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魏民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在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营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的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县域投融资体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5-0081-05
       收稿日期:2007-11-12
       作者简介:魏民洲(1956—),男,陕西华阴人,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聚集在一起,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特色产业为主体,网络结构为支撑的区域性产业集合。产业集群的聚集经济效应,一方面在于它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凸显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能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国内外实践证明,营造地方产业集群,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中观效应
       作为中观层次重要主体的县域经济,既是以农村经济为主的、有效衔接城乡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同时又是要素聚集、产业集群的地方。目前,我国大多数县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通过政府引进大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是局部的。因此,通过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推动中观层次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其理论依据是:
       第一,产业集群能够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进出集群区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使单个企业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企业很容易从集群区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公共技术推广和普及,使科技资源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产生较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从技术创新角度看,集群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建立了非常有益于创新的环境。在集群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使商业知识、金融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流通得到改善,以刺激创新。[1]从这个意义上讲,集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创新。正是因为集群提供的这种创新环境,推动着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集群能够形成有效的内部规模效应。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与巨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并驾齐驱。一方面,从20世纪末到现在企业重组与兼并活动一直在进行,乃至发展到现在的大企业强强联合。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产业组织模式的复苏,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在国际上的很强的发展势头。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促进了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迈进。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无力开发的局面。优胜劣汰机制促使集群区形成内部规模效应,几乎在每个集群区都产生了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产业集群能有效促进产业之间的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由于社会化生产的推动,集群内位于不同价值环节上的企业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开展合作,可以促使彼此核心专长得到互补,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而价值链环节中的市场渠道、销售队伍、生产设备和技术成果等共同因素的存在,使企业之间的相关业务单元能对价值上的活动进行共享,从而通过这种共享可有效地降低业务活动的成本或增强其差异化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的这种联盟,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使区域内的土地、技术、管理、信息、资金、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2]
       第四,产业集群能显著提高其积累和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在国内、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物流、金融担保业,信息、人才、技术、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产业集群一般都成为吸引资金流向的“洼地"。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技术密集型集群,以北京首信诺基亚为龙头,吸引了包括IBM和长城计算机公司合资的北京金长科国际电子公司、三洋能源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投资加盟。[3]
       此外,产业集群还可以节约治理环境成本,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应。从环境的角度看,把生态工业理念引入地方产业集群的战略,提高企业对所在地区长远发展目标的认同和责任心,运用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促使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加强环保的技术创新。同时,由于集群内的企业相对集中,生产类型的相似,可以节约治理环境的投资。由此可见,集群战略是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 实践验证: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业集群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产业集群以其小规模、大群体的方式,依靠群体的力量,在区域空间上集中形成与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以及消费者和居民的聚集和城镇的兴起,从而有效地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据统计,广东省有10个纺织基地县产值超100亿元,纺织工业总产值2 442亿元,利税总额176亿元。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6月调查发现,在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形成了“块状经济”,总产值达到5 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吸纳就业人员390.1万人。[4]这些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产业集群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通过交互式作用,形成良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实践看,产业集群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广东东莞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超过800亿元,电子元件、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很大比重。除CPU等外,95%以上的电子元器件都可以在东莞配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选择通过营造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种新型发展模式,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当然决策。因为营造产业集群不仅会使吸引来的工厂根植本地,还会使更多的新企业在本地繁衍和成长,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第三,产业集群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产业集群的地方性集中化表明,由于社会化生产的推动,从一个集群内的产品联盟、技术联盟扩展到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盟,直至在更大范围内,在相关产业间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增长总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拉动就业,增加税收,促进服务业发展。以浙江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桥镇自发形成的“布街”,1992年发展成为“中国轻纺城”,容纳了9 000多个经营户,从业人员有3.5万人,其中本地人占50%。这种专业市场的建立,一方面拉动了相关产业投资,诸如织造业和印染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的乘数效应形成相关产业在地域内的聚集,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四,产业集群显著提高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走向城市化道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县域经济发展。首先,作为县域经济主体农村经济的依附地农村,实现城镇化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依托支撑产业,依托产业推动城镇水平;其次,推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其路径是通过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与家庭手工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其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促进新创企业不断产生,但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连带效应,即是农民完成了身份和职业的转换,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再次,产业集群通过其旁侧效应带动为公共服务部门服务的职业培训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政府公共产品(主要是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不断增长,其合力共同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珠江三角洲通过产业集群带动该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 对策运用:重视政府在营造产业集群中扮演的角色
       县域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孵化,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的政策机制,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第一,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尽管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产业发展、市场推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任何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在产业联系中搞好牵线搭桥,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宏观调控、优质服务,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其一,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机制。这就要求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等公共政策,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开发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使产业政策具体化,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二,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要美化本地环境,建立工业园区,使产业集群更为集中,增强融资的吸引力;其次,要营造完善的服务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对项目所需用地、用电、资金等给予优惠和优先。最后,还要构建开放协作的文化环境,提高企业的集群化程度。
       其三,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平台。建设专业交易市场,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洽谈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
       其四,创建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要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引进人才有关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支持一切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人创业,确立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其五,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长期远景规划。例如,浙江省提出的培育100个“板块经济”的战略,陕西省提出的建设“四大基地”战略等。[5]
       第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中小产业本地化的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聚集,形成有竞争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社会文化背景,形成特色,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
       其一,发展“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从构建区域性“板块经济”着手培育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县区在现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途径。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群,就是要立足县域实际,顺应需求导向,发展地方特色,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聚集企业,形成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如此滚动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一定要因县制宜,选择本县最具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延长,完善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要培育核心,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还要十分注意打造品牌,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达到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其二,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对于大中城市的郊区或科技基础较好的县区,可以依托某个高科技实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融资方式问题。就是要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的需求。二是解决好人力资本问题。培养大量的技术创新者,并赋予他们一定的产权。三是解决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和对产权的保护问题。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护好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三个问题都解决好了,就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产业的集中。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业的集中。其缘由有:一是从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县域资金的流向看,“十六大”后国家政策性投资重心下移,金融信贷投资的主要方向也是民营经济;三是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看,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产业集群的主力军。因此,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一,放宽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有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彻底清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障碍,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使非公有制经济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二,加强引导。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资与农业产业化相配套的农资、农技、农产品购销和加工业,创办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办农村第三产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并能够成为产业集群核心的项目,政府可采取以土地、固定资产无偿资助的方式给予扶持,驱动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
       其三,搞好服务。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所有合法权益。对在创办初期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投资科研开发的,以及能成为集群核心项目的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严禁“三乱”,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6]
       第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从聚集产业角度,城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地方产业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以小城镇的发展促进集群的发展是营造县域产业集群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经。
       一要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经济,通过推进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二要消除体制政策障碍。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并在非农产业领域创业或就业。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公平的环境。
       
       三要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0.9%后,将会出现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了36.1%。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充分加以利用,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只有突出产业强项,方能凸显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中,带动城镇兴起。
       第五,优化县域投融资体制。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壮大需要良好的金融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县域尤其是欠发达的县区经济发展受到了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存多贷少,存款上存;农村信用社存多贷少;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的外流管道。这种金融抑制与萎缩,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县域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要培育产业集群,就必须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其一,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大量投资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目前解决县域产业集群投资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正常范围的民间借贷活动,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开发。
       其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从有利于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的角度出发,对农村银行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积极推动国有银行非国有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坚持农村利率自由化改革实验。建立地方金融管理局,赋予县区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在中央银行统一政策框架下,实施辖区监管,以便在县区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把资金流向及时引导到产业集群的培育上。培育信贷新主体,改变信贷方向,积极向非公有制经济和产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其三,加大产业集聚的资金扶持。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制定规范的操作办法,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投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此外,政府在推动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时,应该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防止出现不该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要注意防止简单的企业“堆”集。集群经济效益的取得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同一产业链上存在着种种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一定的地点才能获得。虽然也有成功的产业群是行政推动形成的,但集群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聚集而成,有其独特的产生土壤和发展壮大的原因。因此,在发展集群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人为地简单堆集,稍有不慎即成“拔苗助长”或“弄巧成拙”。[7]
       二要注意防止盲目的贪大求洋。现阶段,大多数县区培育产业集群,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应充分发挥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抓住巨大的国内市场,把具有县城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做足,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切忌不切实际的贪大求洋,盲目地开建“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要注意防止一味的生搬硬套。凡属特色经济范畴的东西最忌“复制”,最青睐因地制宜。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县区不能套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模式,这不仅是因为自然、地理的环境不同,而且由于各自产业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不同。更应注意发展发达地区没有发展或发展不起来的产业群,在竞争中扬长避短。
       四要注意防止人为设置“围墙”。集群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发展。在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中,要遵循集群经济的发展规律,克服“肥水怕流外人田”的保守观念,切忌人为地画地为牢,限制集群的发展壮大。要顺应集群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打破县域界限,实行强势联合,形成集群联盟,打造集群“航母”,促进更大区域经济的强势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刚.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知识扩散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6.
       [2] 王宏,王泽强. 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优势及培育[J].安徽科技, 2006(5):26-28.
       [3] 吴江产业集群:凸现八大特色[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5(10): 40-42.
       [4] 余少波.珠三角产业集群探析[J].广东科技; 2005(11): 31-32.
       [5] 谢立仁,郭际.陕西品牌集群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70,129.
       [6] 伍军.大力建设产业集群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N].永州日报,2007-02-23(3).
       [7] 盛祖淳.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5.
       [责任编辑 蒋万胜]
       A Study on Industrial Groups and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EI Min-zhou
       (Party Committee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54, Shaanxi)
       Abstract: Industrial groups have prominent assembling effects 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se groups abl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aising the scale-level, competitiv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capacity of county economy and upgrad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mot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are to be adopted by Government to speed up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namely, creating a policy environment for growth of industrial groups, developing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groups, actively promoting assembling of industries,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of towns and optimizing the county"s system of investment 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 group;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