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农村建设与实践]主持人的话
作者:于建嵘

《东南学术》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一期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栏目发表的四篇文章,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焦点问题的。
       许文兴、刘唐宇的《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演进及其启示》一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历程、政策安排及其效果评价的分析,得出了“千方百计增进农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基本结论。毫无疑问,这个价值取向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其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上。这样的理论分析和结论,对当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否增进农民福祉是我们判断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标和方针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一文就是讨论新农村建设的村级组织建设的。村干部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靠,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政治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镇村的调查,发现目前村级组织存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改革和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严格管理和监督,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约束;切实解决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村干部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产权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江西等省对集体林进行了林业“三定”、林业股份制改革、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以及深化产权的改革。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贺东航认为,应当从林改后的乡村治理入手,着重从村财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四个方面来考察乡村治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以期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
       中国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的建设大军,他们为城镇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由于自身社会资本的薄弱,成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冯周卓等人在论文中指出,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有目的地建立或由于其他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社会资源存量,它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资本处于全面塌陷的状态,因此必须增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使其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公平、合理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