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沃勒斯坦评黎以冲突和以色列的立国战略(摘要)
作者:路爱国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8月1日美国http://fbc.binghamton.edu网站发表了美国著名左翼学者沃勒斯坦题为《以色列能达到什么目的?》的文章,展望了7月份爆发的黎以冲突的前景,评论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在中东的立国战略,认为以色列和美国一样,意图通过武力达到目的,这在未来是行不通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从那以后,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以色列和邻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暴力冲突。有时候,暴力冲突处于低水平甚至隐而不见。而每隔一段时间,暴力冲突便升级为公开交战,就像现在这样。全面暴力冲突一旦爆发,人们马上就开始讨论是什么导致了冲突的发生,好像这个问题还有意义似的。我们现在正处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以色列和黎巴嫩的交战之中。而世界正在进行它那老生常谈而又毫无结果的辩论,探讨如何把公开交战状态降低到低水平的暴力冲突。
每一届以色列政府都想建立这样一种局面,即让世界和以色列的邻国承认它是一个国家,让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平息下来。以色列从来未能达到这个目的。当暴力冲突的水平相对较低的时候,以色列公众就会在战略问题上发生分裂。但当暴力升级为交战的时候,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选择支持政府。
在实践中,1948年之后以色列的基本战略是依靠两个因素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及外部西方世界强有力的支持。迄今为止,这个战略在以下意义上卓有成效:以色列仍然幸存于世。问题在于,这种战略实际—上还能有效地持续多久。
外部支持的来源随时间推移发生变换。我们全然忘记了,在1948年,以色列得到的决定性军事支持来自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苏联撤回支持之后,法国出来顶替了这个角色。法国当时陷入阿尔及利亚革命,它把以色列看成打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决定因素。但在阿尔及利亚1962年独立后,法国就抛弃了以色列,因为那时它要与当时已经独立的阿尔及利亚保持关系。
只是在那时之后,美国才开始对以色列像现在这样全力相助。这个转折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以色列在1967年的6日战争中取得了军事胜利。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征服了全部原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领土,还加上其他更多的领土。它证明自己有能力成为该地区一支强大军事力量。它使世界犹太人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只有50%真正赞同以色列立国,变为世界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支持它,对他们而言,以色列已经成为骄傲的源泉。这是大屠杀成为论证以色列及其政策正当性的主要意识形态的时刻。
1967年之后,以色列政府从未感到他们需要与巴勒斯坦人或阿拉伯世界就任何问题进行谈判。他们提出单方面的解决办法,但这些办法总是符合以色列的条件。以色列不与纳赛尔谈判。后来也不与阿拉法特谈判。现在它也不与所谓恐怖分子谈判。相反,它依靠的是不断展示军事实力。
从以色列本身的观点来看,它眼下正在犯与乔治·布什入侵伊拉克一模一样的灾难性错误。布什以为,通过展示军事实力就能建立美国在伊拉克无可置疑的地位,并且恐吓世界其他国家。布什已经发现,伊拉克人的军事抵抗远比预想的更强大,美国在伊拉克的政治盟国远比他当初认为的更不可靠,而美国公众对战争的支持也远比他期待的更脆弱。美国正面临着丢脸地从伊拉克撤离的局面。
以色列目前的军事行动与布什入侵伊拉克完全是异曲同工。以色列的将军们已经注意到,真主党武装远比预想的更难对付,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国已经与美以拉开很大距离(请注意伊拉克政府支持黎巴嫩,现在又有沙特政府的支持),他们很快还会发现,以色列公众的支持比期待的更脆弱。以色列政府已经不愿派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主要是考虑到以色列内部本国人民的反应。以色列正在走向让它丢脸的停火协议。
以色列政府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是,无论哈马斯还是真主党都不需要以色列。而以色列却需要它们,并且是极其需要它们。如果以色列不想成为一个十字军之国即最终遭到灭绝,那么,惟有哈马斯和真主党能保障以色列的生存。只有以色列与它们达成谅解,把它们当作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代言人,以色列才能在和平中生活。
实现一个稳定的和平解决方案将极其困难。但以色列当前战略的支柱,即它自身的军事力量和美国的无条件支持,实际是非常细弱的芦杆。其军事优势正在减弱并将在今后继续减弱。而在后伊拉克时代,美国很可能抛弃以色列,正像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的那样。
以色列惟一的真正的保障将是巴勒斯坦人的保障。而要获得这个保障,以色列需要从根本上反思它的生存战略。
[路爱国: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