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学习实践辩证法的典范之作
作者:李 群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2-0001-03
       李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一书,是继《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部精彩力作,它收录了作者数十年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丰富人生过程中所积淀的1400多条的精彩论述,富有哲理和辩证意蕴,洋溢着浓厚的时代和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超能力,充满了辩证法的睿智和魅力,是一部学习实践辩证法的典范之作。
       学以致用的高度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扎根于实践的学问。实践性既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只有面对实践,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改造作用。李瑞环同志在长期的领导实践过程中,坚持弘扬我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工作,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他在概括总结自己学以致用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方法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在《辩证法随谈》一书中,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李瑞环同志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理论功底、高超的领导和政治智慧。如在实际工作中,他强调: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居安思危,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发展问题上,他强调:发展是永恒的。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发展既要快,又要注意协调适度。既要有速度,又要确保稳定。坚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民主问题上,他强调: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阶段,离开具体条件谈民主,不但达不到发展民主的目的,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在李瑞环同志上面的这些论述中,既有立场、观点、方法,有理论深度,又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所论及的问题应用普遍,涉及面广,从个人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覆盖了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体现了李瑞环同志时时处处应用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辩证法的思想智慧和人生启迪,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神奇和魅力。
       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怀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始终贯穿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始终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自己执政的出发点和目标,突出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坚定信仰、长期在最基层工作的特殊经历,培养了他对人民群众真挚而深厚的情感,铸就了他热爱人民群众、敬重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怀,形成了他坚持人民本位、以关注和改善民生为要务的执政理念。
       在李瑞环同志看来,能不能做到以群众为本,决不是一个枝节问题,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必要性和利益范导性,另一方面也对执政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因而说到底它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李瑞环同志的执政理念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并且把以群众为本作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特别强调做任何工作,都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他指出:“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只凭个人的苦思冥想、个人体验,甚至自以为是、闭目塞听,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他提出,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把群众的自觉与自动、呼声与要求、智慧与力量作为我们决策的基本依据,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订各项政策措施的第一准则,把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归宿及其检验标准”,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李瑞环同志十分关注民生。他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市政府、市长的职责说来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给群众办事,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对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长期解决不了,“如果对他们的疾苦不闻不问,我们就够不上叫共产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自身存在的历史理由。”在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问题上,他强调,“群众的事,说起来许多都是具体小事,但它涉及的人多,就变成了大事。如何时刻了解到更多人的情绪,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控制大局面很重要的一条。”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强调“改革要把握群众总体受益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发展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稳定要把理顺群众情绪放在突出位置。”他在担任天津市领导职务期问,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不仅主持实施了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也大刀阔斧地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使成千上万棚户居民喜迁新居,在百姓中间被传为佳话。
       指导发展的科学思维
       李瑞环同志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他指出:“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观点。”他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问题,深谙科学发展的道理,重申发展是当代中国主题的道理。在讲到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李瑞环同志不仅坚持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必须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而且也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理论和主张都是毫无意义的。经济发展当然要重视速度问题,但是,任何速度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条件地去追求快,结果走了岔路,走了弯路,反而欲速不达。李瑞环同志还从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中把握发展问题。他认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这是对发展的基本要求,“不讲质量效益,只追求数量速度,脱离实际地把指标搞得过高,把各方面的关系搞得过于紧张,即使一时上去了,肯定也会跌下来。”
       李瑞环同志虽然强调经济发展中心工作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其他工作,在他看来,“如果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方面搞不好,经济工作就很难搞好,即使一时上去了也不可能持久。但所有这些发展都必须围绕经济这个中心进行。”他还说,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一时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下大力量抓社会进步,如果不能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
       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成果,人心就会涣散,社会就会畸形,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经济即使一时上去了也很难长期维持。”李瑞环同志在讲到协调发展的问题时,还特别地强调要坚持全面和联系的观点,坚持统筹兼顾,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妥善处理经济内部,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在协调中求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他还要求我们,“在确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和途径,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应当多从全球发展的角度考虑,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滥用资源、毁坏环境、过度消费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些论述,都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深刻的思维启示。
       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是矛盾辩证法。人们研究矛盾、处理矛盾,无非在于克服矛盾的对立性,达到矛盾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是化解矛盾的一种思维方法。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为一种互利双赢、共谋发展的和谐精神。
       李瑞环同志的辩证法,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切身体验和生命感悟,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至深理解。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一个内在原因是它有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之处。为此,他在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时候,一方面经常采用了一些民族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他又敏感地把握住了“和”的学说,找到了其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搭界点。他通过对“和”字用法所作的系统考察,概括出“和”的深刻含义,他说,“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他还进一步把对“和”的理解提高到事物一般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和定位,他解释说,“和”强调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他把“和”的思想看作是做好协调工作的依据、凭借,总是在协调的意义上来把握“和”。在他看来,重视协调、加强协调工作是弘扬和为贵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坚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要求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之间、各种文明之间等多种关系。其中,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既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李瑞环同志关于“和”思想的认识和探索,对于端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建设和谐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生活辩证法的睿智风格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生活的辩证法,它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李瑞环同志善于把对辩证法的理解回归于一种现实的生活,用辩证的观点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运用哲学的过程中,作者深切地体会到来自哲学对生活的威力。在他看来,“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所以,他强调,我们在任何时候,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
       在该书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生活辩证法带来的缕缕清新,他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也透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统战、政协……,这些字眼不断地映入眼帘,让我们无处不感觉着辩证法就在我们身边。读李瑞环同志的这部书,我们常常会感到,李瑞环同志总是结合具体情况和背景来展开说理,而当讲具体事物的时候又注意揭示出其中蕴含着的普遍道理,真正做到了抽象而不空洞,具体而不琐碎,表现出李瑞环同志运用辩证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智慧。
       李瑞环同志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总是力图表现出一种平民化的风格,一方面,对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习语、典故信手拈来,对老百姓喜欢的隐喻、排比运用自如,从而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用“先生孩子后起名”告诫人们不要急于给非公有制经济下定论,用“肝胆相照”来说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用“纲”与“目”的关系来说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读起来轻松而不失庄重,诙谐而富有哲理,幽默而发人深思。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了人民大众所熟悉、爱听、能懂、好记、易传的鲜活语言,因而,读起来常常是朗朗上口,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如“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不能用选儿媳妇的标准去选女干部”等口号,都让人感到他的辩证法生动而不呆板,话语和蔼可亲,读起来如沐春风。书中有许许多多的话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如“泼污水不能把孩子也泼掉”;“老牛换毛驴”;“独木难支”;“远亲不如近邻”;“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傻子过年看街坊”等等名句,脍炙人口,对人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类似的论述,在《辩证法随谈》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总之,在书中,作者不仅将辩证法向大众生活全面展开,而且也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使辩证法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