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田野调查与研究]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摘要)
作者:王清华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哀牢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哈尼族妇女就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哈尼族妇女还成为梯田养鱼的主要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妇女的劳动负担。
       关键词: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
       作者王清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邮编650034。
       哈尼族是跨中、越、老、缅、泰等国而居的民族,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哈尼族有140余万人,绝大部分居住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包括元阳、绿春、红河、金平四县)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人口约70万,占中国境内哈尼族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世居此地的哈尼族利用哀牢山区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立体植被等特征,创造出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并创造了与梯田农业相配套、相适应的梯田养鱼业。梯田养鱼业是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哈尼族梯田文化更加丰富和完整。
       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山地农耕民族中极为罕见。在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活动中,妇女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妇女还成为哀牢山哈尼族梯田养鱼业的主要管理者。
       笔者曾于2001年9月对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村寨全福庄做过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准备以全福庄为例,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以及妇女在梯田养鱼中的作用做一些描述和分析。
       一、哈尼族梯田养鱼与渔业管理
       全福庄位于哀牢山区腹地,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胜村乡的一个自然村,距元阳县原县城9公里,距搬迁后的新县城39公里。全福庄与哀牢山大多数哈尼族村寨十分相似,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村位于半山腰,村民从事梯田农业,还从事梯田养鱼,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方式。妇女在梯田渔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她们的社会地位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全福庄的海拔高度为1670米,有元阳至大坪的公路从村寨上方经过,公路以上是森林,村寨以下是梯田。从山脚到山顶,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依次排列,形成了气候的立体性分布。高山区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寒冷,降雨充沛,是梯田农业的水源地。气候温和的半山腰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在此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并将高山上的泉水引入村中。居住在这样的村寨中,既方便上山狩猎采集,又方便下山种田。因此,有民谣说:“要吃肉(打猎)上高山,要种田下低山,要生娃娃在山腰。”从村寨至山脚河谷,是层层梯田,这里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于稻谷生长。
       梯田农业是哈尼族在定居哀牢山区上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族的梯田不仅有利于农耕,也有利于养鱼。
       全福庄有210户人家,1263人,全部都是哈尼族。耕地面积884亩,其中水田684亩,旱地200亩(现在已经全部退耕还林)。水田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全部是梯田,分为大田和秧田,秧田是撒种育秧的好田,也是放养鱼苗的地方。全福庄的水田,80%都可以养鱼,只有少量水田因面积太小而不利于养鱼。
       梯田养鱼是哀牢山哈尼族地区最为独特的现象。当地的水源来自高山,长流不息。全福庄的村民像所有在哀牢山从事梯田农业的哈尼族一样,家家都有养鱼的水塘。这些鱼塘多设于村后的森林山谷中,有小溪从山中通入,塘水清澈见底,水草青青,游鱼可见,没有丝毫污染,而且这里温凉的气候十分适于种鱼的生长繁殖。哈尼族在鱼塘中养有种鱼和从江河湖沼中捞取的鱼苗,待到育秧时节,便从鱼塘中捞取种鱼和鱼苗放入秧田,任其生长。这是育鱼的关键时刻,秧田离村近,便于管理。到了秧苗长成并移栽梯田后,将种鱼捕起放回鱼塘,其他孵化生成的小鱼则放入栽完秧的梯田,任其和稻谷一起生长。放有鱼儿的梯田,上下水口均用篱笆隔住,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家的鱼游入其他人家田中,另一方面又不影响梯田以田为渠。由于田水来自深山,加之梯田农作物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因此这里的鱼没有污染,鱼肉鲜嫩可口,连鱼鳞也细软可食。
       梯田养鱼不用喂食,常流的田水带来的大量细小浮游生物和稻谷花粉就是鱼儿的食物。由于梯田中的鱼主食稻花,所以又被当地哈尼族称为“谷花鱼”。哈尼族梯田所养的鱼有鲤鱼、鲫鱼、墨鱼、棉鱼、小白鱼、江鳅等20多种,未鉴别的还有10多种(鳅种鱼类),另外还有自生自长的泥鳅、鳝鱼等。这些鱼种均来自当地的江河湖沼。据了解,哈尼族先民很早就知道将鱼苗从江河湖沼中捞来放入自家的鱼塘饲养。一代又一代的长期驯养,使得江河湖沼的鱼完全适应了梯田的环境。
       利用高山森林鱼塘养种鱼,中山村寨秧田育鱼苗,下半山梯田养成鱼,是哈尼族对哀牢山立体性自然环境深度认识和把握的结果,也是当地梯田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哈尼族的梯田渔业管理与梯田农耕管理同步,这是由哀牢山区的气候环境所决定的。
       哈尼族对哀牢山区整体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的认识,反映在他们颇为独特的季节划分上。当地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即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是在秋末和冬季,暖季是在春季和初夏,雨季是在夏季和初秋。据实地调查,哈尼族的这种季节划分,体现和适应了哈尼族梯田农耕及梯田养鱼的季节性和阶段性。例如,当暖季来临,哈尼族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梯田农耕和养鱼,这也是最繁忙的季节,哈尼族农民着手备耕,浸泡和播撒谷种,并在秧田放种鱼。当雨季到来,正值稻秧栽插,谷子和鱼儿一起生长的期间。中秋时节,天气清凉,稻谷渐渐成熟,鱼儿已快长大,农民在田边地角搭起窝棚(田间小屋)昼夜守护,防止野兽偷食和糟蹋庄稼,也防止有人偷鱼。晚秋时节,稻谷黄熟,于是全民出动,抓紧秋收,颗粒归仓,同时也从田里捕鱼。哈尼族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也只养一季鱼。至此,一年的各项主要农事活动即告结束。整个冬季,梯田泡水“过冬”,种鱼在森林山谷中的鱼塘养肥。
       梯田渔业管理像梯田农耕管理一样精细。每年的“昂玛突”(祭寨神仪式)后,各家就到森林鱼塘去割塘边山草,清理水中杂草。待秧田犁好、耙平、撒种后,就将种鱼捞起放入秧田,待秧苗长成,种鱼回塘,小鱼入梯田,随稻谷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一是管理水,二是管理小鱼,三是管理成鱼。
       管理水。在哀牢山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用水来自高山,养鱼用水也同样来自高山森林。村后山谷中的鱼塘有山水徐徐流入,塘子下端有放水口,上插篱笆,水满自溢。平时,水静波平,游鱼可数,没有任何问题。但雨季到来,山水一发,鱼塘水满,种鱼就会跑掉。因此,到了雨季,随时都要注意水情,山水大则将放水口放大,山水小则将放水口缩小。育秧田为种鱼下子、小鱼孵化之处,尽管小鱼孵化期间还不到雨季,但是哀牢山区气候复杂,常常有大雨突然倾盆而至,山水猛然泻下,稍不注意,秧田水满,小鱼就会跑掉。这时,必须堵住上方水口,以防秧田水满。小鱼入梯田后,正是雨季,山水大,水沟满,要随时守侯,防止梯田水满,鱼儿跑到别家田或山下江河。水的管理是梯田农耕和梯田养鱼的关键所在。其管理工作十分辛苦,需要十分精细。
       管理小鱼。种鱼在育秧田下子以及在秧田放入部分鱼苗后,对秧田鱼苗的管理就开始了。首先,仍然要防止育秧田水满;其次,则要防止村中的鸭子下育秧田吃鱼苗或小鱼;再次,要防止村中污水流入育秧田,因为育秧田距离村寨最近。为此,必须经常到育秧田守护。待到小鱼长大后,将其移入梯田。
       
       管理成鱼。小鱼移入梯田后,除了要防止因梯田水满、有鱼溢出外,还要防止有人偷鱼。据说在过去,哈尼族从不担心梯田中的鱼被人偷走。但近年来,偷鱼的事时有发生,于是,全福庄在1991年订立的村规民约中就明确提出禁止偷鱼,违者罚款500-1000元(据说这一条还是妇女提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哈尼族历史上很少有偷鱼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妇女对渔业的关心,因为管理渔业如今是她们的事情。
       梯田渔业的养殖技艺和管理方式,是哈尼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哈尼族在山区创造的独特知识系统。它是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产物,它的存在、继承、保护和发扬,不仅对哈尼族文化的整体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有深远的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指出:“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文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历史凝聚。”哈尼族的梯田渔业是哈尼族对哀牢山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是一种奇特的文化创造。
       二、哈尼族妇女养鱼情况
       梯田养鱼及渔业管理是哈尼族梯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养鱼是全家人的事情,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养殖和管理。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福庄的男人除了农忙时在家务农外,其余时间大多在外打工,如修公路、盖房子、架电线杆或到城里做搬运工。据估计,全福庄男人每年在外打工的总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这是全福庄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看守家园的妇女就承担起梯田养鱼的重任。
       现在,让我们以一户哈尼族人家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妇女在梯田养鱼中的作用。
       马木娓一家是全福庄的老住户。马木娓是一位中年妇女,丈夫在元阳县政协工作,有一女儿嫁到外村,此外还有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和小女儿。马木娓家有梯田3亩多,其中近一亩为育秧田,全部都可养鱼。有一个鱼塘在村后山谷中,约1/3亩,塘中养有鱼种,是从山下红河中捞来的本地鲤鱼。每年夏历二三月间,将种鱼从鱼塘中捞出放入育秧田中下子;五月,秧苗长成,将小鱼放入已栽好秧的梯田。九十月份,谷黄秋收,割去稻谷,堵住上方水口,放干田水,就可捕鱼。这时的鱼一般有二三两重,若是嫌小,可以将捕来的鱼再放入常年泡水的秧田,任其自由生长。需要吃鱼时,只要到田里,堵住上方水口,在下方水口撤去篱笆,放一竹筐,鱼便会自动进入筐中。数量够用时,提起竹筐,恢复上下水口的竹篱笆即可。捕鱼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有时可完全放干田水,有时可用罩网,有时还可下田用手摸。这种在梯田活水中养殖的鱼生长较快,一季亩产平均可达30多公斤。
       马木娓家的梯田主要养鲤鱼、鲫鱼,有时也养墨鱼、白鲢、江鳅等,亩产在30-40公斤。她家养鱼的程序与哀牢山区其他哈尼族人家一样,即鱼塘养种鱼——育秧田育鱼苗——梯田养成鱼。
       马木娓的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女儿都已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儿媳妇,因此管理梯田的工作就落在她和儿媳妇的身上。在全福庄,大多数人家的情况都同马木娓家差不多,外出打工已成为哈尼族男子的一项主要事业,而梯田管理则成为妇女的主要工作。
       在上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哈尼族养鱼主要都是为自己食用、待客和祭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哀牢山商品经济的发展,出售也成为养鱼的目的之一。
       哈尼族所养的鱼大多自己食用。过去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粮食主要出自梯田,菜蔬主要是深山老林中的各种野菜,还有一些是自己种在田边地角和小菜园中的蔬菜,而肉食则出自深山老林中的猎物、梯田所养的鱼和家中饲养的猪、鸡、鸭。鱼在哈尼族肉食中占着重要的位置。鱼成熟之时,正是秋收农忙之季,此时的农民没有时间上山狩猎,也还不到杀猪的时候,因此收谷时捕来的鱼正好就餐。这一时期,哈尼族家家户户都吃鱼,被称为吃鱼的季节。在哈尼族的膳食中,鱼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养鱼则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副业。
       在哈尼族中,鱼是待客的佳品。哈尼族好客,一定要用上好的食物来待客,而鱼则是他们随时可以取来的上好食物。家里来了客人,男主人就叫妻子或小孩去田里捉鱼,自己陪客人吸烟、喝茶、聊天。如果有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外出打工的儿子挣钱回来,亲戚朋友来访,更是要捉鱼给他们吃。长期以来,以鱼待客已成为哈尼族的一种传统。
       哈尼族的祭祀活动必须有鱼,这也是一种传统。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繁多,有集体性的“昂玛突”(祭寨神仪式)、祭山、祭水活动,也有家庭性的祭祖先、祭谷神、祭水神等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鱼都是不可少的。在哈尼族的神话传说中,最早的生物是一条金色的母鱼,名叫“密乌艾西艾玛”,是她生了数不清的神灵。“密乌艾西艾玛”产子多,被哈尼族视为无限繁衍的神灵,她是先天地而有的“活物”,先神灵而有的“生物”,于是就成为万物之祖,被认为最有神性。祭祀用鱼,意义重大。
       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哈尼族梯田所养的鱼一般不兴出售,所出售的仅为鱼苗。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与哈尼族一起生活的彝族、傣族、壮族,以及部分苗族、瑶族,虽然也都养鱼,但在养种鱼、育鱼苗方面,技术都比不上哈尼族。因此,这些民族养鱼,其鱼苗大多要向哈尼族购买。马木娓告诉笔者,由于哈尼族培育的鱼苗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容易成活,生长迅速,因此往往供不应求。1999年,马木娓卖鱼苗两万条,收入1300多元。在哀牢山区,这可是一项可观的收入。
       据调查,在全福庄,大多数人家都出售鱼苗,收入也都很可观。上世纪80年代以后,县城及州城的饭店经常到哈尼族村寨收购鲜鱼,这时,哈尼族人的商品意识也普遍提高了,开始出售一部分鱼。哈尼族养鱼的目的也因之发生了变化,除了自己食用、待客和祭祀外,出售也是目的之一。如今在哀牢山区,鲫鱼、小白鱼每公斤可卖20元,鲤鱼、墨鱼(本地种)每公斤25元,江鳅(本地种)每公斤50元。马木娓家梯田产鱼100多公斤,多是鲤鱼,合收入2500多元。全福庄村长李正明家有水田3.7亩,全部养了鲤鱼,可产鱼150公斤,合收入3750元。
       但是,哈尼族养鱼的目的主要仍是自己食用、待客和祭祀,卖钱仅为其次。据马木娓说,家里每年产鱼100多公斤,自家吃、接待亲友、献老祖公(祭祀活动)就要用去3/4,仅有1/4卖钱。也就是说,每年仅有20多公斤用于出售,可得500多元,所卖之钱用于买油、盐、日常用品等。哈尼族妇女所养的鱼,毕竟有一部分变成了商品,具有了商品价值。
       三、梯田渔业对哈尼族妇女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梯田渔业在哈尼族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最近20多年中,梯田渔业对哈尼族妇女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梯田养鱼业正在改变着哈尼族妇女的人生,改变着她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地位。
       哈尼族妇女和男人一样,从小就得学会养鱼。直到今天,到江河湖沼中捞小鱼和鱼苗依然多是妇女和儿童的事情。在哀牢山区,每一个哈尼族妇女都非常熟悉养鱼,她们可以十分细致地给人讲述梯田养鱼的全过程。可以说,养鱼是哈尼族妇女的一项基本技能。
       今天,由于男性大多外出打工,梯田养鱼的重担已经落在了哈尼族妇女的肩上。如果说过去哈尼族妇女只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那么今天,她们已变成主要的经营管理者,在梯田渔业中掌握有完全的决定权。
       妇女可以决定在哪些梯田里养鱼,养什么样的鱼,养多少,男人一般不过问。哈尼族妇女普遍喜欢养鲤鱼、鲫鱼。她们认为,鲤鱼、鲫鱼容易活,长得快,而且好吃;如果城里人来买,也好卖,因为城里人也喜欢吃鲤鱼、鲫鱼。马木娓家所养的鲤鱼、鲫鱼,就是由她自己决定的。
       
       妇女还可以决定鱼的用途和养鱼收入的使用。我们知道,哈尼族养鱼的目的是用来食用、待客、祭祀和出售。食用、待客和祭祀用鱼,实际上早就是由妇女决定的。现在对于鱼的出售,妇女也有决定权。如果家里需要用钱,比如交电费、买油盐等,妇女就会捉鱼去卖。家里的鱼,妇女可以决定是卖给邻居,还是卖给外来的购鱼者。所得的钱完全由妇女掌握。尽管哈尼族妇女所出售的鱼仅占所养之鱼的1/4,但这项收入是很重要的。这是一项商品经济的收入,而且掌握在妇女手中。
       在如今的哀牢山区哈尼族社会中,妇女经营和管理梯田渔业,拥有渔业的支配权,这不仅提高了哈尼族妇女的经济地位,而且也提高了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哈尼族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男人是家长,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支配者。但同时,哈尼族又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所以妇女往往是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家庭中的事情大多由妇女负责,家中的钱财也都由妇女保管,老年妇女更是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由于男人是家长,妇女做任何事情还是要征得男人的同意,这反映出妇女所处的从属地位。如今,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妇女不仅要管理家庭生活,而且还要管理包括养鱼在内的大部分梯田农业生产。例如,当农忙时节到来时,男人还没有从打工地回家,妇女就得雇人来田里干活,有些妇女甚至自己到田里干从前属于男人干的活儿,如铲田埂、犁地等。在哀牢山区,自古以来“男人不背柴,女人不犁地”的传统分工,已经被打破了,妇女已成为梯田农业中的主角,其家庭地位也随之得到提高。
       过去,哈尼族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很低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原则,使得妇女很少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在村寨中,村长等职务从来都由男人担任,一切社会活动(例如宗教活动、节庆活动、村寨集会)也都由男人主持。妇女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如今,妇女已开始管理渔业以及大部分梯田农业生产,这就需要与社会和市场接触。生产活动(特别是商品生产活动)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例如在梯田农业中,水资源的使用就需要各家各户共同协商,合理进行分配,而卖鱼的活动更是直接与市场相联系。这样,妇女在社会上也就有了发言权。现在的村民委员会中都有一些女性成员,许多意见和建议就是她们提出的。哈尼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哈尼族妇女的生活和劳动负担也大大加重了。在长期的历史中,哈尼族妇女不但要承担全部家务劳动,同时也要承担大部分梯田生产劳动。如今,梯田渔业也要由妇女经营管理,而这项工作以前是全家人一起做的,现在则全落到妇女肩上,由此加重了她们的负担。马木娓告诉笔者:“天一下雨,我就害怕,担心鱼塘和梯田水满,鱼跑掉,就得出去看,去放水。鱼长大后,又怕别人偷,要常常去照看,有时就住在田棚里。养鱼这个事情很累人,差不多等于在田里干农活的劳动。”过去,像放水、住田棚、清鱼塘这样的苦差事,一般是由男人承担,如今则都要由妇女承担。
       哈尼族妇女的劳动可分为三种,即家务劳动、农业劳动和渔业劳动,这三种工作的劳动量大致相等。据了解,在过去,哈尼族妇女是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一半以上的农业劳动和接近一半的渔业劳动;而如今,妇女又承担了原来属于男人的那一半渔业劳动,如果男人们在外忙得连农忙时也回不来,妇女还得承担原来属于男人的那一半农业劳动。这样,哈尼族妇女实际上就承担了梯田中的全部劳动。哈尼族妇女的精神压力也随着劳动负担的增加而增大,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李彬〕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