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作者:赵冬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情、民情、党情、世情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以及统筹兼顾原则,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等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基本原则;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2—0142—03
       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应全面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
       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十分重要的领导艺术。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情、民情、党情、世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勾画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从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民情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人民对发展有了多方面的新期待。其中,环境保护问题尤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而我们党历来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党的宗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更好地实现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从党情来看,我们党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任务,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
       从世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利益交融在不断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相促进,给世界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今后十几年,我们就是要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将始终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作为这一方针的具体落实,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统筹兼顾原则。
       其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使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应使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同时,我们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
       其二,坚持公平原则。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公平原则,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主要表现为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考量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要,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又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关注的焦点,它要求在制定当代人的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处于公平问题的核心。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既阻碍人与自然之间公平的实现,使当代人之间难以就全球环保合作达成共识,也是影响代际公平的因素。因此,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确保公平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
       其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形势下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而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境污染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果其他国家不同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的环保努力都将劳而无功。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将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继续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而,我们应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才能成功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这样,经济增长就能够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将物质的无限消费看成是经济成就和个人地位的象征,因而对消费没有任何理性的约束,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索取,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摒弃这种不利于促进地球长远发展的消费模式,倡导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抉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因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选择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模式,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物质生活以最低限度消耗资源为准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被地球上庞大的人口消费群体消耗殆尽,因而有必要以最低资源的消耗过一种适度的生活。二是生活废弃物以最小排放和对环境造成危害最小为准则。人类要维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得不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并对资源用过之后进行处置。绿色消费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把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如果一定要排放,也要求其排放物对环境危害最小,不超过环境容量的极限。
       我们坚信,有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国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观念将广泛深入人心,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最终使我国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