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思考
作者:何成学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思想理论基础;正确认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是前提:赋予时代内涵是活力所在;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是根本保证;保持党的艰苦奋斗精神,还需要正确iZ,iJ",和处理好诸种问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5-0027-03
       我们党历来强调和重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后,党的第二、三、四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仅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两次强调了“艰苦奋斗”这个名词。在不同时期,对艰苦奋斗精神有不同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对策,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思想理论基础。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精神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精辟地指出: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共产党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然就会“迷失方向”。胡锦涛又强调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党要在新世纪里保持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带原则性和方向性的问题。需要指出的两点是:(1)我们说必须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地指所有结论和语句,而是指必须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原则、方向。(2)在新世纪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的党。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保持我们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前提条件。8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科学的价值取向,始终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我国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出现多样化,并导致了社会多种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多样化态势。有些党员包括党的某些高级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也出现较大偏差和动摇,忘记了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这一切表明在新的时代环境,要永葆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多样化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的关系;坚持把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利益导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三者利益达到优化结合与协调发展。
       (二)正确认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是前提。新时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有两个层面上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四个方面的新要求都离不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从“三个代表”来讲,发展先进生产力既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有赖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奋斗。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我国的消耗分别是日本、美国、印度的8倍、4倍、2.5倍因此,勤俭节约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还有不少干部在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就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艰苦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位由2004年的第6位跃居为第4位。但放眼世界,如果按人均GDP来算,美国是我们的9倍,日本是我们的4倍。所以,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特别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说,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完成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新世纪的三大任务,除了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还必须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这个政府主要由党的干部组成,干部素质决定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可以设想由一批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干部组成的政府能够勤政务实、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也不可以设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贪图安逸享受的干部能克己奉公、不贪不占。另一方面,国内外的新形势使我们在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上面临着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不仅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新任务;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否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事关21世纪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三)赋予时代新内涵是永葆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力所在。党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战争年代,具体体现在穿草鞋、吃树皮、爬冰卧雪,甚至受酷刑、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体现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探索、积极进取,以及保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艰苦奋斗则是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且还要立足新的实践赋予艰苦奋斗崭新而丰富的内涵,体现出时代特色。也就是说,当前所要弘扬的艰苦奋斗主要是拼搏、进取、创新、胜利,是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新时期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代新内涵对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看,艰苦奋斗既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
       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又要求人们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从加强党的建设来讲,在思想上,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既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又要勇于创新,善于将上级精神与本单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党性锻炼上,要注意自我改造,刻苦学习,严格党内生活,在艰苦中锻炼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好“生活关”。在思想观念上,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发展思路,确保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就社会现实而言,重要的是做到五个结合:(1)要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贯彻党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要同坚持实现远大目标和切实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3)要同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富于智慧和科学;(4)要同深入持久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5)要把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艰苦奋斗精神这种“软约束”同制度规章这种“硬约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四)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是永葆艰苦奋斗精神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在思想作风上真正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面前把持好方向;而且还要从生活作风抓起,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二是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我们自豪。同时还要看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激烈,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我们前进的路上还会遇到诸如“1998特大洪灾”、“2003非典型肺炎”、“2008汶川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本自满、懈怠,更不能因此停滞不前。三是做到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新时期里,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活动加以保持和发扬。四是与深入持久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看,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权谋私、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贪赃枉法等现象,还远未消除。从理论上讲,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脱离群众的危险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干部。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带头艰苦奋斗,既需要以身作则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更需要勇于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把把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六是长期进行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1)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使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在思想上和作风上扎根;(2)进行艰苦环境的教育,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3)进行传统教育,汲取“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经验教训;(4)进行国情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艰苦奋斗。七是要靠法规制度约束。一方面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把健全法规、严惩腐败作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关键。另一方面要把好用人关口,把能否坚持艰苦奋斗作风作为考察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诸种问题。一是要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清除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误解。有些同志认为过去我们党艰苦奋斗是“穷”逼出来的,现在国家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再讲艰苦奋斗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人甚至把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同志视为思想僵化。这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误解。当前倡导艰苦奋斗的主旨和要义是为实现伟大目标而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地顽强奋斗,是和远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艰苦奋斗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的宝贵精神财富。二是要正确认识实践“三个代表”与坚持艰苦奋斗问题。发展先进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艰苦奋斗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三是要正确认识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坚持艰苦奋斗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当前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发展,不宜再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但事实上是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因为在发展上,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但我国经济增长却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率”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立足这个基本国情,只有艰苦奋斗,提倡节俭、科学利用和节约资源,我们才能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面来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四是要正确理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与人们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要求问题。有的人认为这是相矛盾的,但事实上并不矛盾。这是因为,艰苦奋斗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幸福不会从天降,只能依靠我们艰苦奋斗、劳动创造为前提;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善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并不妨碍艰苦奋斗,而是有利于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学习和工作。因此,今天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否认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的价值,而是要人们树立忧患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弘扬艰苦奋斗与扩大内需问题。有人说,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就要生活俭朴、厉行节约,这与当前国家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相矛盾;有的人甚至把用公款铺张浪费自称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不仅是一种认识误区,而且是对扩大内需方针的曲解。艰苦奋斗是要提倡俭朴节约,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消费水平,而是指花钱用物要着眼于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同时还应当明确,消费和浪费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提倡合理需要和适度享受,是结合当前我国小康社会特征,充分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的享受。六是要正确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问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力拼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既要有理论武装,更需要经过拼搏、进取、创新、胜利这个过程变成现实。七是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问题。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8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艰苦奋斗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艰苦与奋斗的关系:艰苦朴素是条件,是相对的;奋斗是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是绝对的。因此,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不是要回到过去吃野菜、穿草鞋、睡草铺等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弘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还必须指出的是,艰苦奋斗应当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富于智慧和科学,否则,只能是蛮干。
       责任编辑 陆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