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闻与出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
作者:张海英 兰甲云 李克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高校学报编校一体的体制使校对这个环节的功能减弱,导致期刊差错率居高不下,因此编辑必须提高校对水平。而要提高校对水平,仅仅掌握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具备语言文字优势是不够的,随着英文摘要、关键词部分的出现,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打印稿的增多,学报编辑还必须努力学好古代汉语和外语,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编校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校对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4-0142-03
       一 高校学报编辑必须提高校对水平
       一般来说,出版社和报社的编辑和校对上作是由不同的人员担任的,配备有专职的校对人员。但几乎所有的高校学报都是编校一体的,校对的工作就由编辑兼任。校对和编辑是两回事,从国家的编辑职称和校对职称的标准、要求来看,对编辑职称的要求更高一些。以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去做校对,按道理来说是绰绰有余的,但在实践中,有的编辑却做不成一个合格的校对,导致期刊编校质量不合格。
       编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有大部分出在校对上面,期刊差错率居高不下,当然有作者的原因,但编辑编校不力,肯定难辞其咎。
       从作者来说,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水平低下。硕士、博士要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老师要发表多少多少文章才能评上副教授、教授,有的高校还年年考核,年年都有发表论文的指标,论文变成了悬在高校师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重压之下,岂能平心静气地研究学问?学术早已不是他们奉若神明、一生追求的事业,而是敲开教授、博导之门的敲门砖,一旦目的达到,便可马上弃之如敝屣。笔者曾听一位很年轻的博导说:“近年翻看学术刊物,几乎看不到我们那一批熟人的名字了。”惊问为何,答曰:“教授、博导都评了,谁还愿再花心血劳心费力去做学问?他们真懒得再写了,最多附在学生名字后面做个二作者。”一方面,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手头的研究课题一股脑交给学生做,一方面是初出茅庐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两方面都是功利性极强,任务式的,缺乏严谨治学的作风和态度。因此交来的稿件,马虎、潦草、错误频出、漏洞很多,只要得到通知可以发表了,便如释重负。再叫他们来校对稿件,一遍、两遍……大大小小的问题依然多如牛毛。
       当然,也有的作者细致认真,但因为是看自己熟悉的稿子,头脑里早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大的错误如漏段漏句、重叠歧义等不会出,但错字别字、增字掉字的小问题很多。笔者担任本刊的终校,发现一篇论文,作者校了两遍之后,其中的一个年号“淳保”竟然出现了三种写法:“亨保”、“享保”、“淳保”。还有一次,作者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治学也还严谨,他在校对两遍之后,笔者依然发现他文中有数处错误:“迁徙”变成了“迁徒”,“心理”变成了“心里”,“己亥”变成了“已亥”。
       认真者尚且如此,马虎者就更不用说了。
       从编辑方面来说,由于高校学报编校一体的机制,编辑没有受过专门的校对训练,不了解校对和编辑的不同,以编辑的眼光,从编辑的角度去加工稿件,实际上忽视了校对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校对和编辑是两个不同的专业,编辑思维表现出“纵览总观”的特征,斟酌字句,出发点是为了表达更精巧,全面提高书稿的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水平,斟酌的目标是“好不好”;校对的思维表现出“细辨详察”的特征,也会斟酌字句,但出发点是用词造句有无错误,斟酌的目标是“对不对”。而学报编辑,就得兼具编辑和校对两种功能,既要全面纵览总观文章,又要“细辨详察”微观错误,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期刊的质量,出现不应有的编校错误。但据笔者调查,编辑在上岗之前都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编辑上岗培训,但却没有人受过专门的校对训练,虽然有时也自学一些校对知识,但比起专业校对人员来说,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他们没有专业校对本能的疑心和成心,没有猎错的职业敏感,不能尽快掌握语言文字出错的规律。举例来说,一个专业校对人员会对作-做、必须-必需、象-像、己-已-巳、即-既、候-侯、度-渡、暴-爆、采-彩这一类的词有一种职业的敏感,但没有受过校对训练的编辑却可能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隐蔽性很强的错误放过了。所以,高校学报编辑提高校对水平是势在必行。
       二 面对期刊出版新形势,高校学报编辑怎样提高校对水平
       关于怎样提高校对水平,很多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和方法,如要提高语言文字功夫,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多认字,学好语法和逻辑,掌握现代汉语语寿文字规范,要多练笔,做到眼高手高,要多向专职校对人员学习请教等等,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也行之有效。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校学报的编校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给编校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光凭原有的校对知识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笔者认为,要提高校对水平,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至少还要努力学好古代汉语和外语。
       (一)提高古汉语水平,掌握古汉语出错规律
       高校学报经常会刊登一些古代汉语、古典文学专业的论文,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另外,随着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外的不少作者有文章在高校学报发表,如湖南大学学报在2004年到2006年就刊登了韩、日、英、美等国和台湾地区作者的文章共20篇。这些稿件的情况比较特殊,如台湾、香港的来稿都是繁体字,韩文、日文和中文,既有很大区别,但和中国的古汉语又有很大联系,这就要求编辑学好古代汉语,一个古汉语水平很差的校对有时是很难胜任这类文章的校对的。这一类的文章经常有两个问题。
       1.繁体字、简体字的转化问题
       我们的刊物经常刊发台湾等地作者的文章,他们的原稿都是繁体字,而大陆在上世纪50-60年代进行了汉字简化工作,使比较常用的繁体字在字形上得到了简化,1986年重印的《简化字总表》收简化字共2234个,覆盖繁体字2261个。因此,排版的时候要把他们文中的繁体字转化成简体字。这在计算机上操作的时候很简单,一个命令,所有繁体字都变成了简化的汉字。但是,在有些固定用法,如人名、地名中的繁体字我们还是要继续保留,因此,遇上这种简化字,我们又要把它恢复成繁体。另外,少数繁体字和简体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较难掌握。如“乾”,在“乾净”的搭配中我们已经简化成“干”,但在“乾坤”、“乾隆”这些搭配中的“乾”却不能简化为“干”。它读“qián”,原意指八卦之一。但计算机不管这些,遇到所有的“乾”都一律简化为“干”,所以,我们在校对这样的稿件时经常遇到“干道年间”、“干隆皇帝”、“干坤”之类的写法,这些“干”字一律得恢复。又如“沉”的繁体字是“沈”,但却不能一见“沈”就都改为“沉”,笔者编辑的过程中曾发现过“沉阳”(应为沈阳)、“沈江”(应为沉江)
       之类的错误。
       另外,有的作者,或者因为年纪比较大,小时候学的是繁体字,或者因为是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经常阅读的是繁体版,所以他们对繁体字很习惯,写的时候也就很自然的写了繁体字,如“高启”写成“高啓”、“淬火”写成“焠火”,“崟”写成“崯”、“捻”写成“撚”,“钟”写成“锺”等等,这一类字冈为繁体也不是特别难写,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个简体字,根本没想到改过来,于是错误就犯下了。
       有一次笔者编辑一篇论文,提到朝鲜的一个国王叫“恭禳王”,但在同一文中的另一处又出现了一个“恭襄王”,一查原稿,原稿也是这个样子。于是翻阅了一些朝鲜国王的资料,发现同时期的那个国王叫“恭让王”,前一个“禳”为“让”的繁体字,后一个“襄”为打印错误,于是一下子订正了两处错误。
       但有的时候,繁体字的存在很隐蔽,不容易看出来,这就要求编辑睁大火眼金睛,尽量不放过每一个错误。
       手头这期刊物,有一篇《权德舆与马祖洪州禅》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满迳风转蕙,卷簾山出云”,这句引文有两个繁体字,“迳”为“径”的繁体,“簾”足“帘”的繁体,作者是学占代文学的,根本没想到要改过来。 2.通假字问题 有一个编辑,把“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引文中的“永”改为“咏”,他认为在现代汉语中,“永歌”的写法是错误的,却不知道在古代汉语中“永”一“咏”通假,这一写法是对的,并且这是引用原文,不能妄作改动。
       这就涉及到古汉语中的通假字问题,“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通假字在古文中很多,当引用古书原文时,这些字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改过来,而必须尊重原文。如:“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蚤”同“早”,但不能改为“早”;“孝弟之义”,“弟”通“悌”却不能改为“悌”,其余如返-反,非-匪,女-汝,供-共,钜-巨,价-贾,智-知,值-直,悦-说,又-有,无-亡,促-趣等,我们在编辑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时经常碰到,都不能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为标准而随意更改。
       (二)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主动消灭外文错误
       大多数的高校学报现在都有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名、英文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这一部分。因此,学报的校对就不仅要校中文,还要校英文。外语专业出身的编辑很少,这一部分的工作大多交给专门聘请的英文审校完成。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英文审校虽然英语水平很高,但却不懂得编辑规范,他只看遣词造句对不对,有没有语法错误,至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是否对应,中、英文单位是否统一等等编辑规范方面的问题,他很少顾及。所以,英文部分虽然有英文审校负责,编辑却不能撒手不管,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努力提高外语水平,遇到问题,勤翻英语词典,使自己编辑的刊物尽善尽美。
       英文五项,每一项都可能出错,而出错最多的在英文单位和英文关键词部分:
       (1)英文单位
       英文的单位名与中文单位名不一致,如中文单位是湖南大学法学院,英文却依照前文的格式没改动,变成了“Yuelu-Academy”(岳麓书院);中文单位所在的城市是杭州,英文部分却是“zhejiang”(浙江);中文的邮编是410076,英文部分却是410077;又有的中文城市是西安,英文却是“xian”而不是“xi’an”,随便翻看一期刊物,都能找出诸如此类的问题。
       (2)关键词
       1)关键词的首字母除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外都要求小写,但有的作者首字母全都大写;
       2)中、英文关键词数量不相同,英文部分有时少了几个关键词,有时又会多出几个。
       3)中、英文关键词不对应,有的作者不知道中、英文关键词是要对应的,中文是这几个词,到了英文又换成了另外几个词,而外文审校只要看到这几个词没写错,就“pass”了。
       4)关键词的数量太少。关键词的数量要求是3~8个,但有的作者有时只给出了1~2个,这就要求编辑给作者补充,要是编辑的外语水平太差,那就补充一个关键词也不容易,翻出汉英词典,找到对应处一看,一个汉字有十多种翻译法,颠来倒去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取舍。所以,努力提高英语水平也是提高校对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外语基本功不扎实,以其昏昏,无论怎样细致和认真,也只能扣住原稿机械性地校对,对于原稿中的错误很难发现,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打印稿增多,原稿中的打印错误又是那么层出不穷,“尊重原稿”在很多情况下变得毫无意义,扣住原稿又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形式的不断变化,编辑也要与时俱进,增强编辑主体意识,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追赶新时代,编出高质量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