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留言]留言
作者:佚名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南京的年轻朋友王宇最近写来一信:
       翻开二○○六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第一篇读的是《戊戌年的铡刀》,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文章从戊戌政变,菜市口斩杀“六君子”的那把铡刀说起,叙述了福州的三位著名历史人物:林旭、林纾和林长民。一个个名人轶事引人入胜,而就在这过程中,作者清晰地表达了他对历史与传说、历史与文学关系的看法。作者没有用严谨持重的手笔将那些著名的先辈冻结在庄严肃穆的历史著作中,而是用传说的细节搭建起有血有肉的前人。在这些细节的渲染下,这些前人或刚强,或温柔,或神秘诡异,全都生动地层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此文印象尤深者,莫过于前四章描写的林旭了。像我这样二十岁的年轻人,恐怕只是在高中历史书上维新变法那一课,知道林旭是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个。或者在翻过那一页后早已忘却。我们更为熟悉的,是林志颖、林青霞等明星。尘世的浮华湮没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但这些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迷茫和寂寞,至少我这样觉得。作者在文章中略带一笔,提到“回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吗?胡子茬刚刚开始发硬,揣一张学历证书四处求职,空闲时刻给女友发几则不咸不淡的短信。然后呆头呆脑地坐在沙发上看周杰伦演唱和超级女声。”而就是这一笔使我这样的年轻人不由得震颤。二十三岁的林旭已经为国家、为时代的改变抛头颅、洒热血,显示出年少英雄的气概。面对前人,我们真是要问问自己了,“我们做了什么吗?”
       文学能影响人的精神,甚至引导一个人的精神。《人民文学》的编者一定深知这一点。编入《人民文学》的作品的强烈的现实意义使《人民文学》这本杂志形成了强大的激励作用。我想像我这样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如果多读《人民文学》,知荣明耻自然会水到渠成。我也在迷失中寻找方向,说大一点,我们这一代人在寻找方向。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特别是引导我们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确实太需要了。
       ——本期面世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我们把王宇同学的信刊发于此,同时还刊载了小说《潜伏》,以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面对的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每一个人都会思考我们的承担和责任。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