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综述
作者:佚名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4月19-20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佩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等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冯惠玲教授、田雪原研究员先后致辞,张维庆主任就2007年1月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专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在21世纪前半叶对中国人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报告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就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受到与会的200多位各地代表的欢迎。在此后1天半的会程中,代表们结合自己关心的问题听取了相关专家、学者的讲课,在各分论坛上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就关心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就会议内容作一综述。
1.张维庆主任在讲话中指出计划生育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践,原来潜藏的一些人口问题浮出水面,更加错综复杂,人口利益模型在从金字塔型向橄榄球型过渡。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国的人口再生育类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综合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比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国家行列;人口素质明显改善;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但是人口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第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第三,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主要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和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问题;第四,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需要创新人口管理机制;第五,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化;第六,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七,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张维庆主任指出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口自身生产的可持续性;第二,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第三,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第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五,进一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与会代表在学习张维庆主任讲话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就当前中国社会中突出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各抒己见,讨论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1)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针对有学者提出通过提高生育水平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邬沧萍教授予以驳斥,他通过对中国当前人口生育水平的分析指出,用提高生育率的方法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后患无穷。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形成中国老龄危机的根源,政府在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和缺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期滞后才是形成中国老龄危机的真正根源,仅仅用“未富先老”来解释这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代表结合上海市的实例提出不应该为了解决青壮年人口的就业,就把老年人口赶回家,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代表们还就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2)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又一突出人口问题,这一问题的后果现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有代表针对我国人口政策中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必须对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降低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还有代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妇女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问题、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问题以及“关爱女孩行动”的实效和政策反思。代表们一致认为,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复杂交错的,但是从经济、政治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法律、政策上的支持,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对人口性别比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等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疏导。
(3)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近年来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主要是政策内生育水平有所提高;流动人口和名人、富人超生现象突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低生育水平出现反弹。代表们借鉴日本、韩国等“超少子化”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在农村建立奖罚结合的生育政策运行机制,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对富人、名人的超生问题必须从经济、名誉上给予制裁,如重庆、安徽等省市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