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归现实,走向科学
作者:许进品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回归现实中不断创新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回归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1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回归当代中国现实,实现时代化、民族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回归现实,走向科学,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意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的总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回归现实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创新和发展起来的正确发展道路和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恒久的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实践的理论学说,必须立足于实际,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理论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和实际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回归现实,立足于变化了的实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以解决自身发展中的科学性问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现实”基础之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趋势,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为科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变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更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问题。因此,他们不断告诫后人。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历史条件去重新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使其获得切合实际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实现民族化、时代化,才能保持其科学本质和发展生命力。
       然而,后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忘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忽视本国实际。把“老祖宗”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哲学性描述简单地照搬到现实中来,追求一般性的社会主义,结果屡屡发生“踏空”现象,致使社会主义逐渐脱离实际,逐步变成充满空想色彩的僵化制度。这种失去“根基”的社会主义“天国”终究是要“掉”下来的,“苏东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显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自身科学性问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不断回归现实、日益科学的问题。
       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回归现实,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客观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寻找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具体答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形态上,还是在社会制度形态上。实现中国化,取得中国特有的“民族形式”和基本内涵,“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并在中国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进步。回归现实,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主题。
       建国伊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以苏为鉴”,提出“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结合”,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尽管历经艰难曲折,甚至严重受挫,但仍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危难,以前人的经验教训为鉴,作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决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以认准时代背景和认清中国国情为切入点,以回归现实为发展路径,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勇于探索,大胆地对脱离实际的社会主义传统体制进行改革,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此,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始回归现实。实现中国化,大踏步发展。
       新旧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沿着邓小平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回归现实之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围绕我国当前面临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运用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中去,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回归现实的艰辛探索中,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悬在回归现实中与中国冒情相结合、与时代发晨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回归现实,实现中国化,首先是回归现时代,回归开放的世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准确把握住当今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变化,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从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格局,重新观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开放性发展规律,全面审视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命运,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断把我国推向世界: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在积极
       “引进来”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等等,使我国社会主义彻底走出原来的封闭状态,全面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之中,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力量,在世界舞台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其次,回归中国国情。一方面,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立足”基础回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没有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顶点和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而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还处于“不发达”的初级发展阶段,很“不够格”,这是我国目前最基本的现实。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吸取了以往照搬照套书本理论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对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设想和原则进行实践化改造和中国化创新,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逐步获得了与基本国情相匹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另一方面,使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之上,从而具有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我们党历来重视吸收历史传统文化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等我国传统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使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具有新的含义和丰富的内涵。邓小平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制定并实施我国特有的现代化建设步骤和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式解读。胡锦涛同志继承我国传统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并实施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回归国情,使我国社会主义逐步从原来那种虚无缥缈的“天国”基础上顺利“软着陆”,从原来的苏联模式中“脱胎”而来,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之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变得越来越有中国风格和气派,变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有实效的社会主义。
       再次,回归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果断地抛弃过去那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尊重实践,重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改革创新,总结和推广群众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进行广泛的试验;每一个重大理论观点的提出,都是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成功经验而创立的科学理论,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十三年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则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结晶。
       最后,就是回归人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及时克服过去那种集体主义绝对化、忽视改善人民生活的作法和现象,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把共同富裕确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以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基本目标,“以人为本”,要求要“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不断回归人民,使我国各族人民告别了贫困,过上了总体小康生活,正在向更加富足、舒适的全面小康发展,已经成为深受中国人民欢迎和努力追求的美好生活方式。
       回归现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剔除了原有的幻想光环、空想成份和僵化弊端,在价值取向、目标模式、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全方位、顺利地实现了中国化——从理论回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变为中国模式,从空想变为科学,成为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回归现实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
       回归现实,并不是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简单被动地适应中国现实,更不是语言上的哗众取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现实的结果和实践经验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是居于反映当代要求和关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形态和运用形态的生成和转换,是一次继承与发展交互进行的创新过程。通过创新,找到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点,架设理论与实际、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制定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又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取得中国特有的表现形式,获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回归现实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创新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避免像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那样在结束“踏空”、立足“实地”过程中迷失方向、走向死亡这样的悲惨结局,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化,不断走向新的发展繁荣,我们党始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神化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否定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主义而又不盲从社会主义理论经典,尊重历史经验而又敢于超越经验。在推进社会主义回归现实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始终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国情为基点,把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中国化”为“四项基本原则”,赋予其时代内容,把现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的基础性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改革开放”方针政策,赋予其社会主义性质,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理论形态和社会形态上创立和发展起以此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两方面,根据党的历史方位转变和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变化要求,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建设理论进行现代解读和创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建设问题,推进了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回应改革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同现阶段改革与发展新要求以及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论转换和升华,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核心价值和社会发展战略视角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实践表明,在回归现实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原则和核心价值而不变质,创新社会主义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发展繁荣,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奥秘所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社会主义回归当代中国现实的最突出的标志。
       回归现实之路无尽头,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