过去因为村僻路崎,是游击队的汇集点,村民们用他们的鲜血与汗水换来了解放,但解放近40年了,该村还不通公路,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化肥农药又运不进去,农科知识也传不进去,1988年笪桥镇人均收入已达700多元,但该村只有470元。由于村民生活困难,拿不出钱来建校舍,孩子们又没法到外面去上课,只好用一间破旧的祠堂作课室,一张八仙桌既是讲台又是书桌,学生站着听课,教师不肯调进来,唯有从村中推荐一名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青年任教师……而毗邻的高志塘村,因为早已修好了公路,信息灵通。以油漆装修招揽业务,成了远近有名的“油漆村”,村民也富得流了油,人均收入达1000元以上,人人在广州市买了房。高志塘的富裕启发了朴实的山埔村人,他们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纷纷献工献勤,捐资捐物,终于在1990年夏季修好了通向207国道的5公里公路,老区人民第一次走上了自己亲手修建起来的康庄大道。由于公路通了,村民们大搞多种经营,人均收入当年已超过全镇人均水平,比过去翻一番。村民们感慨地说:“5公里的公路,把我们村与这个世界拉近了一个世纪。”
合江镇新车村,背靠罗江,村民住在江西,耕种的地却在江东,村民祖祖辈辈春种夏锄秋收全靠摆渡来往。他们多么渴望有座桥啊!彭培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新车桥而四处奔波了几年。该村有梁哲、梁劲兄弟,外出承包工程,赚了上千万元。彭培成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深深感动了他们,他们一下子拿出40万元给家乡建桥筑路。大桥剪彩时,一位老农泪流满面,激动地说:我活了七十几岁,绕道七十多年,只有共产党才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村长诗兴大发,挥毫写道:老彭管交通,天堑变通途!
那务镇是块肥沃的土地,是南粤有名的“蚕茧之乡”和“粤西粮仓”,但一脉陵江,无情地把这块肥肉砍成两块,遇上河水暴涨,小桥冲垮,两岸人民只好望江兴叹,有不怕死者赤身强渡,十有七八有去无还,一道河水吞噬了多少无辜村魂! 1986年至1991年,那务镇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了4座可并排走两辆大卡车的大桥,群众献工献勤,节约了30多万元的施工费。被河水阻隔了千百年的那务人民,终于仰起头来走在自己亲手建起的大桥上。化北山区文楼镇双坡与广西东华之间,也终于由两岸人民合资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千百年来两村人民渴望的“鹊桥会”终于变成了现实。桥两端联姻的青年达100对之多!播扬文龙村也因路通,永远告别了“光棍村”!
行下春风,唤来春雨。到“七五”期末,化州公路总里程达1532.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4.7公里,公路桥梁200座5697延米,一举甩掉原湛江地区倒数第一的帽子,跨进全省的先进行列,被评为“七五”交通建设先进市(县)。
春天的雷动 万众一心筑丰碑
要发展化州经济就要从整治交通入手。在化州,民间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蜀道难,林尘路更难。这话并非虚言。化州地处粤西山区,山多路少,这是一个历史现实。经过多年的改造,尽管许多乡镇和村委会都修通了公路,但普遍路况较差,道路坑洼不平,蜿蜒曲折,有的甚至杂草丛生,淤泥堆积。有时车子在颠簸中往往成了蜗牛爬行。改变这种难堪的现状是时候了!时任化州市委书记的彭泽英(后来升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市长陈亚春(后任化州市委书记、茂名市副市长)以及新一届化州市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绘就公路建设蓝图:与省的规划相衔接,用三年时间,建设市区“四桥三路”、“三堤”;用五年时间,扩改市区通镇“六路”;用十年时间,扩建镇通村委会公路。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公路人民建”的方针,分轻重缓急,尽力而为,克服“等、要、靠”的思想,开展声势浩大的公路建设热潮。全市上下呈现了“我为公路献沙石,我为化州建设添光彩,我为子孙后代树丰碑”的社会新风尚,出现了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无钱无力讲支持公路建设好话的良好局面,谱写了一曲曲公路建设的动人歌谣。
征地拆迁是筑路的“碉堡”。但沿线两旁的群众表现了“顾大家、舍小家”的胸怀,在“四桥三路”、“三堤”、“六路”建设工程中,化州共拆迁44个单位和556个居民(农)户的房屋,为了公路建设,化州人民不仅奉献了良田和家园,也奉献了智慧和汗水。公路建设资金一直困扰工程进展,但全市人民树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质量监理、统一验收的基础上,实行各辖区分工包干责任制,通过上级拨款支持一点、当地政府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
化州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造福子孙和千秋功业,热火朝天的壮观场面,引起了广东省交通、公路部门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从领导力量、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八五”公路建设的大干苦干,化州百万人民如愿以偿。投资4亿多元的市区“四桥三路”、“三堤”于1993、1994年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投资9亿元的“六路”扩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八五”期间,全市投入公路建设资金比“七五”期间增加10倍。新建桥梁24座3459.4延米。改造国道、省道上一级标准公路117.2公里,二级标准公路73.6公里,改造县道二级标准公路76.1公里,改造乡道上等级825.7公里,桥梁234座10862.1延米;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6公里。“八五”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化州市因此被评为广东省“八五”交通建设先进市(县),摘取广东省交通建设先进两连冠。《人民日报》《南方日报》《茂名日报》等党报分别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坚实的足迹 拓出农村一片天
化州是农业人口大市,全市150万人口中,85%以上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重点发展“三高农业”,大抓“高山植树、荒地种果、坡地种蔗、洼地养鱼、山地养鸡”,林、果、菜、桑、蔗、渔、畜七大
支柱产业迅猛发展,渐入佳景。但是经过“四桥三路三堤”建设大会战后,化州市区交通状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全市上等级的公路依然不多,当时。全市县道共226公里,仅有18公里是沥青路;全市乡道1142公里,也仅有58公里是硬底化的。市区通各镇的公路大部分还是沙土路,镇通村委会、自然村的公路几乎都是沙土路和等外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弯多路窄,晴通雨不通,难以通行。路,成了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了化州人的心头之痛。
建设完善优良的交通公路网,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发展之需。经过一番通盘论证,化州市领导班子和交通公路部门领导重新修订了交通建设蓝图:启动“群体工程”,多方集资、大举建桥修路。“九五”、“十五”期间,把化州辖区内的国道、省道和县通镇公路全部改造完毕,消灭沙土路;把全市镇通村委会的公路全部铺成水泥路,实现城乡公路一体化。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化州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挥下。一场大办交通的攻坚战又打响了。1998年,化州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的议案,公路建设的热浪在橘州大地迅速从城市席卷农村。全市纳入省计划通镇公路建设项目8个,总里程163公里,其中省养公路3条57公里,地养公路5条106公里,全部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市成立了“二级公路工程改造工程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人大主任任总指挥,市四套班子成员各率领一路人马,在各路摆下战场,亲临一线参战督战。市委书记、人大主任成济荣经常带领分管交通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及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深入各镇督促检查,协调作战,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化州人民对县通镇公路建设积极支持,2002年10月,全长18公里,总投资1800万元的石新线公路硬底化扩改工程动工后,沿线群众欢欣鼓舞,踊跃捐资捐物,特别是新安镇石场老板陈伟强,为该项建设工程无偿提供钩机、推土机、铲车等机械130台次,工时费十多万元;石粉3万多立方米,价值30多万元。播扬镇粮所主任王海泉得知省道284线播扬路段扩改要砍掉自己的竹木时,二话没说,带上全家大小,挥刀砍掉2亩多竹木,半分赔偿也不提。该镇七十多岁的王四带上六十多岁的老婆和几个儿子、子孙直奔自己的竹木地,挥刀砍伐,自行清理,并对前来看热闹的群众说:“路通才能财通,为了播扬的发展,我王四第一个支持!谁出来阻挠公路扩改,谁就是播扬的罪人!”半年内,该镇成功搬迁公路扩改两旁的8个机关事业单位、搬迁20多户居民户,拆迁房屋面积13500多平方米,使省道284线播扬路段建设工程顺利开展。
良光镇位于化州市西部,县道木塘线是该镇的交通要道,全长14公里,镇受益人口4.7万人。为了完成这14公里路基工程,镇政府带头筹资,将准备建镇政府办公楼的资金100多万投入到公路建设上。至2005年底,化州县通镇公路8个项目全部改造完成,经省交通厅质检队抽样检查,质量全部达到优良。化州交通公路的“筋”强了,“骨”壮了,拉动地方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
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是一项“疏通脉络”的巨大工程,对完善全市公路网络、提高公路技术等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民群众渴望已久的事情。但要对全市的农村公路实现硬底化并非易事。化州市有334个村委会,全市农村公路1442公里,其中镇通村委会公路683公里。化州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早在1998年已把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纳入人大议案,要求用10年时间把全市镇通村委会公路路面全部硬底化。把农村“泥水路”变成“水泥路”成为该市农村群众的强烈愿望,农民的建路热情空前高涨,各镇和村委会纷纷发扬主人翁精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争取早上项目。同庆镇认真贯彻“一事一议”制度,走“人民公路人民建”、“谁受益谁出资”的路子筹集配套资金;宝圩镇通过大力发展香蕉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又通过蕉农捐资修路明显提高种蕉收益,实现了“以财生路、以路生财”的良性循环。一些镇村还积极探索社会帮扶、道路冠名、市场化运作、以资代劳、村民预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筹资。林尘镇下朗村委会的王卫国出资30多万元铺设乡道水泥路1.5公里,当地群众把该路冠名“王卫国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华伟、广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黄康景同为杨梅镇外出成功人士,他们为家乡乡道建设捐款均超过200万元。副厅级离休干部宁雄同志,获悉老家笪桥良埇村要修路的情况后,立即召开家庭会议,动员在商界大获成功的儿子宁一海捐资,父子捐资100多万元建设笪桥圩至横岭公路长达7公里;丽岗镇朱亚红除个人捐资50万元,自己还组织施工队带资建设公路7.4公里。全市外出能人为家乡捐资修路达3000多万元。
经过化州人民近10年的群策群力,大干苦干,全市农村公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累计投资资金2亿多元,已完成硬底化乡道1020公里,其中镇通村委会公路615公里,占镇通村委会公路硬底化任务的90%,余下的项目已全部安排并正在组织实施,2008年底前全市镇通村委会公路将全部实现硬底化。
蓄势的腾龙 众志成城路路通
化州交通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省道284线宝圩镇与广西交界的一段不到三公里的路,1993年立项,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正常施工,从而引发了公路管理部门、投资方、被征地、拆迁、农户及施工单位的激烈矛盾与冲突。
2007年3月初,刚任化州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6个月的黎良文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民心工程”指示精神,深入到宝圩镇耐心倾听民情,用心化解矛盾。他把所有的错综复杂问题梳理归结成四大难题:一是被征地农户的土地补偿和拆迁标准问题;二是前期按收费公路建设投资人股的四名股东80多万元的投入资金偿还问题;三是复工由原承建商还是重新投标施工的问题;四是如何争取上级交通公路管理部门支持问题。他找准问题症结后,对症下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逐一做好当事人和有关单位的工作。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黎良文理顺了影响该路段施工的各方矛盾,工程于2007年9月6日举行了开工仪式,茂名市和化州市的有关领导亲自到场祝贺,万名群众为工程开工助兴,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2008年春节,该工程竣工通车。曾为该路段前期建设投资入股的四名股东和20多户拆迁户联名给黎良文和化州市交通局领导班子送来了一块牌匾,上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广湛高速公路途经化州南部同庆、长歧、杨梅、良光四镇,化州境内里程19.2公里,2002年开通,结束了化州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但连接境内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只有一条80年代修建的三级公路,路面狭窄并且穿过闹市区,远远不能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需要,严重制约了化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化
州多次丧失了招商引资的良机。
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但眼前有路走不得,让化州在外人面前十分难堪。这真是化州一百多万人的切肤之痛。一个城市要广泛吸纳外资,首先要搞好软硬环境建设,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化州市委书记成济荣、新任市长黄从南深谙这个“筑巢引凤”的道理。他们决心重新规划建设城区至同庆高速出入口一级公路。该路是化州市南出口的重要交通干道,规划了十几年,等待了十几年,由于地方经济十分困难一直未能动工。2005年,广东省公路局党委书记吴嘉启、局长柳和平带领公路局“十百千万”干部驻村工作组来到了化州同庆镇悦义村。这让精明的化州人眼前一亮。要使这个重点项目早日上马,谈何容易?市交通局长黎良文为此殚精竭虑。“何不利用省公路局‘十百千万’干部来驻点的好时机来个‘危机攻关’?”他经常邀请省公路局领导到化州调研,增进沟通,加深了解,多次与化州市领导上省交通公路部门奔走,与省公路局干部座谈交流,争取省里的支持。去年底,该项目终于获得省批准立项建设,总里程17.6公里,工程总投资2亿元,是近年经省交通厅批准立项在化州市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项交通设施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勘探、土地预审及环保评估等工作,征地拆迁和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密锣紧鼓进行之中,将在一年半内完成主体工程。
以化州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带动,全市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也相应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昔日尘土飞扬、坑洼不平的道路消失了,化州大地不再被狭窄的公路和街巷所局限。可以说,近几年是化州交通公路建设高歌猛进的黄金时期,化州交通公路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建的硬底化公路里程是解放58周年建设的硬底化公路总里程3倍还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化州的一大亮点和看点。完成了国道207线化州境内路段全线35.4公里改造工程;完成了石化线化州大桥扩建工程;完成了省道284线合江至宝圩段4JD公里及省养县道平山线平定至文楼段12公里的路面硬底化;完成了东山铁路口立交的首期工程;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省道285线连界至山车段30公里大修项目已立项,今年将动工建设;省道285线出省通道平定至清湖路段已经动工;市通镇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市到镇、镇到村委会都贯通了等级公路。
历史的跨越 路通财通百业兴
桥在延伸,路在延伸。延伸的路,延伸的桥。在化州大地上织网,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越织越大,越织越靓,覆盖化北山区,化南平原,构成化州大地新的风景线。
这是一张生机勃勃的交通运输大网!
路通带来财通,道路之花结出经济之果。化州路桥建设的大投入,带来了化州面貌的大改观,运输业的大发展。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化州,正向交通发达、文明整洁、经济繁荣的中等美丽河畔城市迈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化州先后成立了16家客、货运输企业。这支运输大军,走南闯北,载走了山区的农副产品,载来了中外客商。荔枝、龙眼、芒果、香蕉、北运菜、蔗糖、塘鱼等“三高”农副产品产销两旺,货畅其流,开始走出山门,穿长江、过黄河,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兴办企业,发展农业,洽谈生意,旅游观光。
一条公路就是一条黄金走廊,公路修到哪里,哪里的农副产品就增值,哪里的农民就得益。笪桥镇大部分村委会通硬底化公路后,分布在水泥路沿线的农产品收购点达100多个,各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比以前明显提高,仅香蕉每公斤提高2毛钱收购一项,该镇蕉农年可增收500万元。乡道硬底化建设还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修通一条路,带富一方,带兴百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乡道”,为化州城乡的展翅飞翔插上了更加坚硬的翅膀。比如笪桥“黄瓜路”带出黄瓜10000亩、宝圩“香蕉路”带出香蕉15000亩、平定“橘红路”带出橘红25000亩、合江“蚕桑路”带出蚕桑20000亩等等,都因为硬底化乡道带动加快当地特色产业大规模发展而得名。官桥镇名教村修通硬底化乡道后,创办了村级工业园区,引来了一家年产值1000万元的服装厂,还兴建了竹器编织厂、手袋厂。该村还利用优美的罗江倒流湾和天然的生态环境,引资开发建设了倒流湾旅游度假村,使名教村成了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成了美丽富饶的省级文明新农村。便捷的农村交通环境,已成为化州招商引资的制胜“法宝”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化州还建成了一批如官桥名教村、笪桥镇高志塘村、平定镇红榄村、合江镇西垌村那样各具特色的文明和谐新农村,农村的整体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名教村等新型农村成为省级文明示范村,省、市领导及各地游客纷纷到来参观游览。
便捷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化州矿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钛矿、白石、高岭土等稀有、特有矿产开发成为该市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化州交通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之路,是一条腾飞之路。橘州处处通坦途是化州人民和化州交通人历尽艰辛,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大干苦干。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树起的一座座丰碑,见证着化州交通翻天覆地的巨变。展望未来,化州交通道路更长、更宽广,风光更美丽、旖旎无限……
责任编辑 朱 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