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育研究]地域文化课程在干部培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周 玲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地域文化在干部培训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地城文化课程不仅有助于干部形成自我意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还能增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地域文化;课程价值;干部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5-0094-03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要有包括道德体系、民族精神、社会认同、人文关怀等内容作后盾。而这些内容都深深渗透在各地的地域文化当中,它们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地域文化可以对拥有它的主体产生影响并制约其活动方式及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修正、补充和完善人的性格特征,且因为下部所处的地位特殊,他们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导向作用强,故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本文仅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地域文化课程在干部培训中的独特价值。
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课程
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内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包括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本土化、特色化。具体表现为:一个地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认知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等非物化的历史文化;基于悠久的历史而形成的历史文化遗存、遗迹,以及近现代革命遗址文物等物化的历史文化;基于一定地域独特的地理方位、气候条件、土壤商情及民众的传统技艺和习惯所形成的、地方独有或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地域物产文化。包括农业、游牧牧、捕捞、商业、交通等物质生产民俗,以及饮食、服饰、民居建筑等物质生活民俗;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创作,民间信仰、节日习俗和人生礼仪等民间传统的精神文化;民间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武术及游戏娱乐等民间传统的行为文化;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家庭、宗族、村落、民间会社、行业集团的规矩等民间传统的制度文化,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正是地域文化课程中最为丰富而重要的内容。
地域文化课程,也称地方文化课程,它是为实现干部地域文化培训目标所设计的内容(地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维观念、人文心态、道德规范等)及其在运用过程中所生成的内容(包括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等)的总和。通俗地讲,是指培训部门通过有计划地选择安排对干部有益的地域文化课程,让他们体会多元的学习内容,并以具有弹性且适合的活动或教学法,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学习动力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与适应,达到培训目标。从教育角度看,开设地域文化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由于地域文化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干部的生命过程,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地域文化课程要给干部提供与其生活的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帮助干部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域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域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域景观,从而增强他们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的意识,达到增强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目的。
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是培训机构要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要素,融入干部培训的课程体系。二是协调好地域文化个性和中华文化共性的关系。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不可夸大地域文化的个性,而需把地域文化的个性和中华文化的共性相结合,三是要客观展示地域文化,避免片面强调地域文化的积极面。培训过程中要使干部对地域文化有全面的理解。要能发现问题,从而形成发展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并从中发现创造的可能。
二、地域文化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意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即把自己理解为和其他存在相区别的独立个体,独立决定自己的话动,独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个人自我意识的主体是个体,以个人的文化活动为对象,以个体意识为表现形式。自我意识只有通过某种中介才能反观自身。以纯粹的客观之物为中介,得到的只是对象意识,自我反观不到自身。自我只有以文化为中介,才能通过对象自我反观到主体自我。所谓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通过文化发现自我的过程。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我是怎样的?”这是每个人在人生中想要知道而又最难解答的问题,因而,自我意识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只有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才知道可以成为怎样的,应该成为怎样的,如何成为怎样的。但地域文化的潜在性特征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往往对各种习俗等“熟视无睹”、“理所当然”。故学习地域文化课程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干部知道自己在本地域可以成为怎样的,应该成为怎样的,如何成为怎样的,从而在今后的从政过程中能心明眼亮,目标明确。
地域文化还有助于学习者体验生命的意义。在课程价值的时间取向上,有两种偏向:一是现时主义的,二是未来主义的。正确理解现时主义价值定向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珍惜生命中每一阶段独特价值的生活态度,人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指使人们适应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教育行为。这里的“适应”主要不是围绕个人的生活世界,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被动应付,不是以牺牲个体陸、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代价,而是首先学会生存,然后再致力于改造现实,超越现实,是积极意义上的主动适应。虽然被培训干部已经是一个有主见有知识的成人,但自呱呱落地起,他仍需一刻不停地接受着周围环境的教育:他们学习当地的语言,以便可以和周围的人们自由而充分的沟通;他们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以便在交往中不至于遭人非议;他们参加各种纪念活动,以便和周围的人们分享共同的情感……。他们每到一片新的土地上,就迫切需要熟悉那里的环境,以便使学习和工作快乐而卓有成效。地域文化课程恰恰可以为人们提供与地域文化充分互动的机会,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融入地域文化,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汲取有益的营养,并获得现时生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二)有助于增强干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如果我们对人们的性格特征从文化的地域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域中的人们,在性格特征上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是地域文化陸格的现象。地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地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人类的“群体性格特征”在地域分布上的状况进行观察时所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个人性格
相比,首先,地域文化性格是一个集合型概念,它所指的不是文化区中个别成员的性格。地域文化性格是个人性格的轴心,虽然每个文化地域中都会有特别成员的性格偏离这个轴心,但就绝大多数成员来说,个人性格都是围绕这个轴心的。其次,地域文化性格具有延续和传递的力量。个人性格是随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而终止的,而地域文化性格则伴随着地域文化观念积淀下来,并借助传统的力量传递下去。地域文化性格对个人性格具有一种社会约束力和同化力。
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审视特定文化区的文化传统,就会发现:特定文化区中的群体性格特征大体相同。我们所感知的这种大体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就是地域文化性格。与文化传统相比,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特定文化地域中的人们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构成该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群体的鲜明特征。它形成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传统背景之中,与特定的文化区紧密相连,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例如,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在悠久的岭南文化传统、秀美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政策优势和多种外来文化的整合下。形成了一种义利兼顾、自主开放、秀外慧中的地域文化性格,
受地域文化性格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事特点与风格。广大干部要搞好当地各项工作,就必须深层次地认识“地域文化性格”,认同“地域文化性格”,融于“地域文化性格”,才能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易于与群众沟通。
(三)有助于激发干部对家乡的热爱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学习者投有良好的情感,教育则是一句空话。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情感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提高教育的手段。个体自出生后就不断地去感受外界的新奇事物。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长期影响、渗透,使人们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依恋感,使其成为人们情感世界中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如北方有些地区的人们从小就能剪窗花,四川盆地的人们自幼就能吃辣椒,他们对剪纸、对辣椒从小就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甚至可以影响其一生。学习者情感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情感的发展需要他们不断地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生活和自然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情感发展的坚实基础。丰子恺先生一生之所以充满了对家乡深情的爱。正是基于地域文化熏陶的结果,如果没有地域文化的熏陶,就难以唤起他对家乡亲情的至爱,也难以使家乡的一切成为他漫画创作不竭的源泉。更难以使至性至深的感情得到流露,得到升华。
地域文化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干部熟悉生活环境,认同文化背景,进而产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浓厚感情,与土地融为生命共同体。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干部,都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和本土文化,让家乡的地域文化走进他们的心中。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自觉保护它,主动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通过地域文化课程,让所有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干部了解本地文化之根与文化特色,珍视乡土,让家乡本土文化走人他们心中,以所获得本地区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知识经验等,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和家园意识,进而培养其责任感和关怀情。就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和深厚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会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有利于干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和伴随自身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共同塑造和不断得到发展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各地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土壤之中,是地域文化的灵魂。民族精神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哺育和承载,而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绽放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升华无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肥土沃壤中。因此,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组织干部学习地域文化知识,既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同时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地域文化课程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目的就是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就是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这种血与肉的情感,正是来源于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地域文化课程教育要从干部生活的地域人手,从本土文化和环境中去寻找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利用广大干部这个中介不断地辐射社会,因而也就能最大可能地使民族精神在当地群众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余 青
作者简介:周玲(1973-),女,广西桂林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