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现状及其政治影响
作者:孙晓晖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香港的政党政治是伴随着港英时期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的,并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时间界限分为萌芽雏形和发展稳定两个阶段。政党政治在香港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并对香港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新世纪新阶段,“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政党政治只有坚持在符合香港实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发挥优势,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香港政党;政党政治;发展现状;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D6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6-0016-04
       一、香港政党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萌芽雏形阶段:港英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党形成
       港英时期主要是指香港“九七”回归前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阶段。英国对香港地区的殖民统治阻碍了香港政党的形成,在这种殖民统治之下,全部政治统治的权力来源于英王的授予,而港督作为英王在港的全权代表,总揽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政治权力封闭式运行,不受社会力量的制约,“香港并不存在着走向政治独立的可能性,所以政党也不可以在反殖民和反独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显然,这样的殖民统治是不需要政党这样的政治组织的。虽然香港的社会经济逐渐现代化,社会力量逐渐强势并能给港英政府以一定压力,但社会中至多出现一些诸如革新会、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公民协会、香港观察社等压力集团和政治组织,而不足以产生以参加政权为目标的政党组织。
       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政治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九七”前途问题提出后,英国在无法将对港殖民统治延续到1997年以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了对香港的“非殖民地化”过程,港英政府逐渐推行的对香港政制的代议制改造催生了香港的政党组织,这些改造过程包括: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的18区地方行政和选举制改革,1985年9月第一次用民选方式间接选举产生了12名立法局议员,1991年9月第一次直接选举产生18名立法局议员,在1994年和1995年的选举改革中,选举范围进一步向社会全面开放。随着港英政府代议制改革的开展。大量的政治团体不断涌现,香港的政治生活中开始需求政党组织的参与,为很多现存的政治组织和压力集团向政党组织转化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港英政府也不再拒绝政党政治,对政党的形成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香港开始形成自己的政党。到香港回归前夕,在香港政坛上活跃的政党主要有:民主党(前身是香港民主同盟,1993年10月与汇点合并而成),自由民主联盟(简称自民联,1990年4月成立),民主民生协进会(简称民协,1986年10月成立),新香港联盟(简称新港盟,1989年3月成立),自由党(1993年2月成立),民主建港联盟(简称民建联,1992年7月成立),稳定香港协会(简称稳港会,1991年5月成立),香港协进联盟(简称港进联,1994年7月成立),前线(1996年8月组建),民权党(1997年5月成立),此外还有工联会和职工盟。
       (二)发展稳定阶段: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期的政党架构
       香港回归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政党政治趋向于稳定。如果说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九七”回归前的过渡期是其政党的形成期的话,那么进入了特区时代,香港政党便步入了发展稳定期。这种稳定发展的政党架构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首先,政党结构基本固定,党争局面已经形成。香港特区政治舞台上活跃着的政党都是特区成立以前便存在的。尽管发展还不成熟,但政党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各政党的政治取向也渐趋明朗,自由党和港进联主要是代表工商界的利益,其中,自由党主要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港进联偏向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民建联主要代表香港社会中下层人士的利益;民主党、民协、前线、民权党则有浓厚的激进民主色彩,反映出香港市民中要求尽快实现民主的情绪;工联会和职工盟基本上是工会组织性质的政党,前者是左派工会组织,后者为右派工会组织。各政党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它们之间的党争局面,另外,有些规模稍大的政党,内部也充满明争暗斗,如民主党,成立之初有前汇点和港同盟之间的不和,后来又有“少壮派”和“主流派”之间的激烈冲突。
       其次,政党活动方式基本定型,政党政治循序渐进发展。香港政党是在香港特定政治条件下开展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随着政党历史的延续和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各个政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也相对稳定下来,形成基本的行为模式。一般说来,各政党都在履行政党组织应当行使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政治权力,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进行政治动员,组织政治活动;注重基层工作,争取市民认同;开展议会政治,影响政府决策;进行宣传和游说,争夺议会席位;引起政治争论,影响政治舆论,等等。与此同时,在香港民主政治循序渐进发展的条件下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空间,主要表现在:其一,香港立法会地位和权力的加强及其各种政治势力的激烈斗争有利于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其二,随着香港特区成立以来选举政治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特区立法会直选议席的增加,必然促进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其三,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模式吸引了更多政党参与政治选举,进一步促进了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
       从香港政党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来看,香港政党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其一,香港的政党形成经历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过程,发轫于港英政制的代议制改造而逐步形成,是香港代议制改造的产物;其二,香港政党很多是由议政团体发展而来的,如太平山学会、汇点等,由压力集团转化为政党,这是香港绝大多数政党形成的途径;其三,香港政团政党的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香港人口700万左右,与其人口数量相比较,政党数量着实不少,但细观各个政党,其规模都很小,如香港现今最大的政党组织民建联,最新公布的党员人数为10403人口,多数政党只有数千甚至几百人;其四,香港政党大多组织比较松懈,组织程度不高,缺乏纪律性,这是由于各政党成员大多为跨阶层人士,内部成员多元化、多层次,矛盾比较多发。
       二、香港政党政治的主要功能及其政治影响
       (一)香港政党政治的主要功能
       1、竞选议席,参与选举。在任何现代国家和地区,政党和选举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民主政治的一对孪生子,一方面,政党是伴随着选举的出现和民主政治的开放而形成壮大的;另一方面,选举又在政党的推动和介入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香港政党的情况自然也不例外,参与选举,争夺议席,是香港政党政治的最主要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香港的一位学者曾如是说:“本港各大主要政党成立的基本目的,便是希望在选举中胜出并赢得政治权力,因此选举胜负对于政党来说可谓生死攸关的问题。”香港政党对
       选举活动的参与和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名候选人竞选立法会和区议会的议席,在香港,绝大多数的议员候选人都是由各个政党推荐的,只有少部分是独立候选人,即使以个人身份参选的“政治明星”很多背后往往也都有政党资源的支持;二是发表政纲吸引选民注意,香港政党在选举前夕为赢得选票都会提出自己的政纲,并通过宣传自己的政纲去努力吸引选民,有时这些政纲甚至能达到影响政府决策的程度;三是各个政党在立法会内的联合或分裂,形成不同类型的政党联盟以更有利于竞选,由于香港政党的规模普遍较小,单个政党很难产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它们联合起来组成政党联盟则有利于占据多数席位并左右政府的政策。
       2、监督政府,影响决策。香港特区的政制架构延续了传统的行政主导体制,政府在政治活动中拥有极大权力,而立法权则处弱势,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十分有限,这样便给香港政党监督和制衡政府创造了条件。虽然香港的任何政党都无法成为执政党,掌握政权,控制政府,也几乎没有一个政党设有专门的政策咨询和政策制定机构,但政党在监督行政、影响政府决策方面还是发挥了有效作用,尤其是政党通过本党议员在立法会针对政府政策发起的动议辩论,往往能够给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对政府形成有效的制衡。所有的政党都不处于执政地位这一政治特点使得它们缺少了政治顾虑,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政党在监督和制衡政府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民主党的表现尤为突出,有专家从反对党的角度对其作了这样的分析:“香港人民需要民主党,实质上就是需要一个反对党,用以监察、制衡政府,从另一个角度去维护香港和香港人的利益。民主党并无其他本钱,唯一的本钱就是‘反对’两字。”
       3、反映民意,整合利益。香港是一个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地区,这种社会结构下社会利益的分化十分严重,利益的多元化必然要求一定的利益综合和利益反映机制。香港政党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多样化恰恰适合扮演整合利益、反映民意的角色。首先,香港政党通过大众传媒对自身政治倾向和思想理念的宣传并充分发挥大众舆论的影响力,充当了民意代表的角色;其次,各个政党注重调查和掌握民心民意并将这些人民的要求适时传达至政府,以达到努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再次,它们将民意动态通过本党议员带进立法会,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另外,很多政党都注意发挥其领袖的“政治明星”效应,尤其是民主派的几个政党,特别善于利用成为舆论焦点的机会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在香港的任何一个关于政治问题的公开争议中,都能看到政党领袖的身影,这种舆论明星的途径也使其博得了很多民众的支持。当然,政党顺应民意的同时,也会反映一些抗议政府政策和政府作为的民意,这些抗议和反对意见,只要能够得到一部分市民的支持,也是反映民意和整合利益的表现。
       4、开展动员,升温政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鼓励选民投票,动员选举登记。很多香港市民对政治不感兴趣,由此导致对选举的政治热情不高,政府的一般性发动效果有限,这种情况下,香港的政党往往能扮演重要角色,它们有效渲染气氛,鼓动起市民参与选举的热情。其二,通过政治动员,引导市民参与。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香港市民的政治热情一直不高,但是这种情况自从香港回归以后有了很大改观,香港市民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而这些政治活动的背后,都少不了香港各个政党的动员和引导。其三,传承政治文化,促进政治社会化。香港政治文化近年来快速地完成了由地域型政治文化到臣属型政治文化,再到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转变。这其中,除了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教育素质的提高等基础性原因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政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许多香港政党都是由论政团体或压力集团发展而来,使得它们在传播新的政治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这些政治观念有效地改变香港政治文化的结构,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它们也努力用这些变化了的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理念去影响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从而为香港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注入了动力,推动了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由此香港社会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港英时代长期存在的“政治冷感”的状况。
       (二)香港政党政治的政治影响
       首先,政党的形成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加强了立法局对于港府的制约和监督,调整了香港“行政主导”政制的运行模式。政党形成之前的港英政制是一种绝对的“行政主导”模式,港督拥有至高权力,集行政、立法大权于一身,行政局和立法局只是港督的咨询机构;伴随着政党的形成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政治权力逐渐开放,具有不同政治主张并代表不同阶级和集团利益的政党通过选举进入了立法局,立法局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港府的权力受到挑战,立法局对港府的制约加强,使传统的“行政主导”政制模式受到很大挑战。香港特区成立后,港英时代的立法局更名为立法会并对其选举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行政主导”的模式却没有改变。然而随着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稳定,立法会逐渐形成了制约行政长官和政府的能力及其相应的制度化机制,尤其是2004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将直选议席增加到30席,这使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受到立法会相当程度的制衡。由此,“行政主导”运行模式受到了挑战和重创,一种立法权制衡行政权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
       其次,政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香港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加剧了香港政治社会的分化。长期以来,香港作为一个传统、单一型的移民社会,政治色彩淡薄,香港社会的变化发轫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其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的世界四大经济中心地位,香港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移民社会向本土社会、从单一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与此同时,随着香港回归日期日近,社会的政治分化也日渐明显。香港政党的形成和日趋活跃,则进一步加快了这种政治分化的进程。香港政党形成于香港社会分化和政治化的基础上,各政党政治主张各不相同,要求它们将自己的基本主张与形势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并能提出具体的政治主张,从而达到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的目的。这样,政党的形成和政党政治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香港社会的政治分化。因此。香港有了政党以后,政治生活就不再风平浪静,党派争斗成了香港政治生活中的常态,香港的政治关系复杂性也大大地增加了。
       再次,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香港原有的政治生态,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化进程。选举是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和现代政党的主要功能,没有政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便不会有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香港政党正是港英政制的代议制改造和选举政治的产物,政党产生以后就开始积极地介入和推动选举的发展。因此,政党成了香港选举发展的推动力量。政党在参与选举的过程中,为获得选票而积极地进行政治动员,促进香港市民的政治参与;而
       市民的政治参与的发展,又为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从港英时期到行政特区时代,香港政党都在积极地发起争取民主的政治运动,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使得香港政治生态中出现了很多活跃的因素,但也相应地增加了保持政治稳定的难度。选举活动本身的发展进步和不断掀起的政治民主运动,代表着香港政党在推动香港民主化进程中的功绩。
       三、“一国两制”条件下影响香港政党政治发展的因素分析
       2007年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十周年,十年来香港政治民主改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和正确性。在新世纪新阶段,香港政党政治何去何从?无疑,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向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促进因素。1、立法会、地方权力的加强,有利于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2、随着直选议席的增加,选举制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政党政治的发展。3、比例代表制的选举模式吸引各个政党的发展,推动了香港多党模式的出现。4、立法会中各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使得各政党之间激烈角逐,会推动香港政党的发展。
       (二)制约因素。1、香港政党人数少、规模小,组织程度比较低,现阶段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当选特首,因此现阶段成为香港的执政党并不现实。2、香港并非独立地区,又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地区,受“一国”的限制,香港若出现执政党,不仅要向港人负责,而且还要向中央负责并得到中央的授权。3、基本法规定的行政主导而非立法主导的政治体制使得特区行政长官和高级公务员必须是独立人士而非政党成员,这无疑规定了政党政治的发展方向。
       (三)香港政党的政治趋向分析。方向一: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香港的执政党。这种情况表现在,各政党都有有力的领导核心、完备的组织形式、明确的纲领制度和选举口号;在立法会中政党的意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执政党的领袖成为特区行政长官,对政府的施政产生重大影响。香港可以有执政党,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央政府掌握行政长官任命权,而且必须坚持中央管辖下的地区行政主导体制,而不能建立主权国家或独立地区才有的类似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方向二:可以控制立法会,但不能成为香港的执政党。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行政长官在港人选举产生后还需要中央的任命,这也是践行“一国”的制度保障,而立法会议员由港人选举产生后则不需要中央的任命,受上述因素的制约,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另一种可能是只能控制立法会而无法成为执政党,即特首不能是政党成员,但是来自各个政党的立法会议员则可能不断增加。
       综合看来,香港的政党政治有进一步发展甚至产生执政党的空间,但也面临着种种规制性的制约因素,而香港政党若要在香港政治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要扬长避短,坚持循序渐进地发展,才符合香港实际,并有利于维护香港稳定。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