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家访谈]“主权民主”——普京治国战略的新变化(摘要)
作者:本刊记者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最近以来,“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媒体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普京总统2005年《国情咨文》发表后,俄罗斯舆论界把普京在其中阐述的关于民主的立场解读为“主权民主”。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等官方人士和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对“主权民主”这一提法表示认可。“主权民主”体现了普京治国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央编译局多年从事俄罗斯研究的李兴耕研究员。下面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记者:最近以来,俄罗斯舆论界围绕“主权民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请问,普京总统提出“主权民主”的动因是什么?这一概念与国内外学者先前所说的“可控民主”有什么不同?
       李兴耕:“主权民主”(сувренн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这个概念来源于普京总统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关于民主问题的论述。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自主地确定民主的道路。普京的这一立场被本国舆论界解读为“主权民主”。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强调捍卫国家主权和建设民主法治的必要性。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弗拉基米尔·苏尔科夫在多次讲话中使用了“主权民主”这一说法。此后,这一概念在俄罗斯得到广泛流行。盖达尔等右翼自由派反对“主权民主”,认为它损害和削弱了俄罗斯民主。而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的领导人和一些政治评论家(例如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等)则对“主权民主”作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俄罗斯有权选择自己的民主道路,别人无权干涉。前几年,国内外学者往往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称为“可控民主”(управляемая цемократия,也可译为“可管理的民主”)。但是对“可控民主”的评价不一。有的学者予以肯定,认为它符合俄罗斯当前的发展要求,将逐步向完善的民主制过渡。也有学者加以否定,认为它是极权主义的变种。由于“可控民主”这个说法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俄罗斯官方一直没有公开接受。而“主权民主”则把民主与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官方人士和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对这一概念大多表示赞同。
       大家知道,俄罗斯的现行宪法制定于1993年。这部宪法宣布俄罗斯是一个民主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同时赋予总统凌驾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上的极大权力,形成了所谓“超级总统制”。但是,叶利钦时期的政治局势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少数寡头和政治精英控制了国家政权。普京上台后,反对和限制寡头干预政治;加强了垂直政权体系,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镇压车臣叛乱;改革政党体制,逐步把政党活动纳入法制轨道;改组政府和总统办公厅机构,并着手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国内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04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为7.2%,2005年为6.4%。2005年GDP总量达到7500亿美元,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为5300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300亿美元左右。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经济增长期。普京总统在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远远高于其他政治家。但是,俄罗斯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咄咄逼人地指责俄罗斯缺乏民主,侵犯人权,并对俄罗斯施加外交压力。2003年以来,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发生了所谓“颜色革命”。俄罗斯的“民主派”和一些接受西方资助的社会团体和力量蠢蠢欲动,企图在俄罗斯也发动一场“颜色革命”。而以俄共为代表的左翼反对派则指责普京推行反人民的专制政策,实行“波拿巴主义”,不断通过街头示威游行等方式对普京的政策表示抗议。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总统一方面坚决批驳关于俄国实行专制的指责,保证俄国继续实行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强调民主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他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说:“我国人民的意志和俄罗斯联邦的战略利益要求我们忠于民主价值。”他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也说:“我们应当找到自己的道路,建设民主、自由和公正的社会和国家。”他强调:“我们所选择的民主道路具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将从自身的国情出发,不断前进,但必须遵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这些言论是普京关于“主权民主”的公开宣言,意味着俄罗斯从“可控民主”转向“主权民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主权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李兴耕:普京的智囊、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2005年5月17日在“实业俄罗斯”(“Деловаяроссия”)协会总委员会上作报告说:“有人认为民主比主权重要,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这两者都重要。”2006年2月7日,他在“统一俄罗斯”党的干部培训中心作了题为《主权是竞争力的政治同义语》的报告,对普京“主权民主”的含义进一步作了阐释,引起广泛关注。苏尔科夫在报告中说:“俄罗斯将成为主权民主的国家。也就是说,俄罗斯将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将是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高度文明的国家。它将拥有对世界政治施加影响的杠杆。它作为自由国家,将与其他自由国家一起建立公正的世界秩序。”这一段话概括了“主权民主”的主要内容。在他看来,“主权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包括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内容,实际上涵盖了普京治国战略的所有方面。最近,“统一俄罗斯”党和“实业俄罗斯”协会于2006年7月11日联合召开主题为“主权民主的经济——怎样使俄罗斯经济发展得更快”的学术讨论会,研究如何按照主权民主的精神加快俄罗斯的经济建设。
       根据普京发表的《国情咨文》、讲话和文章,我们可以把“主权民主”的含义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第一,每个主权国家有权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法律自主地选择民主的道路。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按照本国人民的意愿,选择了自己的民主制度。它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规则,走上了民主之路。它将就如何贯彻自由和民主原则作出独立的决定,这必须从本国的历史、地缘政治及其国情出发。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也将能够自主地决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时间期限,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他指出,人权不能被用作政治或是外交交易的筹码。自己不尊重、不遵守、不保障人权的国家,无权狂妄地要求别人做到这一点。普京还指出,民主不可能由其他的地区输入,民主必须是一个社会内在发展的产物。他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不指名地反驳了美国副总统切尼等人对俄罗斯“压制人权”的指责,并用讽刺的语调说:“当涉及本国利益的时候,那些对人权和民主的热情都到哪里去了?”他用民间俗语把那些虚伪的“人权卫士”比喻为贪得无厌的“狼同志”。
       
       在俄罗斯政党体制问题上,普京反对照搬西方政党模式。2006年1月31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是否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政党提出总理候选人问题时说:“从历史前景来看,总的说来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是我反对现在就把类似的做法运用到俄罗斯的政治现实中来。我深信,在后苏联空间,在经济正在发展、国家制度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在最终形成联邦制原则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总统制政权。”他认为:“我们至今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全国性政党。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谈得上政党政府呢?假如那样做,就是不负责任。至于将来,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是,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几代人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是说,普京认为目前俄罗斯不具备立即由多数党组阁的条件。俄罗斯现行的政党体制既不同于苏联时期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那种多党制,而是在总统高度集权下的多党制。在这种体制下,俄罗斯只有“政权党”,不存在执政党。但是不排除将来条件成熟时由多数党执政的可能性。
       第二,持续增长的经济是“主权民主”的物质基础。“主权民主”不仅仅涉及政治领域,而且与经济有密切联系,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只取决于它是否强大和是否发展顺利。他特别谈到提高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问题。为了完成GDP在10年间翻一番的任务,每年的经济应该增长7%多一点。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普京强调,要克服各种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在预定的期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他在谈到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问题时指出,谈判必须在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经济利益的条件下进行。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完善法制、反对腐败是“主权民主”的必要条件。普京上台后曾经提出过“法律专政”的口号。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说,在俄罗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有效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他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强调,腐败是俄罗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消除腐败,才能实现民主。
       第四,加强国防建设、反击潜在的外部侵略、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是“主权民主”的重要保证。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武装力量的建设。他指出,世界军备竞赛已经达到新的技术水平,俄罗斯的武装力量必须做好准备。俄军将装备新型武器,以保持全球武装力量的战略平衡。但是,不应重犯“冷战”时期的错误,军事建设问题的解决不应当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宣布:我们永远准备反击潜在的外部侵略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反击对俄罗斯施加外交压力的任何企图,“包括靠牺牲我国利益来谋求巩固自己阵地的企图”。
       第五,人口问题是当今俄罗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把人口问题称作“当代俄罗斯最尖锐的问题”。俄罗斯现在总人口为1.43亿。由于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平均每年人口净减少70万,这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为鼓励夫妇多生孩子,提高出生率,普京宣布,国家将大大提高家庭的补贴金额,完善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俄罗斯人回国,鼓励有专业技能的移民以及受过良好教育和守法的人到俄罗斯来。
       记者:普京为实施“主权民主”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兴耕:普京总统第二任期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来加强“主权民主”。
       (1)进一步加强国家政权垂直系统,进行行政区域改革,修改地方行政长官产生办法。2004年以来,为了减少联邦主体的数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俄罗斯实行了把一些联邦主体合并的计划。2004年12月,俄杜马通过了关于联邦主体行政长官新的产生办法的法案。地方行政长官不再经选举产生,而是由总统提名并经地方立法会议表决通过。2005年国家杜马又通过新法案,规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有权向地方立法机关提出该地区行政长官的候选人。
       (2)修改《政党法》和杜马议员选举法。2004年12月3日杜马通过《政党法》修正案,把每个政党的党员人数由原先规定的1万提高到5万,从而使政党数量大大削减。作为“政权党”的“统一俄罗斯”党处于一党独大的地位,其党员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2005年4月,杜马通过了新的国家杜马议员选举法,废除原先实行的混合选举制,从2007年起议会选举将完全转到按政党名单进行表决的比例代表制,政党进入杜马的得票率门槛由原先的5%提高到7%。
       (3)强化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和监督,防止在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俄罗斯境内共计有40多万个各类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中有许多是国外资助的各类基金会、形形色色非政府组织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人在俄罗斯注册的社会团体。2005年12月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非政府组织法的修正案,规定非政府组织必须向国家报告其活动宗旨,对非政府组织接受国外资助作出了严格限制,并为国外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在俄开办代表处制定了专门手续。如果这些组织的活动与俄宪法相抵触,威胁到俄国家利益,俄方将取消其注册权,以防止国外某些势力通过非政府组织干涉俄国家内政。政府还加强了对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的管理和监督。
       (4)加大反恐力度,健全和加强反恐机构。2006年2月16日普京总统签署了《关于打击恐怖主义措施的命令》,决定成立全国统一的国家反恐活动委员会,以协调全国的反恐活动。2005年,执法机关撤销了以利莫诺夫为首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民族布尔什维克”党的注册资格。当局加强了对“光头党”等仇外、排外的极端主义组织的打击。
       (5)制定《2005—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等文件,提出要使居民实际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率2—3个百分点;在10年内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长1.5—1.6倍;在3年内使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减少50%,降至人口总数的10%;到2010年按汇率折算的GDP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使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为此,俄政府强调,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改变经济发展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和主要依靠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的状况,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设备更新,实现生产现代化,鼓励科技含量高的部门优先发展,防止科技人员外流,加大对科技教育和研究的投入,由主要靠资源出口转向主要靠扩大内需,等等。俄政府宣布从2006年7月1日起卢布实行自由兑换,这一措施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决人口下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力鼓励生育,大幅度提高对妇女生育的财政补贴。
       (6)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军事复兴。俄罗斯政府2006年的财政预算数字显示,国防开支计划与2005年相比增加22%,达到238.6亿美元。普京认为,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问题是当前俄罗斯最主
       要、最现实的问题。他提出,要在2008年之前完成俄军超过2/3人数的职业化进程。
       (7)设立“俄罗斯联邦社会院”,以加强政权机关与社会之间的沟通。社会院由来自全俄、各地区和跨地区的社会团体和非商业联合组织的126人组成,是一个咨询和监督机关,是政府当局与民众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普京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睦,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俄罗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
       记者:请问,在您看来应当如何评价普京的“主权民主”?
       李兴耕:“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在转型时期特定条件下实行的一种民主模式。从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和国情来看,“主权民主”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符合俄罗斯当前的发展要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俄罗斯的民主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民主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逐步成熟的长期过程。当然,当前俄罗斯总统高度集权下的民主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特别是权力过于集中,官僚机构效率低下,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因此,“主权民主”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民主法治。总的来说,“主权民主”并非像盖达尔等“民主派”攻击的那样是“专制独裁”,而是根据俄罗斯实际情况逐步向更加完善的民主法治过渡的一种模式。
       记者:在您看来,俄罗斯的“主权民主”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李兴耕:我认为,虽然中国与俄罗斯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也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我们通过对俄罗斯“主权民主”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正如俄罗斯政治局势研究中心主任康·西蒙诺夫所说的那样:“俄罗斯目前正在讨论主权民主的设想,即建设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和传统的民主社会。而中国早就在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不看西方的脸色。这一点使俄中双方互相接近。”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胡锦涛2006年2月19日在中央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项内容。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今后,中国将根据国情和人民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丰富民主的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民主的发展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互相促进。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反对官僚主义,防止腐败,建立并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从制度设置、思想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治理,铲除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土壤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地向前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