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摘要)
作者:程仁桃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刊《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2006年2月号刊登了加拿大康尼斯托加学院商学院迪利普·K.达斯题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可比部分的比较》的文章。该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以新兴经济大国的姿态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崛起,两国的经济地位以及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都在持续增加,但是,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力并没有超过其他的新兴工业国家。现将文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中印经济的概述
中国和印度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两国都是人口大国,两国人口之和占全球入口的1/3,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两国内部的经济多样化特征显著,都有巨大的农业部门;在过去的5000多年里,两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直到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下半叶,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和入侵,两国的经济发展才停滞,跌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列,成为饥饿、灾荒、瘟疫、落后的同义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两国还都是国际公认的贫穷和低收入的国家。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孤立之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努力融入全球经济,印度也紧随其后,结束半孤立状态。中印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选择的发展战略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轨迹。中国经济在近20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有人将中国在20世纪末的崛起与德国在19世纪和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相提并论;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后发展缓慢,但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的经济发展开始加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的经济超级大国,其低成本的产品大规模冲击着全球市场,进出口贸易额连年递增;尽管印度的经济也表现出了长足的进步,但它的大多数经济与社会指标都比中国逊色。在经济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方面,中国比印度走得更远,并且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由于近年来中印两国优秀的经济表现及日益增大的影响力,西方学者、商界和政策制定者纷纷对两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事实证明,他们对转变中的中印经济的关注是富有远见的。这两个国家中,中国经济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增长,并且经历下深刻的转型,中国已经清楚地显示出了在未来成为全球经济一极的趋势。许多学者和商界人士甚至认为中国将会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并将以其软实力统率亚洲。至于印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印度正处于经济飞跃的巅峰时期,前景同样光明。市场的力量和全球化把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全球经济舞台上令人瞩目的位置。于是,一个问题被提出来:这两个经济体是否能取代欧盟和日本来与美国抗衡?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球化学者、政治家和商业投资者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从众多以中印经济比较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和研究项目的推出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此非常好奇。本文将这两个正在兴起的经济体进行对照和比较,以期加深人们的认识。
二、中印经济的比较与发展
在20世纪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印的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差别不大。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Maddison)按照1990年的美元价值和购买力平价,计算了两国在不同时期的人均收入。两国在20世纪初人均收入极低,1913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是8.9%,人口比重则是26.4%;同期,印度的GDP占世界的7.5%,人口比重为17%。在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两国的人均收入均维持较低水平,中国还有小幅下降,印度情况稍好。182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600美元,到1913年下降到了552美元;同期,印度的人均收入有小幅增加,从1820年的533美元涨到1913年的673美元。到195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下降到439美元,印度的下降幅度稍小,为619美元。也就是说,两国在20世纪的上半叶,都经历了人口增长和收入递减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贫穷。相比而言,印度的情况比中国还好一些。
然而,到1998年,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甚至是倒转过来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比1950年都有了显著的改善,而且中国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印度。从1950年到199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6倍,达到了3117美元,相比之下,印度才增加了2倍,达到176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1913年中国和印度的GDP的比率是1.18;1950年,两国的GDP规模几乎相等,比率是1.08。但到了1998年,这个比率跃升到2.28。
直到19世纪初,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安格斯·麦迪逊计算,在18世纪初,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和印度的GDP占全球的45.7%,二者所占比重几乎相等,而当时整个欧洲的GDP也就相当于二者之一。在19世纪前半叶的1820年,也就是麦迪逊认为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这一年,中印的GDP还占全球GDP的48.1%。此时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欧洲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6.6%,高于印度的15.7%,小于中国的32.4%。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在1820年开始衰退,欧洲对全球经济的统治拉开序幕。
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在持续增加,印度紧随其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3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成为吐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12.5%;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中国2003年的GDP为64358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在这之前,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这一称号还为美国所独享。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为24%。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印度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会越来越大,预计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将持续到2050年。中印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加大,两国持续增长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将会引起全球经济力量平衡的转移。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个经济体就会成为全球消费的重要推动力。戈德曼·萨克斯(GoldmanSachs)预测:中国经济会在2010年超过德国,并在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经济则会在2032年超过日本。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引起的全球经济转变完全是一种结构性的转变,这在全球经济平衡中并不是经常发生的。预计中国和印度的高增长率将有力地支持全球GDP的增长,在过去的20年里(1982—2002年),全球GDP每年平均增长3.7%;在中国和印度的有力支持下,全球经济在未来10年的增长率有望高于4%。中国和印度的中产阶级的规模将从较小的基础上迅速膨胀,在中国,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家庭在10年内将会增长10倍,而在印度,增长将达到14倍。
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和印度将会在全球
范围内为石油和资本展开竞争,石油价格的高位态势仍将继续;中印两国在全球证券市场的重要性也会增加,研究显示,如果两国的公司选择以市场途径进行金融活动,在2020年,它们在全球证券市场的份额将会上升到8%。
支持中国和印度经济迅速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来自硅谷——全球前沿科技的高地,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和专家们在硅谷享有盛誉。据萨克斯尼安(Saxenian)的统计,在1999年,硅谷中24%的高科技公司由中国人或印度人担任执行总裁(CEO);硅谷中超过1/3的劳动力是高素质的新移民,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他们不光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更是联系高新技术与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中介人,甚至是企业家。他们与自己国家的联系促进了高新技术行业的全球化,增加了对自己国家的风险投资。硅谷中的中国人常常受过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拥有高学位,但在管理领域弱于印度人;印度人在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主要应归因于他们的管理教育和语言能力,印度人在公司创业方面也优于中国人印度人的强项在软件研究和开发,而中国人的强项在硬件的研究和开发。
三、中印经济对全球绷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向全球经济舞台中心的前进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重视,美国的国会已经出现“恐华症”和较低程度的“恐印症”。中印经济的崛起给其他国家和全球经济敲响了警钟吗?在经济史上我们可能找到答案。当19世纪的德国经济呈现为一个庞大而富有活力的工业经济时,它引起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焦虑,因为它被视为现有经济秩序的破坏者。同样,当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崛起时,它也被欧洲经济体视为一种破坏性的增长。如今,中国以不知疲倦地大量供应低成本的制造业产品为特色,印度略逊于中国,但也输出了大量信息技术服务和办公室服务,又一次在全球经济中创造了类似于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形势。事实上,在短期内,中印确实会冲击现有的全球经济秩序。但历史告诉我们,从长期来看,这个转变时期对于全球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是机会。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其后的亚洲四小虎于20世纪后半叶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融合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最终导致了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显著转变。
中国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在全球贸易中大获成功,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但以不变货币价格计算,与其他已获成功的亚洲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没有出格。首先,1954年至1981年,日本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4.2%;韩国在1960年至1995年间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1.5%。如此看来,中国从1978年至2002年的年均11.9%的增长率就并不那么令人瞩目了,中国并不是一个新模式的开拓者,它只不过是沿用了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并努力取得与它们一样的贸易成就。其次,“恐华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一份统计数据,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03年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增长快于日本。然而,在衡量一国经济对别国或世界经济的影响时,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指标,因为,影响的形成来自贸易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流动,这些都是按照市场汇率来展开和计算的,而不是购买力平价。按照市场汇率,在融入全球经济的相应阶段,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它远低于日本,只比亚洲四小龙略高。再次,随着中国加入WTO,它的关税水平和范围都在逐渐下降和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进口的增长,从而抵消出口的激增。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气势逼人而引发众多争议不同,印度的出口并没有引起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不安,因为它的出口增长仅限于信息产业和力、公室服务业。除此之外,印度其他部门的出口增长只是处于一般水平。
四、与其他亚洲成功者的比较
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一样,中国迅速扩张的贸易直接导致了在世界三个主要市场的占有份额的提升,即日本、欧盟和美国。在日本的进口额中,中国所占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3.1%升至2003年的18.5%;同期,中国在欧盟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从0.7%增至8.9%,而在美国的比重从0.5%升至12.5%。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对这些市场的出口主要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上,然而到2000年,中国出口产品的范围发展到了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旅行用品、家具和工业配件等,其中有许多产品属于朝阳产业。有统计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的电子产品、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相信这种趋势还会增强,中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会逐渐上升。
印度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制造业的产品出口也在增长,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市场而言,印度的出口并不具有威胁性,这一点与中国截然不同。印度的信息产业服务和办公室业务外包对工业化国家的震动很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会得到越来越多中低端信息产业服务的订单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力、公室业务外包的订单。
中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2003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名列第三。中国从亚洲的周边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的进口增长十分迅速,许多进口产品在经过加工之后又转为出口了,中国已经成为向工业化国家再次出口的地区性加工、制造和生产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这个角色以前是由日本来扮演的。在成为地区增长的火车头的过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全球进口的初级产品的数量就在持续增长,它已成为几个战略物资的主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铁和铝的进口国之一,是全球物资市场持续走强的重要动力。中国的需求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从水泥、钢材到芯片价格的坚挺。这些情形都未曾在印度身上发生,印度甚至连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都算不上。
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印度的弱项。但是,与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经济增长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期相比,中国吸引的外资并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从引进外资占GDP的百分比而言,中国比这三者都低。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较慢。从吸引外资占GDP的百分比来说,新加坡和台湾才是冠军。
综上所述,中国的GDP增长、贸易扩张、外资流入和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等等的程度只是基本上与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持平。因此,中国式增长并不是前所未有的。印度的经济表现依然大大逊于目前的中国,也无法与其他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相比。除极少数产业外,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并没有任何的冲击。
五、中国对未来全球经济的更大冲击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冲击力还没有超过那些与之形成对照的国家,但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影响不止于此。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会大于先前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和经济与全球的接轨只不过刚刚开始,必定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以下四个因素将会支持中国未来的高速增长。首先是高储蓄率,这将会在近期和中期给中国的发展继续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水平肯定会逐渐提高,直至达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的高度,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再次,GDP的增长实际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不断重新分配推动的,即从生产力较低的乡村向生产力较高的城市流动,而这个过程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最后,比以上提到的三点都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汇率,中国的人均收入才1060美元,这只不过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一小部分。所以,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还会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最终中国经济将会超越所有的竞争者,到那时候,中国的崛起才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远远大于现在的冲击。中国是一个高度变化、资源丰富和大陆型的经济体,它自身的活力能够支持它比小规模的经济体发展更长的时间。无论如何,中国的经济活力将会至少再持续1/4个世纪。
[程仁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 周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