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
作者:董建才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价值;历史地位
       [摘要]马克思主叉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阐明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归结起来,一是提供了一个有着宽广历史视野与深刻社会内涵的研究分析架构和范式;二是从一般与特殊、现实与未来结合土揭示了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这些科学建树使之成为人类经济思想吏上的熠熠华章,其理论方法和基本论断将成为指示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特剐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的灯塔。
       [中国分类号]F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001-06
       任何社会科学学说都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归根结底也要靠历史与实践来判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屡遭驳难,且已历经8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磨砺和检验,可以说,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历久弥新。历史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阐明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因而它是科学的学说,它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唯其如此它才能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广大劳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始终起着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和实践推动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对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特质和现实功能的若干主要方面做出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做出客观的、合乎实际的判断。
       一、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
       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一门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行将诞生时,代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高成就的李嘉图学派已趋于瓦解,庸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逐步占据了主流地位。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亦相当活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同这些经济学思想派别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实现的政治经济学变革,就是在继承前人积极的经济思想成果基础上,在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当时流行经济学思潮的全面变革和创新。
       1.研究对象的变革。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都是以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为对象的,他们所研究的只是物与物的关系。在他们眼里,资本主义是天然合理、永远存在的制度,对其内部的尖锐矛盾或不予深究,或掩盖、粉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公开申明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逐步走向衰亡的规律。
       从以资产阶级制度的天然合理、永远存在为前提,到通过研究其生产关系、揭示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定位,是一个根本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变革,就在于它有一个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完全不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做基础。根据这一历史观,“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首先,“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其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结成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上层建筑完全是建立在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第三,判断—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而要“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样,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归结于经济基础,把经济基础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便必然地表现为—个以生产力为基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历史过程”了。根据这一历史观,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不可能永世长存。要了解—个特定经济形态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必须冲破现存意识形态的屏蔽,认真考察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它和生产力或相适应或相矛盾状况的具体分析,判明其蓬勃发展或逐步衰亡的命运。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从唯物史观指示的路径中获得了洞开社会经济形态运动规律之门的钥匙。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就是必然的了。
       2.研究方法的变革。适应着研究对象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上也相应地进行了变革,即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要坚持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出发,透过复杂纷繁的经济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很显然,这种研究方法同仅仅着眼于对经济现象和事物的表层关系研究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以观念代替现实、以范畴运动代替现实运动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使用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和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于,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性理解中同时包含对该事物的否定性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被其“神秘外壳”包裹着的。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运动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而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当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时,他首先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决定其它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正确处理了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简单范畴与复杂范畴的关系,灵活地运用了研究与叙述、具体——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及必然灭亡的趋势。
       3.立场观点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经济学家,或者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或者仅仅是无产阶级的同情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劳动的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其理论、观点,反映的完全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在基本立场上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流派乃至空想社会主义都是正相反对的。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无产阶级的利益有什么偏爱,而是从其科学立场出发所必然具有的利益指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的关系,还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的旋转的轴心”。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对矛盾中,无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产阶
       级压迫剥削的对象,也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掘墓人。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学说从既有的科学立场出发,必然要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在这里,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最根本的,就是要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剩余价值学说。为此,马克思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继续前进,解决了三个关键性理论环节。其一,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其二,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工资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形式,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解决了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其三,撇开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格的转化形式直接研究剩余价值,待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及其所反映的本质关系厘清后,再研究剩余价值向利润、价值向生产价值的转化以及利息、地租等更具体的形式。这三点,被马克思称为“最好的地方”和“崭新的因素”。新因素的注入,使得被古典经济学派搞得含混不清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手里真正成为科学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学说得以在此基础上牢固地矗立起来,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也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学。
       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15世纪开始在欧洲萌芽,经过长期孕育成长,于英法德美等国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在西欧、北美深深扎下了根。开始于18世纪8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则将资本主义带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局限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频频出现。对于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阴暗面,拉萨尔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和抨击,但前者力图以小私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历史拉向后退;后者则试图以社会实验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走社会改良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客观辩证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衰亡、被新的社会形式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从而打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永恒性的谎言。
       1.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机制。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流行说法,资本是资本家“节欲”的产物和辛勤劳动“积攒”的结果,资本主义不是靠剥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通过自己的研究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展起来的秘密。指出,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创造一个相当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要被迫为资本家创造一个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在此过程中,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流通中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商品所有权规律不可避免地转变成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所以,资本始终是通过不断追逐和积累剩余价值获得发展的。
       2.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在:(1)生产条件与实现条件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只要生产条件具备,资本主义生产与积累就会在追逐剩余价值欲望的驱使下不断进行。然而,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既不取决于绝对的生产能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能力,而是取决于实际的社会购买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实际的购买力受到对抗性、剥削性的分配关系的限制,常常落后于社会的生产能力。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了,却不能全部或顺利实现。这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深刻矛盾。(2)生产手段与生产目的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通过追求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使资本增殖。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要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社会生产力毫无约束的提高与发展,又会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导致资本贬值,还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导致利润率的降低。这样,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反过来又成了限制生产目的实现的手段。这是又一个深刻的矛盾。(3)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是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由全社会共同管理、产品生产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社会化生产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资本和生产条件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服从和服务于追逐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正是资本主义占有制及资本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逐,限制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罔顾各部门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性。造成生产因利润率下降而停顿,酿成一次次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矛盾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3.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阶级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劳动者的无产化为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无产者的阶级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其作为被剥削者地位也越来越牢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但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只能做资本家的雇佣奴隶;他们辛勤劳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却时时面临着被新机器新工艺排挤失去饭碗的可能,其生产成果也主要转化为资本,使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更为强化;劳动力可以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了,但这种流动又总是以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为条件,时时伴随着失业痛苦。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存在着尖锐的利害冲突,其阶级关系是对立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恶果是资本主义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无产阶级就是“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把握之上,已被此后一个半世纪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结论,虽然实际过程、表现形式比预想的更为漫长、曲折、多样,但历史发展的方向没有改变。
       三、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分析考察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这些预测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发展推进的出发点。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奠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体现于三个层面上。
       1.理论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奠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是理论方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建立基本的分析研究架构。首先是
       坚持从物质生产出发研究问题。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及一切精神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它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在内的总过程。坚持从物质生产出发就是从直接生产过程开始,对包括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总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其次,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与消费关系为对象。生产力作为决定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为生产关系所改变的因素,也是研究重点。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州”所以,发展生产力应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三,研究上层建筑一国家权力、法律、意识形态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作用。总的说,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科学的研究分析架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其它经济学派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区另q的根本之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运用这个分析架构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如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生产条件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和消费关系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说既是基本的理论,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做过这样的界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这里,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本质看作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从被自然和人奴役的“非人”向真正的自由人的复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直接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并明确认为这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包括社会主义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或“基本原则”是“每个^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说就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关系的消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说就是人对自然依附和被自然奴役的关系的消失,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前提。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社会财富的丰度达到这样的程度——“必须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变为“自由的劳动”,工作日大大缩短、从而人们可以腾出时间从事艺术与科学的创造性活动,财富的创造从依靠人的体力到依靠科技和智力,财富的尺度从以劳动时间为尺度逐步过渡到以自由时间为尺度,从而使得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逐步缩小并趋于消失——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发展才有可能是自由的和全面的。由此看来,建立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确“具有经济的性质”。
       3.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未来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经济特征。一是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上实行全社会占有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商品生产消亡、对社会生产的自觉的计划调节取代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自发调节;三是在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均有过比较集中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谈到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及其特征时说:“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的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特别指出了公有制、商品经济消亡、按劳分配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由于社会主义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现在看来,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某些论断一如商品经济消亡——已经过时,有的——如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的——论断则需依据商品经济依然存在的事实予以调整。但作为一种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批判为现实依据、且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经济思想,在指导人们认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与趋势时仍有极大的启迪与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对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必然存在一个过渡期,马克思有明确说明,对共产主义发展的两阶段划分。也有较清晰的论述,但对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并未具体论及。不过他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漫长性、任务的艰巨性,是有明晰认识的。他认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出现“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济、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正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阶段上需要完成的任务。
       四、阐明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生产规律与资本主义特殊运动规律的统一。除去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特质以后,马、恩所揭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适用。
       1.分工、协作与管理。马克思告诉人们,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工场(企业)内部分工之别。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基础。工场(企业)内部分工以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和生产资料的积聚为前提。协作的优越性在于能够产生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执行生产总体运动的各项一般职能,解决物的匹配性、人的协调性以及人与物的适应性等问题。
       
       2.劳动、生产与生产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从主体特征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从结果看,劳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与生产原本是一致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只有哪些能够生产商品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随着生产机体的发育,管理、科技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马克思认为,要使生产进行就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其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中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技术工艺水平、生产资料的状况、管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
       3.商品与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人们,商品是现代社会的细胞,包含使用价值与价值两因素。劳动者的劳动作为具体、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价值即抽象劳动在商品体即使用价值中的凝结。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主要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制约的生产者利益的差别性,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劳动和个别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价值规律即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这一规律通过市场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来发挥调节作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构成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4.货币的本质、职能和形式。与此相关的理论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和货币研究中完成的。他指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价值的最发达的表现形式,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货币的职能主要是:充当价值尺度,使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相应的货币量;充当流通手段,为商品交换与流通作媒介,以打破物物交换所具有的时空限制;充当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充当支付手段,用以清偿债务或支付工资、税金、利息等;充当世界货币。货币最初以金块、银块形式出现,随着交换的扩大和发展逐步为具有固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的铸币以及纯粹作为价值符号、与自身没有实际价值的纸币所代替。
       5.资本的增殖和经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资本既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又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营方式。作为经营方式,资本是一种在运动中不断增殖自身价值的价值。资本所增殖的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资本的增殖运动就产业资本而亩一般是先预付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转化为生产资本,再经过生产成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售出、重新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后,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并在循环中带来了一个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资本循环,作为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周期性过程就是资本周转。在一定时限中周转次数越多,利润率就越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部门竞争的加剧,利润在各部门间有平均化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便成为规律性现象。
       6.商业资本、信贷资本。商业资本即专门的商品资本。它的存在,有利于节约流通费用,加快流通速度,提高全社会经营效率。商业资本的经营目的是以加价形式获得商业利润。零售、批发、外贸等是商业资本经营的基本形式。
       信贷资本是信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对借贷资本家来说既是一种商品,又是一种财产。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让渡其货币商品使用价值的报酬和所有权收入。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提供的,其主要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如期票、汇票等。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主要形式是负债与资产。前者把社会游资集中起来,后者再把资金投放出去。除了信用业务,银行还经营结算业务。各种金融债券以及股票等大量有价证券的出现导致了虚拟资本的产生。
       7.社会再生产与市场实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即全社会范围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亦即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与协调问题。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构成。研究表明,从简单再生产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中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中的不变资本,即I(v+m)=Ⅱc。满足了这个基本条件,社会总产品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畅进行。从扩大再生产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则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之和要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追加不变资本之和相等,即I(v+△v+m/n)=Ⅱ(c+△c)。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要义在于,要使社会生产顺畅进行,就必须使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地租理论等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有广泛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一是提供了一个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迥异、有着宽广历史视野与深刻社会内涵的分析架构和研究范式;二是从一般与特殊、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揭示了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和趋势。正是由于上述重大科学建树的存在,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熠熠夺目的华章。这一学说的一些具体结论可能要被历史改写,但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论断将依然会成为指示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