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宣纸之乡行]宣纸之乡行
作者:蒋子龙 韩作荣 陈世旭 熊召政 韩小蕙 王绶青 徐 坤

《人民文学》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于宣纸你知道多少
       1 小时候上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听老师的训导,就是要“敬惜字纸”:上学是来学认字的,而字是圣人造的,字要写在纸上,纸也是圣人之物。没有写字的纸不能丢,写了字的纸就更不能随意糟践,那是对圣人的不敬,是要吃亏受罚的。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糟蹋纸,比如纸尿裤。擦屁股的卫生纸比手绢还要柔软细致……老土,现在都是用纸巾,谁还用手绢?
       发达的现代商品社会,盛产各种各样的垃圾,现代人每天不仅制造大量的物质垃圾,也在毫无节制地制造着文字垃圾:铺天盖地的文字信息和广告,五花八门的资料和书籍……承载这些文字垃圾的多是现代机制纸,诸如铜版纸、道林纸、新闻纸、包装纸等等,其寿命不过两百年。
       这就是说,眼下书店里那些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书籍,无论作家们多么牛,包括那些畅销书作家、美女作家、八。后作家以及用身体写作的作家等等。其作品如果不能反复地再版重印。二百年后统统化为灰烬。
       2 古时一篇文章写得好,人们往往用“洛阳纸贵”来称赞,却不叫洛阳“文”贵。一本书写得好,被称作“一纸风行”,不称“一书风行”……可见纸是文字的载体。幸哉有纸,文化才得以传承。
       那么西晋的左思以《三都赋》造成的“洛阳纸贵”,是什么纸呢?
       应该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以树皮和烂麻做成。到东晋又有了藤纸,至隋代产生了楮皮纸……而纸的经典——诞生在唐代。
       ——这就是宣纸!
       单讲其寿命,就有一千零五十年,所以有“纸寿千年”一说。在一千零五十年之内,宣纸的质地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单纯地讲保存,却能达到两千年。
       更不要说它还“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文藻精细,吸水润墨,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抗老化,防蛀蚀……因此格外适宜书画,笔墨着纸后,焦、浓、枯、淡、湿,五彩缤纷。轻重缓疾,随意变化。
       故宣纸一出现,便成为稀罕之物,“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古时宣州一带属江东,故宣纸早称江东纸。)依中国的老风俗,哪个地方有了好东西先得给皇帝老子送去,宣纸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绘画、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由于当时生产这种纸的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进贡时都要打上“宣州贡纸”的字样,久而久之,泾县生产的这种奇妙的纸就有了一个响亮而通行的名号:宣纸。
       民间有钱的人也可以买来用于书画,或修宗谱、印经文,总之是要将宣纸用在较神圣并希望能长久保存的事情上。
       3 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到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由歙县人鲍延博出资购买宣纸,此奇书才得以印行并流传下来。
       另一部经典《红楼梦》的命运也差不多,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和坤向皇帝报告了民间在流行《石头记》一书的情况,经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之作,即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中国国画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三千万册(卷),所采取的形式多为宣纸线装书。甚至连少林寺的武功秘笈都是宣纸印的。再往近里说,国家主席送给美国总统布什的《孙子兵法》也是用宣纸印刷,其内容奇绝珍贵自不必说,单是书的用纸和装帧设计就堪称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长久收藏价值。
       4 目前中国的宣纸有百分之五十要出口日本,以前是百分之八十。据说日本现在有些不上班的女人,喜欢在家里练书法,故需要大量宣纸。日本的教育部门也做过一项调查:在宣纸上练书法的孩子,比不练字的孩子犯罪率要低得多。在高雅素净的宣纸上练字,能让孩子的心立刻静下来,定得住性子,有助于培育孩子的耐力,可养成坚韧的品格。
       以前曾风闻中日两国的少年,举行过野营拉练式的生存对抗赛,结果是中国的孩子处于下风。莫非是我们生产的宣纸反帮助日本孩子战胜了我们自己的孩子?
       难怪日本曾多次想得到中国宣纸的生产技术。据曹天生的《中国宣纸史》记述,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化装潜入泾县两个多月,自称是“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搜集造纸技术情报,回国后竟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一书。
       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人内山弥左,以南京高等农业学堂教授的身份,多次深入泾县宣纸厂“调查”,偷盗宣纸生产情报。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又派人到泾县弄走了一些青檀木树皮。由于日本没有这种树,竟鉴别不出是何种何属。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派遣特务到泾县,搜集了大量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最终因气候和土质条件不同,长出的青檀树质量低劣,用之造出的所谓宣纸润墨性极差,根本不能与中国的宣纸相比。
       难道他们现在想明白了,拿钱买中国现成的上等宣纸,要比费尽心机地去偷技术省事得多?除日本之外还有美国、英国一些经济情报人员,也曾打过泾县宣纸技术的主意。
       5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遍地集团了。但,能打出国家旗号的集团却为数不多。在皖南山区,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泾县,于许多年前就诞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体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甚至在集团的名称里省略了集团所在地,直接以“中国”冠名,可见这个企业的非比寻常和独一无二!
       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需先说一说泾县。世界上最好的宣纸,只能在这个地方才能生产得出来,所以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究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集团。比如,生产宣纸不可或缺的三种原料:青檀木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和杨藤汁,有的为泾县所独有,有的数泾县最佳。
       这又跟泾县“两高一低”的自然地貌条件有关。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一百四十余座,分列东西两侧,大多为喀斯特中、高丘陵,为青檀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喀斯特丘陵上的青檀树皮,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
       杨桃藤也如此,又名猕猴桃,生于喀斯特的阴山密林或灌木丛内,其茎皮及髓含胶质,掺入檀皮、稻草的纸浆中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
       而泾县的中部,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平原,是全县的粮仓,又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
       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一百四十六条,可谓溪流密布,这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6 写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一下造纸的污染了。媒体经常曝光造纸厂排出的黑水如何严重地污染了江河湖泊,泾县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宣纸造了一千多年,古今最好的宣纸,或者说全世界所有,1做宣纸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从这儿生产的,如果有污染现在的泾县该被污染成了什么样子?
       现在的泾县依旧是青山绿水。这跟宣纸生产全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有关,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污染,相反对宣纸的生产用水还极为讲究,任何一道工序的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其上品便是由喀斯特山崖之水汇聚而成的乌溪,水质清醇,甘之如贻,富含多种矿物质,即古谚所说的“好山出好水,好山好水出好纸”。
       一般造纸之所以污染严重,在于添加大量化学元素,诸如漂白。而宣纸生产完全是“自然炼白”,将檀皮、稻草经过反复蒸煮、沤制和浆洗后,运到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喀斯特呈四十五至六十度的山地利于沥水、透气,又不易被风吹跑。
       这个过程需要六至九个月,让宣纸在成型之初,便饱经大自然的露洗风炼,吸纳日月光华,最大限度地清洗容易氧化的物质,消除原料内部的淀粉含量,提高纸质的纯度,使之拉力强,吸附力强,将来宜于长期保存。同时也在大自然中被陶冶成柔白色,然后方可碎之为浆。
       如此造纸,何来污染?
       7 正因为宣纸生产全部依赖手工操作,所以生产周期特别长。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三百多天,需经过十八项关节,一百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十八个月,经历一百三十八道工序。
       比如其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捞纸”。生产多大规格的宣纸,就要用多大规格的用泾县苦竹编制而成的竹帘,四、五、六尺的单宣、夹宣、双夹宣,丈二的白鹿宣,丈六的潞王宣,现在又有了丈八和两丈的特大规格的巨宣,也都是靠两个人双手抬帘,在纸浆池里轻轻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一遍成型,纸的好与坏,全看这一捞,“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然后反腕一扣,湿漉漉的宣纸就脱离竹帘码在旁边。
       两个人动作轻灵而准确,必须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宣纸的厚薄、纹理、丝络就全靠两个人手上的感觉和相互极端默契的配合。工人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纸浆池里泡着,即便没有污染也会被泡肿沤烂。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手套?工人们早就试过了,戴上手套对纸浆的感觉就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宣纸等于废品。
       或许还会有人发问,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改成机器捞纸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很容易,但机器捞出来的纸叫机制纸,泾县宣纸的优点也将随之丢弃大半,几乎就不能再称其为宣纸。
       宣纸——富有生命,且充满灵性。
       再比如另一道工序“烘干”。一间大屋子的中央立着一面光滑的铁铸火墙,屋子里的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五十摄氏度以上,火墙的顶端放着一大摞湿宣纸。
       刚从纸浆里捞出来的非常之薄的湿宣纸,摞在一起竟然还能揭得开。工人像舞蹈般弯腰展臂,用左手的手指一捏,右手里的竹丝刷子一托,利索地拧身转体,双臂如大鸟展翅般就将一张湿宣纸贴到了火墙上,竹丝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却将这张宣纸的每一个部位都刷到了,让它服服帖帖地粘到火墙上。将来这张宣纸的平整度就靠的是这几刷子……
       8 任何人到泾县看过宣纸的生产过程之后,都会对宣纸产生一种敬惜之心。
       许多中国书画大家都怀着一种类似“朝圣”的心情不止一次到泾县表达感激之心。启功称“宣纸对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界功德无量!”李可染三下泾县宣纸厂,进厂先对造纸工人三鞠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郭沫若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所以在宣纸上写字写得好、作画画得好,一张纸就可以价值连城。反之也可能一钱不值。宣纸乃“文房四宝”之一,任何人面对宣纸的时候都不能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字、自己的画、自己的境界,对得起宣纸吗?不可用垃圾一样的东西玷污了它。
       清末的一张四尺宣纸可卖价万元,民国时期的一张宣纸也可卖到三四千元,已经有人一次就从泾县购买了百万元的宣纸收藏……倘有人在这样的宣纸上胡乱涂抹,岂不是一种罪过?
       9 然而事实是,精明的现代人绝不会埋没宝贝,只会把宝贝用绝,宣纸的用途被充分扩展了。像当下中国的书画业大发展,书画队伍极度壮大,书画家简直无以计数,但凡有头有脸的人似乎都能划拉两下子。于是,有活动就有书法表演,凡是能写字的地方就不愁没有人题词……这一切都要感谢宣纸!
       中国的经典那么多,都在陆续用宣纸重印上市,书价动辄几千元、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连有些官员和富翁们的书,也喜欢用宣纸印刷,不管别人读不读,反正放上一千多年不会烂,可以一辈辈地传下去。
       现代人长寿,越长寿就越想永恒的事。据传二○○八年北京奥运会的获奖证书要用宣纸印刷,受到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赞赏。可以想象得出,再过一千多年以后,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很可能就只剩下北京奥运会的证书了。北京奥运会之后,其他奥运举办国,要想永远保存证书,就得到泾县定购宣纸。
       于是,教育家建议,毕业证改用宣纸印刷,特别是硕士、博士的毕业证,有助于世代保留,便于发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老传统。社会学家建议,结婚证要用宣纸印刷,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代社会,有助于巩固现代人的婚姻……
       现在宣纸业最真实的困难,是供不应求!
       真宣
       近几年迷恋书法,稍有空闲便捧读碑拓字帖,猜识笔法,揣度笔意,在虚空或腿上用食指描画字形,为古人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之笔墨动心、赞叹。偶有半日之闲,则备砚铺纸,临帖摹字,或全无顾忌,酣畅淋漓地胡写一回,虽多不如意,亦偶有小成,聊以自慰。
       学书之初,始知宣纸的妙处。墨的金贵、笔的精良不必细说,好笔佳墨在人的心智驱动下,在便稳轻健的指使间落于纸上。让我领略,宣纸才是书法的最终载体,是书写艺术的集大成者。诚然,笔须佳笔,若笔毫含水腰部膨胀而失锋,如我这样的“书者”只能写出“墨猪”,大书法家恐怕也会力不从心。笔毫圆正秀丽,所谓万毫齐力,笔力由毫根至毫尖,让“气势生乎流变,精魄出于锋芒”,只有在宣纸上才能体现出来。而墨分五色,焦、干、湿、浓、淡,其明暗阴阳、枯膏秀润,或计白当黑之妙境,也只有在宣纸上方能呈现。
       记得初学运笔,双钩回腕,指实掌虚,心正笔正,笔笔中锋,只有落于宣纸上才能看出效果。中锋的圆润,侧锋的奇崛,一个字书写中的擒、纵、收、放,悬针垂露,笔势的牵弓i跌宕,笔画的重拙轻灵,疏可走
       马、密不透风之类,这些细微之处的把握,只有滑涩适度,能吸水、吸墨,松而不弛,紧而不实,淡而不浑,光而不滑的宣纸才是最佳选择。史载王铎饱燕浓墨,一次可写十一个字,其浓淡之间,笔下所现的游丝,若隐若现的暗度,牵引,只有宣纸才能体味其妙奥。有人称书法大家的笔画有毛,该是涩笔生成,我想,那也是宣纸渗水、渗墨的晕染特性所致,在其他纸上是看不出来的。
       前年,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为朋友题字,由于纸笔俱佳,虽未能得心应手,倒也不致出丑。其间友人拿出我十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让我题签,自认为已写得手熟的我一落笔便感觉不对,那笔似已把握不住,不听使唤,好像不是我在写字,而是光滑的纸页在抵制笔墨,那字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而数年前,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曾下榻古窑宾馆,临行前在两块瓷盘的瓷坯题字,我欲题的“天涯若比邻”拟用草书书写,可那笔、釉彩和坯盘都和我的意趣相悖,坚硬、滞涩以及拉不开的笔让我沮丧,给我的想象以痛击,处处都阻碍着我的任意挥洒,留下的只是力不从心的败笔,令人郁闷。看来,那柔软的毫尖只有在柔软而又渗墨的宣纸上才能写出好字来,失去了宣纸,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柔软而具弹性的毛笔,是撑持人心灵的第三条腿,只有在宣纸上才能轻盈地起落、飞旋,抵达一种至极至美的境界。
       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宣纸的书法艺术。先人结绳记事的时候,尚不知世上会有纸与笔。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当感谢树皮、苇草、麻绳和烂鞋之类,即说明纸的诞生使文化传媒方式发生了巨变,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中国汉代一个叫蔡伦的人之手生成了第一张纸,这对人类文明的进展产生了何等巨大的推动力。一张薄纸的诞生,该和蒸汽机与整个工业社会,电脑与整个信息社会的意义一样,让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飞跃。如果没有纸,远古的史诗要记录下来,需要镕铸多少青铜,杀多少乌龟,才能在铭文和甲骨文中再现;又需要砍多少竹子、树木,才能记之于竹简、木牍?即使刻于石碑之上,载于帛书之中,又需打烂多少石头、磨秃多少斧錾,又将累死多少拼命吐丝的蚕?
       史载,至魏晋南北朝时,纸开始进入书写领域,用量渐大于帛简,或许,正因为纸的诞生才会产生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所谓“锥划沙”、“屋漏痕”者,那毛笔也不能在沙上书写,在墙上留墨。只有毫笔与能吸墨的纸相遇,才诞生了书法。实乃可遇而不可求。《世说新语》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革而修也。”所谓蚕茧纸,并非蚕茧所造的纸,而是楮树皮加工制成,其纸色浅黄类似茧丝。晋代蚕茧纸已无从查考,但从宋、明两代留存的蚕茧纸观之,坚实平整,薄且光滑,为百分之百楮树皮所造,实为纸中上品,其性能已趋近后来所造的宣纸。故蔡希综言:“陶隐居云:‘右军此数帖,皆笔力鲜媚,纸墨精新,不可复得。’”而历代书画家所用之纸,晋陆机的《平复帖》所用为麻纸,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存有一幅经卷,系北朝抄经纸,亦为麻纸,系百分之百苎麻纤维所造。南唐后主李煜令宫廷监造的澄心堂纸,实为歙州、池州所产之楮皮加工纸,纸料与王羲之所用蚕茧纸相同。北宋苏轼喜用竹纸,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米芾《珊瑚帖》亦为竹纸所书。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天生先生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我相信曹天生先生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我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楮皮所造?其中是否有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曹大三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然而,檀皮真宣确是纸中的上品。清人邹炳泰于所撰《午风堂丛谈》中云:“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白笺,坚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洒金笺、洒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坚韧如缎素,可用书泥金。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薜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
       宣纸造纸所用为青檀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漕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我常常为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所动,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在泾县,我领略了真正宣纸的手工制造过程。
       满目葱翠、碧水弯环的青山小岭之间,九岭十三坑的坡地、山崂,便是真宣的诞生地。所谓“山棱棱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这清人储在文的描绘,与今天似并无二致。
       从资料中得知,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这种野生青檀,榆科,开淡绿色花朵的植物,雌雄同株,古人误认为楮树,今人以为是桑树。这又让我想到,古人视青檀为楮,那早期的宣纸,该也有以
       檀皮为料的真宣罢。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宣纸分生宣与熟宣。生宣为手工制作未进一步加工的宣纸,是书法与写意画的主要用纸,其渗透力强,润墨扩散快,易得水墨淋漓、生气蓬勃、颇多意味的艺术效果。而熟宣则是生宣经过施矾、加蜡、填粉、染色、洒金、砑光、施胶、印花等复制加工的宣纸,阻塞了纸面纤维间的毛细孔,致使运笔时不致走墨而晕染,其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作画与书写,尤适用于工笔画。
       说起来,宣纸的制造是十分繁复的,分四个阶段五十五道工序,细分之下,纸工可又有工序七十二道、一百零八道之说。其中制料阶段,制皮料工序二十四道,制草料工序二十二道,配料工序三道,制纸工序六道。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这些青檀之皮,稻草之黄,皆被利刀砍割,在石灰里浸过,在碱水里煮过,在铁锅里蒸过,在阳光下晒过,在足下踏过,在流水里洗过,被鞭子抽打过,被压榨过,被木杵击打过……看来,想抵达洁净和纯粹之境何等艰难。所谓燎皮和燎草,除去污秽和杂质,经历的烧灼和蒸煮,多是火与水的作用,变得骨软筋麻,清纯白净,其耐住了多少煎熬,又遭受了多少蹂躏。
       而这一切,多由手工制作,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的。所谓慢工出细活,千锤百炼,适度把握时间与分寸感,是艺术,也是一切创造性事物的必由之路。譬如檀皮,两年之内的太嫩,超过三年的变老,其蒸煮、浸泡、石灰的腌渍等等,却需要二十四小时以上或数天的时间。而稻草的埋浸、堆积腌灰、常压碱煮、石滩铺晒、高浓碓碾等,传统的燎草生产需六至八个月。这让我想到笨鸡与野生的鱼类,以及未施化肥农药的粮食及天然食品,其滋味与豢养、催生的食物绝不会相同,那也是适度的“慢”所留存的意味吧。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经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抄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淳净洁,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尘埃,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在泾县的纸厂,我曾目睹纸工捞纸——在纸槽的两端,常常是夫妻和兄弟的两个人面对面,双手各执苦竹做成的竹帘两端,当竹帘从槽中捞取纸浆,在浆水滴答与倾斜、平正的滑动间,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在瞬间生成了,继而被揭下,一张张摞叠于木板之上。我惊异于两个纸工的默契与心领神会,四只手如同长在一个人的身上,那般协调、一致。据称,捞纸的技艺性很强,全凭手感掌握纸的厚薄与均匀度。而纸的捞取,与光亮的明暗、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纸里也蕴含着人的灵性,我想,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精力充沛、弥满,心情愉悦,或许,他们捞出的纸会更为明洁、光亮,心底无尘,宣纸会更白。
       上述捞纸只是一般规格宣纸的抄造。近来泾县宣纸厂生产的宣纸极品,俗称“丈六宣”的露皇宣,为特净宣,据介绍,需三十多个技术精湛的工人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成功,需要十四个抄纸工同时在一个纸槽中操作,使纸一面平整,一面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其造价十分昂贵,恐主要供大家书法绘画之用。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可谓天作之合。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黑皮蠹及花斑皮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有关方面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二○○七年五月三日写于北京
       三躬不负此泾泉
       不久前,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往宣纸之乡的安徽泾县采访。宣纸是国宝之一,我自然是欣欣然应约前往。
       宣纸之被冠以“宣纸”之名,已有千年以上了,其本身的产生显然更为久远。民间传说,东汉蔡伦身后,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念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一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的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书则骨神兼备,画乃异采飞扬,最能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加之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有千年之寿,使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光耀千秋。因而好之者遍及朝野,风雅如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为当时宣纸中的珍品。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但早期泾县附近的地区也有这种纸的生产。从宋代始,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故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这自然不会是偶然的。
       我们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目睹了几个主要环节,完全手工的制作,是一种体能的挥洒,也是一种艺术的美。
       宣纸的传统做法共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三百多天: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变白,然后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平板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如果细分,则工序超过百道。其中保密工序,更不为外人所知。
       宣纸生产单是整个工艺过程就可列为世界名物之一。每道人工工序之外,还需日光漂白以达自然天成。故宣纸的形成乃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泾县能造出大量的优质宣纸与泾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天然因素息息相关。这里具备了生产宣纸所需的最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为宣纸原料之一青檀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种植地。宣纸的自然漂白也依靠喀斯特山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泾县粮仓的河谷平原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稻草,与普通稻草相比,沙田稻草成浆率高、纤维韧
       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即自然漂白可达最佳状态。
       竹质捞纸帘的编织决定宣纸的质量优劣,宣纸的花色品种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等,在编帘时就应确定。而用以编帘的泾县苦竹,恰不易腐烂,不吃水;其长者可达二丈有余,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细篾。
       泾县年无霜期有二百五十天左右,常年气候温和,光照与雨量充沛,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光照和水源。
       宣纸生产用水极为讲究,所有工序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无污染。泾县乌溪水清若醇酒,甘之如饴,颇为神秘的是,上游两股水一条含淡酸性,另一条则含淡碱性,两股水都含有大量微量元素,此地宣纸因之而不同凡响。
       泾县更有造宣纸的悠久历史。宋末元初,泾县曹氏一族就已是宣纸业的佼佼者,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山水画派提倡的山水泼墨写意的豪放技法,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因为宣纸正可为此画法提供最理想的载体。宣纸能独特地体现出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书画灵气充溢、意境深远,墨分五色而凝神,弥散其韵而达万变。其自身的艺术性与中国书画艺术冶于一炉。现珍藏于故宫的唐人韩晃所作的《五牛图》和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均以宣纸作画。当代大画家李可染造访泾县,曾满怀感激地对宣纸工人三鞠躬。由明至清,泾县宣纸业长足发展。康熙进士储在文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匝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成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之工致……”当时此间宣纸业的繁荣,可以想见。一八八六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宣纸夺得金质奖章。清光绪末年,宣纸在上海纸张比赛大会上名列第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政府在遍访宣纸世家后,选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此后,宣纸业得到空前发展。安徽泾县宣纸厂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曾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独家经营史。进入八十年代后,宣纸品种的恢复和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九年,“红星”宣纸三次蝉联国优金奖。至九十年代,改制定名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成为泾县宣纸行业的龙头,年产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泾县宣纸覆盖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远销日、韩、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以及部分欧美国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集团根据不同的民族习俗和消费层次,有计划地研发新、奇、秀品种。向宣纸制造的极限挑战。二○○○年后开发了丈八、两丈宣,其中两丈宣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特地为某些客户专门加工的宣纸更是不计其数。泾县由此有了“宣纸之乡”的盛誉。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红星”牌宣纸商标于一九九九年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红星牌宣纸被确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于二○○六年被国家批准为中华老字号。“红星”宣纸被确立为行业理化标准范本。
       历经岁月的淘洗,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宣纸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一种象征。
       像许多名牌产品都难以避免的一样,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生产的宣纸遭遇了假冒的困扰。许多商贩拿着劣质宣纸冒充红星宣纸游走江湖,或四处兜售,或交换书画作品转手获利。公司负责人为此而疾言厉色。当我听到江西操此类营生的商贩首在被斥责之列的时候,不由为同乡的不轨深感愧赧。
       然而,我又想,一种品牌之被假冒,某种程度上不也正表明了这品牌的价值?如同我们一行中这帮写小说的,一流作家如蒋子龙们的作品会被抄袭盗版,末流如我者的拙劣文字就决无此忧虑。
       造就一个有名气的品牌,有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技艺也许就足够了,但要造就一个品牌的品格,则必须完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升华。
       一个品牌的品格,实际上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而王者的气度和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专注于坚守、巩固、发展自身的无可替代的优势,而不为浮泛的利害左右;是从容、自信、雄视天下,而一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愿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真正成为我国宣纸行业的王者!
       临别泾县,写了几行押韵的文字,以表上述祝愿的诚意:
       叮叮杵韵出曲涧,
       造化功成纸千年。
       宣纸试墨记
       来泾县采风的第三天,承接待方美意,在建于城郊的中国宣纸城中试写红星宣纸厂生产的宣纸。同行作家欣然前往。笔意率真的蒋子龙、擅长狂草的陈世旭、墨气琳琅的韩作荣,一入厅堂,即被“粉丝”簇拥,一时间笔走龙蛇,纸腾雷电。书者、观者,两相快意。
       乍一看到整摞整摞搬来的各种净皮与棉料,我也不免技痒,但又害怕暴殄天物,一番涂鸦留下垃圾,故退坐一隅,品茶而已。承同道文友的撺掇以及红星宣纸厂董事长佘先生的盛邀,加之内心也不肯错过这次试纸的良机,于是诚惶诚恐走近书案。
       我七岁开始练字,因为家穷,开始只能够用小树枝在沙盘上划字,到九岁时才有第一支毛笔。所用的纸,除了两分钱一沓的黄标纸,再就是废报纸。二十岁前,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宣纸。二十一岁进了县文化馆,看到一位老画家作画,才知道了宣纸并开始试写。说是试写,一年中也难得有几次。对于一个穷书生,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视宣纸为奢侈品。
       近年来,虽然不再觉得宣纸高不可攀,但对它的敬畏感却由年轻时保存至今。我站到书案前,‘服务小姐应我的要求,选了一张四尺净皮铺开。我援笔濡墨,写了一首自作的绝句。佘先生一边看了,说道:“我看你运笔不疾不徐,又不喜用浓墨,似乎用加厚的棉料更合适一些。”见我犹豫,他让小姐铺了一张棉料让我试写。我再次放慢运笔的速度,在羊毫触纸的一刹那,我的手有一种摸到羊脂玉的感觉。我朝余先生会心地一笑,试墨的欲望,一下子强烈起来。
       因为受家学的熏陶,我从小就偏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成年后,对纸、笔、墨、砚文房四宝,不但依类添置,还每以访求珍品为乐。
       我一直认为,文房四宝不仅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宣纸,作为中国的众纸之王,又应该成为四宝之首。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中国的纸业科技,一直在发展。于晋,有蚕茧纸;于北朝,有抄经纸;于唐,有益蜀浆纸;于南唐,有澄心堂纸;于北宋,有竹纸;宋元之际,宣纸在泾县的小岭宣告诞生。
       宣纸的宣,通常认为是因为泾县属于宣州府管辖,故以地域称之。这固然不错,但还说漏了一层。这个宣,含了两重意义,一是宣州的宣;二是明朝宣德皇帝的宣。
       明朝的十几个皇帝中,宣宗与神宗两
       位皇帝最喜欢书画。宣纸成为贡纸始自宣宗。当时朝廷派人到泾县来监制。史载这贡纸叫“宣德陈清款”。有人认为这个陈清可能是制造宣纸的艺人。我猜测这个陈清不会是艺人,而是前来监制的太监。因为当时的小岭,制作宣纸的上乘师傅都姓曹。曹家是泾县宣纸技艺的开创者,几百年过去了,曹家仍有后人在从事宣纸的生产。
       宣州与宣宗,让宣纸扬名于天下。宣宗好题画扇面。当时内廷的嫔妃与外廷的大臣,不少都得到过他赐予的墨宝。宣宗亲自给宣纸做广告,它便在纸业中成了唯我独尊的王牌了。
       宣纸的命运同国运紧紧相连。凡遇战乱,宣纸的生产就呈现凋敝。最近二十年,以红星宣纸厂为主导的泾县宣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供不应求。这乃是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喜欢传统书画的国人,一年多过一年。
       半日的试墨,腕底的快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最后,应主人的邀请,在特制的十米长卷上,写下了《试写红星宣纸》这首诗:
       芳菲三月里,专访纸王来。
       试墨神仙近,挥毫妙谛开。
       龙蛇腾玉版,花事满雪胎。
       诗穷情未尽,还共月徘徊。
       宣纸的生命
       1 我的藏书中,有一套线装的《钦定四库全书集部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翻开来,赫然刻印着:“商务印书馆受教育部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委托景印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字样。这一套三册、宣纸、缎面,保存得新崭崭的线装书,名为《离骚全图》,实际上包含了《九歌》、《九章》等屈原大夫所有的作品,每一页都配着图,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楚辞的揣摩、学习与领悟。
       这套书,是我老师的老父亲从“文革”烈火中抢救出来的。这位老人是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老干部,根红苗正,又有不带渣儿(音zha—er,北方土话,相当于“缺陷”的意思)的革命经历,所以当时没被革命群众“揪”出来;他呢,也没有去“誓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而是投身于搜集和抢救各种书籍、文房四宝等文物。待十年浩劫结束后,他为这些宝物做成了一座博物馆。
       一九八二年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光明日报社做文化记者和文学编辑,那位伯父将这套《离骚全图》送给了我。这是我的第一套线装书,使我有幸亲近典籍的芳泽,体味到“家有诗书,满室生香”的兰馨境界。
       可是,我却于不经意之间荒芜了它好几年,只因我未识它的真面目,以为它不过是今天的仿制本——是的,这套书的确是太新了:单看那宣纸,平展展,光鲜鲜,崭崭新,颜色像南海的有一种珍珠,淡黄里透着牙白,玉润亮泽,让人联想起一片黑蓝夜空上放着珠光的玉盘色。纸面上鲜红的格线又像印泥刚刚打上去的,似乎还带着朱砂和艾绒的鲜灵气,比少女的红唇还要润。而无论字的墨色还是画的墨线,都恍如用毛笔刚写出的,似乎还散发着墨君子的韵致和香气。在敬惜字纸的境界里,触摸在手上的那一刻,传达来的是绵软、悠然、岁月不舍的知心,就像作者刚刚写毕,把毛笔架起来,温馨地看着你品尝的那种感觉……
       哎呀,这么新的宣纸,怎么会是老东西呢?
       不过到底是我愚了。后来有两位藏书家都告诉我:它的确是一部老书,岁在民国初年。“好的宣纸,可以放上几百年、上千年都不变质。不但不碎、不腐、不蛀,而且还不变色,不起皱纹,不失光泽,永远都像新的一样。”
       我觉得真是神奇,从此对宣纸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宣纸,凡识大字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十个人里面,又准有九个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为那种薄薄的、软软的、洇洇的,用于写毛笔字和作国画的纸,都叫宣纸。
       我也是最近才纠正了这种错认,因为我到了安徽省宣城市,亲自走进了泾县群山中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原来,“宣纸”乃特指也,只有宣城下辖的泾县一带生产出来的此纸,才能称为“宣纸”。其他的彼纸,泾县人一律只称其为“书画纸”。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宣纸质优。
       泾县人有什么资格呢?
       ——当然还是因为宣纸独一无二的质优。
       宣纸乃纸中极品,质地洁白细密,纹理清晰,棉韧坚实,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又因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腐不蠹,而享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我国的典籍、经文、书画等珍品,大多都是赖宣纸而得以千古传存的;或可说,宣纸承载着中华文化长河的行进之舟,大河滚滚滔滔,就这么流淌出粗壮的黄河、长江!
       大家都知道东汉蔡伦造纸,彰显了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辉煌水平,也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的宣纸就是根据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又经历了东晋时的藤纸、隋代时的楮皮纸等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终于从唐代开始,制造出了宣纸,以后历经上千年的陶冶,生生不息,至今青枝绿叶,花开灼灼。
       有好多故事都跟宣纸有关: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西谛先生(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面。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那“纸寿千年”的高明概括,是一九八○年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后来又一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又在一九八五年题下“纸墨千秋”四个字。这“千年”与“千秋”,是对宣纸的生命极其深刻的心领神会,同时,也凝结着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对宣纸,亦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命感情啊。
       3 我曾多少次听到过这样的民间故事——那是到达烧制陶瓷的某名产地,还有造酒、造醋等等的名产地,那里都大同小异地流传着说:当××宝物烧制、酿制到最后关头,其窑炉的火候忽然不行了,于是,烧制、酿制者便毅然投入火海,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那些宝物的横空出世……
       这种崇高美好的故事,寓意非常明白:世间任何优秀的发明创造,都必须是用心血乃至生命换来的;任何想偷懒、偷盗、偷奸取巧、偷工减料、偷梁换柱、偷天换日的“走捷径”的手法、做法,必然是不能成功的。同理,在艰苦卓绝的人生之路上,尽管屡见投机者得手,暴得大名、大钱、大权(在当下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更是于今为烈,乃“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但我不羡慕、不向往、不苟同并且坚决地不
       模仿、不复制、不跟风;即使穷着、淡着、冷着、边缘着,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决不与之同流。我坚决相信:人生前进的每一跬步,不进入“呕心沥血”的境界,都应该说是攀不上最高的山峰。
       宣纸的生产过程当然也是如此,一点也不亚于“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石灰粉。它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而且至今坚持保持着人工生产的“原始状态”,非是坚持有意泥古,也非是固守“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而是基于事实:机器生产出来的宣纸,就是怎么也赶不上人工的好——这恐怕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高标准严要求吧?其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是天地作用于生命的神秘力量吧?
       当我们正徜徉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中,大口吸吮着皖南山区朴素、纯净的空气时,汽车突然九十度一猛拐,驶入一条极狭窄的小胡同。到了尽头,又豁然开朗,一个大院落出现在眼前。经过盘查,我们被放了进去,原来我们进入了宣纸集团的备料场。
       几位中年女工,穿着拖到脚面的大皮围裙,正在剥制青檀条。宣纸有三大原料:沙田稻草、青檀皮、杨藤(猕猴桃藤)汁,可谓之“宣纸三君子”。青藤属榆科,是一种石灰质指示性落叶乔木,必须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才具有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等特点。泾县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境内的一百四十余座大小山峰,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是青檀的理想生长地。只见女工们把青檀剥成薄于皮草、长可达丈的条子,几十条捆成一抱。看着似乎没什么神秘,可是把它们和其他二君子沤在一起,经过长长一年时间的“纳天地之光华,吞水火之仙气”,才能加工成白皮燎草,才可以用作宣纸的生产了。
       汽车又接着在青葱的山路上驰骋,七拐八弯,开到一片开阔地,戛然停下。这里恰在一座大山的弯抱里,有厂房,有办公大楼,有宿舍楼群,还有商店超市,这回我们是来到中国宣纸集团的大本营了。后来听说,这方圆几公里的平地,原来也都是群山和丘陵,竟是当年的工人们人挖肩扛,硬“造”出来的一片厂区。
       经过更加严格的盘查,我们被放行。
       生产规模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粉碎、调料、抄捞、挤榨、经盘、烘干、剪切、检验、包装……道道工序,上下衔接,秩序井然。每道工序不过几名、十几名工人,因此很难想象全国,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等等成天见到、用到的那么多宣纸,就是出自这么少数的工人之手。一个个男女工人们全神贯注,不苟言笑,似乎不是在造纸,而是在完成着一个重大的文化传承使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抄捞工序:但见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工,各握着一张窗板大的竹帘的两角,同心协力从浆水中“走”一遭,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身后的台子上,经典地掀开竹帘,就“捞”出了一整张湿漉漉的纸。这张纸,整张是否成型,簿厚是否均匀,有无破损之处等等,全都系于两位工人的手感上——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那套线装书,又想起多少次自己见过、用过的宣纸,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心情汹涌激动起来:那一张张雪白高贵的宣纸,竟原来是这样诞生的!
       对,“诞生”,就是这个有分量的词。好比十月怀胎的母亲,经过千辛万苦,用自己生命中最精华的养料,滋养出了一个新的生命。又好比采撷了日月天地的光华,集纳了千秋万代的精粹,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明,点点滴滴,积累至今,写就出一部越来越丰厚、灿烂的人类文明史!
       站在我身边的大作家蒋子龙先生,会书法,过去经常使用宣纸,脸上也不由得变了色,连连说:“以后,可不敢随随便便对待宣纸了……”
       中国宣纸集团老总佘光斌亦说:“是啊,宣纸的珍贵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现在有些明、清、民国的上好宣纸,一张就是成百上千元,以至于有的人不存钱,改藏宣纸了。”
       4 前面我两次提到,我们进入宣纸集团公司的生产重地时,都是被严格审查了身份后,才被允许进入的。
       这是因为历史上,曾几次三番地发生过恶性事件:
       一八八六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宣纸夺得了金质奖章(中国另一获得金奖的为风筝)后,又在清光绪末年的上海纸张比赛大会上名列第一。两次闪亮登场,让中国宣纸的名声大震,国际销路大大增加,这可让有些国家的商人睡不着觉了,眼见白花花的银子流进别人的腰包,他们狰狞的脸上露出魔鬼的凶相,打定主意要对中国宣纸下手了!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一九○三年,日本由政府出面,向满清政府发出邀请函,邀请中国派工商考察团赴日考察。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指名特邀泾县小岭宣纸同业公会主席曹廷柱,而且要求他携带有关原材料,当场一道道表演宣纸的生产过程。
       谁也不是傻子,谁看不出其中包藏的祸心呢!而最让人气愤的,是日方的傲慢态度,把个假邀考察,真窃取宣纸生产工艺做得明日张胆,一副全然不把中国放在眼里的强盗架势。对此,中国宣纸正宗继承人曹廷柱心知肚明,处处小心防范,始终没让日方得逞。日商一计不成,又以月薪十万日元作为诱饵,企图引诱曹廷柱留在日本“为大日本帝国服务”,遭到曹的严词拒绝。
       可叹在以后的七八十年中,中国政局进入了多灾多难的民族磨难时期。在历史的一次又一次电闪雷鸣中,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几度风雨飘摇,日方一次次乘人之危,以各种卑劣手段,行窃中国宣纸生产机密。最终传说:连抗战期间都没被强取豪夺的这个珍宝,在上世纪中国的十年内乱中,终于被日商窃走了!听说,日方在其境内,竟已培植出了成片的青檀木基地,另外的沙田稻草和杨藤汁也都弄到手了,欣喜若狂的日商笑得满脸开了花,野心勃勃地算计着造出中国宣纸以后,他们将能获得怎样丰厚的利润。
       然而,然而啊——中国宣纸只姓“中国”,不姓外姓!在同样原材料、同样配方、同样工艺的条件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过一年复一年的可耻的失败,在日本,就是怎么也造不出高品级的宣纸来。
       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得出结论,认为是差在气候、气温、水质乃至空气里各种微粒的含量上。也就是说,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只要离开古朴的皖南山林,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局面,谁也休想触碰到宣纸的灵魂。
       灵魂,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似乎是最虚无缥缈的了。然而灵魂,又是时时处处飞翔着,最坚硬、最顽强、最不可忽略的一种高贵的存在——之于头顶上,它是天;之于脚底下,它是地;之于人的躯体,它是心脏,是大脑,是支配人所有行动的东君主。人可以二十一天不吃饭,三天不喝水,但是须臾不可无灵魂。
       不知日方最终明白没明白“灵魂”这两个字?!
       不过,我却还有着另外的想法:当我站在热气蒸腾的烘烤车间,看到光着脊梁的小伙子,冒着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兢兢业业地将一张又一张湿纸贴在机壁上,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烘干,再像接生
       婴儿一样精精心心地揭下来时;当我来到剪校车间,看到一群美丽的姑娘,挥起斧头一样的特大号剪刀,略一瞄准,一剪刀下去,一百张宣纸就像听令一样齐崭崭地立正站好时;当我来到工人宿舍区,听老辈工人讲述他们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地里,一呆就是几年、几十年,把他们的一生都奉献在这里时……我的心跳一次次加快,热血一次次冲上脸颊,意念一次次浮上脑海——在我的深心里,越来越坚定地提炼出了这样一个定论:
       宣纸的灵魂,其外形,之于泾县的气候、气温、水质、空气等等自然条件,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其内质,却更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人——人心——人的生命。没有宣纸匠人们把自己的心血、精气神和生命都投诸进去,是根本生产不出高贵的宣纸来的。
       宣纸的生命,有情有性,义薄云天,气吞山河。
       纸寿千年,其实是言我“绵绵瓜瓞”的中华民族!
       走近宣纸
       我对宣纸情有独钟。
       正宗的宣纸产于安徽泾县,以青檀、沙田稻草和杨藤汁为原料。据说,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历时一年时间,比人的“十月怀胎”周期还长,而且沿用的是传统手工工艺,很有些神秘色彩。我老早就想去看看,一饱眼福。也算是缘分吧,人民文学杂志社组团前去采风,圆了我的好梦。
       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我们一行人由泾县的桃花潭宾馆乘车,来到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所在地——乌溪。这里是一片幽静的山谷平原,是绿色的一统天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适宜的温度,湿度,为青檀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你看。满山遍野的青檀树舒枝展叶,随风摇曳,好像正在演出大型群舞;乌溪水清冽甘纯,淙淙流淌,不用说也是在低吟伴唱。人说好山好水出好纸,是这一方山水滋养了宣纸文化,宣纸文化也鲜活了这里的山姿水容,使它名扬天下。
       说话间,走进了作业现场,第一道工序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水槽旁边捞檀枝、剥檀皮,取其纤维,准备去蒸煮、春碎、晒摊。他们各司其职,循序而进,默默地而又快捷地操作着,对客人的到来似乎完全视而不见,那样的不动声色,本本真真,丝毫没有作秀之嫌,让人看上去很随和,很亲切,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之后,我们步入佳境,仔细看了春料、和浆、捞纸、揭纸、烘干、裁边直至成品的各个作坊和工序、每个环节的流程和操作,无不对工人师傅们那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娴熟又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他们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却不事张扬;他们人人都身怀绝技,却不求闻达。如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月已远离我们而去,那么,他们究竟保持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从他们那“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神态和言行上,就不难看出他们所秉承的古朴的传统之“道”和潜在于心于骨的文化底蕴。
       这引发了我一些联想。我曾参观过一些知名笔厂、砚厂、玉雕厂和刺绣厂,怎么举凡顶尖级的珍品、极品,或者说“镇厂之宝”都是手工工艺制作的呢?我执拗地认为:在艺术领域里,机器永远取代不了双手。就像影视再发达取代不了绘画,印务再先进取代不了书法一样。为什么?因为人有“灵气”,人有“悟性”,人有“情操”。不信,请看捞纸。
       捞纸是制作宣纸的核心技艺和关键工序。如果说,捞纸作坊是宣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产房的话,那么驾帘的师傅是助产士,掌帘的师傅就是接生医了。你看,二位师傅赤手赤足站在砖地上,共驾着一具用苦竹精编的帘床:跨步,从浆池中捞纸;荡帘,让纸浆吸附于帘上,让清汤疾迅流滤归槽;弓腰,把湿纸准确无误、不差分毫地扣在即定尺寸的车板上,摞成厚厚的一沓,再去挤压,揭成一页页纸膜,再去烘干。就这样看似寻寻常常,循环往复的跨步、荡帘、弓腰“三部(步)曲”,学问可大了去了。就说荡帘吧,不是“抖”,更不是“晃”。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缓荡则迟,急荡则楹,稍一仄斜则厚薄不匀,整套动作要不偏不倚,又平又稳在一刹那时间完成,谈何容易呀。捞纸作坊,就是他们的方丈舞台。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二人的手、眼、身、法、步,配合之默契,动作之和谐,举重若轻,驾轻就熟之素养,真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肢体语言之丰富优雅,内心世界之高远深邃,那更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了。
       看着捞纸师傅因长时间地浸泡而胀红的双手,我随口问了一句:“怎么不戴副手套呢?”回答说:“戴手套影响手感。”好一个“手感”二字,这二字掷地有声,不禁使我的心头一颤,肃然起敬。“手感”是什么?手感就是灵气和悟性,只有心心相印才能手通。手感来自心感,心感出自责任感,责任感则源于忧患意识。怕影响手感,就是唯恐手感失灵,唯恐捞纸动作不到位,唯恐宣纸出瑕疵……也就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可以猜测到,他们秘而不宣的是怕“手套”影响和改变纸浆的成分。一旦纸浆起了质变,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宣纸的质量和寿命,影响红星牌宣纸这“中华老字号”的声誉。这就是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宁愿泡肿双手,也任劳任怨,在所不惜。他们像伺弄婴儿一样伺弄着宣纸,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宣纸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难分难舍了。爱护它,维系它,善待它,已经超越了他们所恪守的行为规范,升华为光彩照人的道德情操了。这不正是我寻觅的“宝”中之“宝”吗?无怪乎,我听说国画泰斗李可染老前辈一九七八年来厂参观时,曾深深地给捞纸工人师傅鞠了三鞠躬呢,他们当之无愧啊。
       我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走近他们,就走近了我们文明古国活的历史、历史的童年,听到了“坎坎伐檀”的声音,拜见了蔡伦老先人和那当初发明纸原风原貌、原汁原味的场景。一时间,厚重感、沧桑感、自豪感乃至失落感一起扑面而来,百感交集。今天,我见到的,不正是我要寻觅的“大直若屈”、“厚德载物”的国学精髓活灵活现的传导、生生不息的演进和由此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所焕发出的中华文明之光吗?
       让我多站一会儿吧,哪怕多站一分钟,也对我的心灵多一点慰藉;哪怕多看上一眼,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多一份拾遗。这儿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成品车间,我品味着刚产的风味独特的新茶,也品味着刚刚落案的那洁白如玉、棉柔似锦的宣纸,它们正在加盖“红星牌”厂标即将打包运往海内外各地,我深情地抚摸着它,感悟着它,心解着它,祝福着它。它背负着宣纸工人的嘱托,要担当大任去了。它尺幅有限,却空间无垠。书画家可以纵情挥洒,作家可以从心耕耘,史学家可以评今论古……铺展开它是一条文明的大路,垒叠起它是一座智慧的高山。让世人去跋涉、去攀登、去求实、去务真,去分享中华文化的韵味、考量“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价值吧!
       我口占打油诗一首,与宣纸依依握别:
       地气天光造化身,
       中华魄宝铸龙魂。
       传承艺苑诗书画,
       绽放人间锦绣春。
       
       宣纸的滋味
       随便一个文人,对宣纸都不会感到陌生,少时描红苦练永字八法,长大后的信笔涂鸦,及至瞻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书画,无一不是用宣纸勾画而成,“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习以为常看似简单的宣纸,一旦亲眼目睹它的制造过程,却不禁唏嘘感叹:一张宣纸的出炉,竟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三百多天!并且,并不是所有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种品性的纸都可以称为“宣纸”,而只有安徽泾县出产的纸才能被冠以“宣纸”之名,其他地区产的同类纸,却只能叫做“书画纸”!这一切皆因古时这里称“宣州”,它是最早产这种纸之地,故称“宣纸”。
       没到过泾县,自然不会体会宣纸生产的辛苦。我们一行人离了南京,车子在皖南山中徐行。江南四月的油菜花渐至远去,皖南葱绿的山水扑面而来。愈往里走,至山中丘陵地带,街市两旁风貌愈至古朴,路人的穿着也愈有点贫旧。当然,这古朴和贫旧,是相比起刚刚离开的富庶江南而言。正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闻名遐迩的泾县宣纸厂的厂房,就隐没于这貌不惊人看似无形的山水之间。我们先到了备料车间。一大片敞开的开阔地上,堆满了刚刚割下的青檀皮,那都是青檀树嫩枝上的皮,一捆捆,一条条,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和树体汁液的香气。几个头缠青巾的当地妇人正手持利刃一根根地捋着,削着,忙着捆扎,浸泡。青檀皮呈深褐色,看上去坚实,柔韧,妇女们手上剥皮的小刀灵巧地翻飞舞动,点点枝杈和飞屑落下。我忍不住好奇,捡起一根青檀皮,放在鼻子底下嗅着。果然,那是森林草木青葱的味道,甜糯,香醇,带着阳光、空气和露珠的新鲜。就是它们——这些青檀嫩枝皮,加上沙田稻草与猕猴桃藤汁一起,洗三洗,晾三晾,晒三晒,沤三沤,最后,发酵成了制造宣纸的主料。这三种植物只有当地能产,别处都不行。泾县山谷独特的湿度、温度加上喀斯特地形,才造就出上好的原料。如此苛刻的选材,想让宣纸不与众不同都不行。宣纸打从一开始,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充满着山野植物动人的生命气息。
       接着来到生产车间,见淳朴憨厚的工人们挽着裤腿、打着赤膊,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可跟画上画的古代作坊里那些涂彩抹粉、梳髻着袍的白面小生工人不一样,他们都是面色黧黑,牙齿焦黄,头发蓬乱的当地民工,穿着背心,挽着裤腿,吭哧吭哧在台前操作。各个车间和生产线,从叮叮当当的纺车式大木锤震耳欲聋的敲榨原料,到赤脚站在平台上拿大木把搅浆,到二人赤裸双手同抬纱网一张张从池子里捞浆成纸,再到烘烤墙边一张张拿木铲子将纸抹平……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每一道程序,都完全是手工劳作。然工人们却似乎不觉其苦,一招一式,都做得细微备至,充满了行为艺术的味道。原来他们之所以这样,不只为生产产品,同时也是为表演技艺。千百年来,宣纸都用这种古法生产,直至二○○六年,宣纸手工制作技艺,已经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纸连同它的生产工艺,都是个宝了。宣纸的每一滴纸浆每一片纹路里,都充溢着手的味道——一双双劳作的手,关节粗大,肿胀,气味浑浊,原始。正是人类手的气息的注入,才让宣纸“活”了起来——这一活就是千年,就是永恒不朽!植物的草木气息加上人类手的劳作,制造出如此精美绝伦之物,这也正是所谓“天人合一”罢!很难设想,假如是由大工业流水线制造,宣纸还如何能称其为宝贝?林林总总的人造纸当中,宣纸还拿什么来独树一帜?
       宣纸的永恒,自不必说了。它的抗衰老、防腐蚀、防虫蛀之功,也是有目共睹。如果不是因为有宣纸,我们今日如何有缘得见唐人《五牛图》、宋人《清明上河图》以及千百年前文人学士皇帝大臣的奏章诏书?宣纸让文脉得以流传,让传统得以延续。刘海粟大师曾为宣纸厂题字: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同行的天津作协蒋子龙主席也挥毫题字:一纸风行。这些已经道尽了宣纸个中三昧。
       宣纸是人的滋味,是山林的滋味,是不朽的滋味。人生若有如此三味,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 商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