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武陵民族走廊多元文化互动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黄柏权

《民族研究》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9月22—23日,由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武陵民族走廊多元文化互动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三峡大学举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民族研究》编辑部、三峡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21篇。研讨会开幕式由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长黄柏权教授主持,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伟军教授致开幕词,《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主持了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围绕武陵地区多元文化互动与和谐社会建设进行发言和讨论。黄柏权教授在发言中就武陵民族走廊概念的提出及其依据,武陵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武陵民族走廊的通道和武陵民族走廊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论述。著名苗族史研究专家伍新福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武陵地区民族结构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武陵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武陵地区的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也具有多元性。伍先生在对土家族和苗族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在唐宋以前很难把这两个民族严格地区分开来,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和苗族的发展出现差异,这些差异性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刘自兵副教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武陵地名及其范围进行了考察。他指出:从武陵地名的演变看,有一个从北向南转移的过程,最初的武陵在鄂西北,随楚人的南迁,把武陵地名带到沅水、澧水流域,因此,武陵地区应该包括巫山山脉、武陵山脉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刘冰清教授在对武陵地区民间宗教信仰进行考察后指出: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具有信仰的普遍性、内容的多元性、祭仪的神秘性、诉求的实用性等特点,其功能作用也十分明显。硕士研究生葛政委在发言中运用文化互动理论对武陵地区的多元文化互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文化互动有五种类型,即同层级文化互动、异层级文化互动、民族与生态环境互动、文化结构互动、传统与现实互动,这些互动类型在武陵民族走廊都有体现。黄权生讲师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的森林变迁进行了研究,梳理了武陵地区从秦汉到清朝改土归流以来的生态状况,分析了这一地区生态变迁的原因。彭林绪研究员运用武陵民族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资料对群体记忆中的民族同源理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理念有着四个层次:一是本民族同根同源,二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圈的民族同根同源,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四是由民族上升为国家。这种理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田永红、谢国先、吴正彪、张伟权、陈廷亮等教授也在研讨会上发了言。另外,青觉教授、乌日陶克套胡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学科建设经验。
       (作者黄柏权,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长,教授。地址:湖北省宜昌市,邮编443002)
       [责任编辑 华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