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灵魂塑造灵魂
作者:■李玲修 李树高

《人民文学》 2001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今天你送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送给一个栋梁。
                   --教育家冯恩洪
       听说了吗?寿光实验中学要扩建,筹款1.7亿,啧啧,占地400多亩,是请上海同济大学给设计的呢!
       这么大的学校,花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盖得起来啊?不过是说说罢了!
       怎么是说说,听说是市委书记刘命信拍的板,原来学校只想一般地扩建一下,让借地方上课的那些同学好有个教室,可刘书记说:"我们要搞,就要搞一流的,盖起来就要10年、20年不落后,就像寿光的其他工作!"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渤海湾畔的古城寿光不经而走。人们奔走相告,在诞生过无数中华英才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将要有一座在山东省以至全国都会名列前茅的现代中学拔地而起!
       对这条消息最兴奋的是实验中学的校长张春和,他在实验中学的校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脑子里却不断地涌现出12年前他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报到时的情景……
       沉默了三个月的校长显出开顶风船的勇气
       1987年4月1日,这个日子会永远刻录在张春和的脑子里。
       那天离开上口镇时,送行的人挤满了张春和的家。这其中有他的学生,有他的部下,有他的同仁,甚至有许多未打过交道的家长。镇上惟一的一辆拉达轿车停在门前,书记、镇长执意要代表上口镇的父老乡亲为张春和送行,大家争先恐后地和他依依不舍地握手话别。
       可以说,张春和是带着荣誉、带着经验、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来新岗位报到的!那热烈壮观的送行场面,是对他21年工作最好的鉴定,也是给他奔赴新岗位的一次充电!
       然而当他和于镇长、杨书记迈进校门时,眼前的情景却大大出乎人他的意料: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校园!遍地触人腰的杂草连着杂草,杂草里还埋着瓦砾与沙石,放眼看去,十几棵枯枝的桑树毫无生气地在寒风中抖索。仅有的建筑物,是两幢孤零零矮巴巴的小楼……
       校园四周,是新征用的光秃秃的庄稼地,地里是腐烂的麦根和玉米秸。
       镇长、书记交换了一下震惊的眼色。刚才与张春和说笑的热乎劲儿被迎面吹来的寒风一扫而尽。三人默默向办公室走去。
       教导处大门敞开着,任人进出,没有人迎接他们,也没有人查问他们,这里出入自由;一条三屉桌裂开了一条长长的缝子;地上,洒落着煤灰、炭核、纸屑,墙上还有墨水污渍……已到了午饭时间,张春和想请镇长、书记喝口开水都没有。他们来到了伙房,要求炊事员给炒几个菜。
       伙房里黑暗、狭小,一个靠三块砖鼎着的土吊子映入眼帘。炊事员扎着黑糊糊的围裙,刚抓过柴禾的手又去切菜……
       饭菜端上来了,一个豆腐炒菠菜,一个肉片炒萝卜,还有两个冰凉的罐头,分别倒在盘子里,菜的味道不知是甜还是咸……
       于镇长忍不住说了句,"这么个大镇的教委主任到这儿来到底是提拔还是发配?"
       于镇长和杨书记帮张春和把行李抬到他的宿舍。
       这是两间平房,墙上的露珠正在向下滚落,一眼看去就明白,这是冬天刚盖的房子,还未干,散发着潮湿气。一张床斜在屋中间,半领破席铺在上边,此外是家徒四壁……
       陡然间一阵恶臭扑鼻,张春和忙去关窗,这才发现院里有一个大水坑,一堆垃圾,院外还有大片建筑垃圾……
       于镇长、杨书记又摇头又叹气,拍了拍张春和的肩膀闷头走了。
       剩下张春和在这冰冷的屋里如何过夜?他庆幸妻子未能和他一起来,否则她那多病的身体住在这儿怎么受得了哇!
       张春和找总务处主任要来了一个炉子,两节烟筒和半袋煤,又从院建筑垃圾堆里找来了木片点着了炉子,屋子里才有了一点热乎气。
       没有桌子,他只好把带来的所有书和资料整齐地排放到床底下……
       张春和的办公室,要暖瓶没有,要把锁也没有,学校难道真困难到这个地步吗?
       张春和问总务处主任,结果一问三不知。
       也许是因为张春和在逆境中长大,也许是母亲坚强的寻魂塑造了他坚强的灵魂,在职工子弟中学,张春和默默地开始了他的工作,大到学校概况、教学调度、财务状况,小到桌椅配套、教师生活、班级情况、全靠自己一点点去摸底。
       学校共有19位老师,其中3位异常;办公,这里没有校长办公会,没有行政办公会,也没有周前会,散沙一盘,各自为政;后勤,伙房共有11人吃饭,俩炊事员各带一孩,张春和一顿饭买了一斤馒头还吃不饱。
       老师上课没开水,学校办公室没电话。
       最怕是下雨,校园的路烂泥到膝,进不来也出不去……
       张春和想先安部电话,他记起教育局姜局长曾告诉他,"子弟中学有5万块呢,你一年花一万能花5年!"不料一问那5万元早已花完,还欠款8000元。
       一天,有人找张春和反映,总务管食堂的人,每次回家总是带东西,一位老师分的3斤大米、3斤小米也给匿了……
       张春和把这情况跟一位副校长说了,第二天管食堂的那人就气哼哼地找上门来了:
       "我们管生活的,还得有领导支持,不支持怎么干?你光听片面之词,我们怎么干?干不下去了啊!"
       张春和抓住要害:"人家老师的3斤大米、3斤小米没领到哪儿了?"
       "……他不及时来我还总等他吗?"
       "关键是东西你放哪儿了?"
       "……老鼠吃了!"
       "还有些群众反映,你每次回家都带东西……"
       "你光听片面之词,我干不了,我不干了!"
       "好!你不干了就写辞职报告,你今天写,我明天就批,后天就报教育局!"
       对方怔住了,继而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校长,你别生气,大人不见小人怪,我不会说话,我……"
       这是新来的校长第一次露出"铁腕"。
       接着张春和去找教委拨专款安了电话和茶水炉。
       教师们奔走相告:上课再也不会嗓子冒烟了!下课备教案也能沏杯提神了!
       校园里一片片荒草怎么办?张春和提出谁种谁收的政策,很快那大片的荒地被老师们"认购"一空。荒草拔得干干净净。
       重头戏是建章立制,从严治校。过去这个学校的办公、教学、会议、考勤都没有规章制度,奖惩也不分明。张春和领导大家把这套规章制度逐一建立了起来,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到教学管理、校风校纪方方面面制定了68项388条规章制度。这部手刻的装订粗糙的第一部法规把纷乱的学校从此引入了法制轨道。
       教师的积极性在上升,班级的状况在改善……
       到了期未,张春和向教育局打了报告,要求批准将6名教员职工调出学校。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在这6人里有局长的学生,有县领导的亲戚……
       一时间,张春和的办公室里电话不断,说客盈门。
       是顺水推舟还是开顶风船?
       张春和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他找到教育局领导慷慨陈词:"要我当校长,你们领导就得支持,不支持就放我回去!这6名调出者,一名是挂名不来的,一名是一周只来两次的,再一名是早上10点起床,晚上和女生打扑克到10点的,还有管食堂匿老师福利大米的,第5名是爱人在潍坊,他要解决两地分居,第6名是总务主作,管理不善给学校造成亏空的,他们说哪个不应调出?!"
       "无欲则刚",教育局领导面对肩负一所学校兴衰责任的校长和几个人的私利,他们选择了前者。
       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家长议论道,有本事无公心治不好学校,有公心无本事也治不好学校,现在看来张春和有公心,但他有多大本事还不知道。
       他以拓荒牛的韧劲,开恳了一片片处女地……
       张春和的真本事,在职工子弟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渐渐显露出来。
       张春和到任后不久,县里为了解决县城的孩子上高中难的问题,决定在职工子弟中学增设高中部。
       很快,县政府扩建职工子弟中学的计划开始落实了。7月征地30亩完成后,8月份高中教学楼动工,9月教工宿舍动工,10月份办公楼动工,11月份学生宿舍动工,四幢楼陆续上马,校园里你来我往,身为一把手的张春和要跑教委、跑设计院、跑建筑公司,摆在他面前的真是千头万绪。
       他要抓建校,还要抓管理,教学不敢忽视,校园绿化美化也不能置之不理……每天他就像那京剧里的刀马旦"打出手",不仅双脚双手同时接着四种兵器,头上还要接着一种兵器,既要顾此不能失彼……
       一眼看去,张春和简直忙昏了头,可偏偏他虽忙却未"昏头",他清醒地意识到:千头万绪,教学质量是根本。
       捍教学,张春和可是把好手,他在益都师范学校念书时就是高材生。他到了教学岗位后刻苦练习基本功,把一口浓厚的山东腔改成了普通话。
       了为教好语文课,张春和虚心向有绝招的老教师取经!张效孟老师的正音正字;王善武老师的语文分析;李炳臣老师的篇章结构;李家骥老师的段落纲目剖析…他都认真吸取,埔采众长武装自己。有个别老教师不愿正面传授,他就在这位老师上课时站在教室窗外去偷听,一连听了一天,直到第六天被学生发现……
       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张春和积累了一套独有的教学经验。这套教学法使他脱颖而出,声名大震。不仅屡次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而且吸引邻近各地区、县教师来听课……到1979年,张春和在散文、古文、诗词、论文、写作教学五个方面形成了自已的特色,他被提拔成教导主任后又被提拔成上口联中的校长。
       在他当校长后,狠抓教学管理,上口联中教学质量、中考率连续5年在全县名列第一,198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受到省政府表彰。
       翌年他被提拔为上口镇教育组长(后称教委主任)兼联中校长;上任三年,张春和的政绩有口皆碑。
       一是全镇中小学校舍大变样,在全国的中小学校舍改造中领先一步。
       二是切实地改善了民办教师的待遇,发展了86名民办教师入党。《中国教育报》一版曾报道了这个消息。
       三是全镇450名教师,他居然用两年时间每人听了一课,听后再讲评。这一特殊行动极大地促进了全镇教学质量的提高。
       张春和当教委主任这三年,上口镇的教学管理水平脱颖而出,名列奉光县第一。张春和这个人才得到县教育局姜思义局长的赏识,他想把张春和调到县里的教育部门来,可上口镇锴活不肯放。书记、镇长为这事还跑到市委找书记申述,市委书记答应了,姜局长只好作罢。
       1987年,县里几个企业合办的职工子弟中学缺一个校长,谁能担此重任?姜局长又想到了张春和。这次他吸取了教训,根本不和镇上打招呼,一纸调令任命张春和为职工了弟中学校长,同时免去他上口镇的一切职务。上口镇没办法,只好忍痛放人。
       姜局长真是伯乐,他相中的张春和也真是一个将才。他像一名胸怀大志的优秀士速成长为指挥员。职工子弟中学是他人生中一个最漫长最艰苦的战役,在这个战役中不论是他的意志还是体力,不论是他的才华还是经验,都将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考核!
       1988年中考,张春和指挥职工子弟中学全体师生打了一个大胜仗:毕业生中有45人考取重点高中,4人考取中专,30人考取职业中专,26人考取一般高中,总计是105人榜上有名!而重点高中参考学生的平均分不仅比最高乡镇高出25分,而且总成绩全县第一!
       名不见经传的职工子弟中学爆了个大冷门!成为且以至全地区的热门话题。教育界圈 里更为震惊,须知职工子弟中学的生源是这样几部分:工业子弟小学初中戴帽的学生,南关小学的初中部的学生,这两所学校中考成绩在此之前是剃光头的,还有就是别校初中升学落榜的学生,职工子弟中学自招的学生……这样的"乌合之众",张春和靠什么把他们训练成了精兵强将打了个大胜仗?况且这一年学校里一直乱哄哄地在搞施工!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仪!不过也有人不完全服气,张春和办初中经验丰富,有办法,办高中就未必灵了!
       前27名录取生放弃的高中,驰进一流名校的快车道……
       张春和的妻子张玉生老师说丈夫:"他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
       1988年暑假后职工子弟中学就开了五次学。
       由于子弟中学中考成绩好,所以初中招生就挤破了门,本计划招100人,可根本就挡不住,经请示教委,根据实际生源数,又扩招140人,所以有第二次开学。
       与初中部招生火热气氛相反,新招来的200多名高一新生,前27名不来报到,为什么?张春和和老师们走遍招生范围的9个乡镇去挨个家访,家长说:"你们新建的学校,什么设备都不全,我们孩子将来是要考大学的,你们学校那样,我们不放心!"结果这27名学生挖门子进了别的学校。
       这一点深深地剌痛了张春和的自尊心,自打他当老师以来,不管他当班主任还是当校长,他所在的班和学校都是深得学生和家长信任和向往的,哪里会有考上的好学生还跑掉了呢?这件事也使张春和更坚定了抓好教学质量的决心。
       初二、初三年级开学是第三次开学。
       第四次开学是县教育局从五中、七中、八中、十一中的高二年级抽调了部分学生组建了两个高三教学班,同时也抽调了9名教师来充实力量,这其中有后来成为寿光现代中学副校长的侯加圣,成为教导主任的邱渭泽,成为校工会主席的王玉生……
       第五次开学已是10月份,县教育局把寿光十三中原高二两个班全都转到子弟中学来。十三中是1957年办的,高考的最好成绩是考中了两个大专生(其中一个大专生王锡山后来成了现代中学的校医),这所学样紧挨着寿光一中,每每出一个好学生就转到一中去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关停并转"实际上是教育局一次布局战略调整。
       这样一来职工子弟中学高中部算建立起来了,学生由原来的200来人扩成1300人,教职员工也由19人发展到78人。
       此时在张春和手下的队伍是怎么个状况呢?
       由职工子弟中学原有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来的及随学生由他校转来的三部分人组成教师队伍;来自六所学校组成的学生班级,人员互不了解,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把这支"杂牌军"训练成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千头万绪从何抓起?
       张春和认为"管理之道,治心为本"。学会管理人,善于影响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各种人力资本优化组合,一个单位才能内有活力,外有竞争力。"
       张春和花了大气力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当时学校里大本大专毕业的青年教师占8416%。他们有热情,有理论,但缺乏教学经验。如何使他们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张春和用了四个字:一是"传",老教师带新教师,传授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二是"带",一帮一,结成对子,手把手备课钻研教材,互相听课再共同研究;三是"压",压任务,对高中部提出必须一年内熟悉整个高中教学教材,两年中成为高中教学能手,三年内能挑高考班大梁;四是"信",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教学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追求,我们这些人生是教育的人,死是教育的鬼,我们既然走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折不挠地干下去,为了孩子,为了事业,在讲坛上奉献我们的一生!"潍坊教育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杨树礼,勤奋好学,工作有能力,张春和将他提拔为年级组长,把新招来的高一年级交给他:"有了成绩是你的,有失误是我的,你带高一这个年级,为三年后我校自招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班打下好基础!"
       杨树礼果然是个人才,在后来的岁月里,他送走了三届毕业班,届届都创佳绩,他被提拔为教导主任,后又被调到七中任校长。
       对那些基础不甚好的老师,张春和不是放弃而是鼓励,帮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心。
       初中部有位老师叫郭荣城,是电大毕业的。因为他不是正式专科学校毕业的,家在农村,个子又不高,所以对象问题解决起来较困难。他就去找在县教育局当副局长的老乡,要求调离教育岗位。
       张春和知道了这个信息后,主动找郭荣城谈心,鼓励他说:"你工作干得不错,现在搞四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人,教育这行是大有可为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前途。另外,你现在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了,这事儿我会放在心上。"
       郭荣城心头一热,眼圈红了:"哎呀,校长,我不知道你么忙,还把我这事儿放心上……"
       从此郭荣城的工作很努力,能力也有提高。
       不久,张春和又找郭荣城了:"小郭,咱校高中部缺人,你去吧!"
       "我行吗?"
       "我看你行!"
       郭荣城到了高中部后,教高一还算不错,教高二,教导主任反复掂量,张春和说:"没问题,只要他有敬业精神……"结果郭荣城高二教下来了,但不出色。
       到了高三,用他还是不用?如果不能胜任可不是小事情。张春和拍了板:"给他继续压担子!"
       郭荣城担任了高三班主任,同时教3个班几何。
       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不佳。郭荣城很沉痛,到张春和这儿来检讨,落了泪。
       张春和没批评他,而是和他研究班级管理,并向他传授人心管理的经验。
       转过年3月份,全滩坊地区摸底考试,郭荣城班上学生上线的只有13人,比学校要求数还差5人。郭荣城自己也有点怀疑自已的能力了,他深怕自己班的成绩拖全校后腿,压力很大。
       张春和察觉到郭荣城的情绪波动,又把他找了下来:"不要紧,荣城,下一步关键不是在学生做多少题上,而是要把考纲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准,别漏了。另外对学生你要采取鼓励措施,要开家长会,取得他们的配合,每天要和两个学生谈话,在这个时候不要批评,要给学生送信心,告诉他你能行!抛弃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留下一点遗憾,我们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带好每一个孩子!另外,你要把所有任课老师请到一起,聊一聊,沟通一下,你们班考上20名本科学生没问题!"
       "20名?"
       "我坚信你们班能拿下20个!"
       奇迹发生了,高考郭荣城的班果然有20名学生考进了本科录取线,在全市应届毕业班中名列第一名。
       郭荣城也因此跃入名教师的行列。后来又成为教研组的副组长,高三年级分部主任。与此同时,他个人婚姻问题也顺利解决了,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像郭荣城这样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在张春和手下有一大批,像张世田、宋光启、张德军、单春永、曹怀敬、刘孟之,每人都能说出一串张校长怎么帮助他们成才的故事。
       张春和常对老师们说:"我们没有理由办不好学校,我们干一项事业要有志气,带一支队伍要有士气,办个学校要有名气,我们就是要干一等的工作,创一流的成绩!"
       张春和没有吹牛,也不是说大话,他率领全样教职工在寿光以至潍坊地区、山东省创下了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别的不说,且看高考成绩:
       1989年,除中考成绩继续稳坐全市第一把交椅外,高考中从四所学校转过来的那两个班,竟有25名学生考进大学本科,32名考进专科,升学率达到60%以上,而当时全省平均升学率是13%,寿光市升学率是28%。
       1990年参加高考的是兼并过来的原十三中的学生。十三中办学31年,只考出去两个专科生。而这批学生到了张春和手下,仅仅两年,就考出了大本11人,大专16人,高中中专10人。
       1991年,职工子弟校自己招的那届学生毕业了。当年录取的那届学生中前27名各投奔了他校,余下的生源基础不算太强,而且三年来学校里施工建设始终未停,实验楼一座,伙房楼一个,路面全部硬化,校园绿化、美化也有了模样。1990学校也正式更名为实验中学。硬件是上去了,但教学质量如何?高考成绩如何?谁都心中无底,张春和到县里开会时坐边上低着头,领导讲话表扬也没份儿。教委给的任务是25个本科,圈里的人都摇头,某重点中学副校长酒后吐真言:"依不得张春和吹牛,弃其量考上七八个。"
       姜局长关心地问道:"春和,到底怎么样?"
       "我不好说,我觉得我们的工作还是扎实的!"
       高考结束了,张春和也沉不住气了,派人到济南去查成绩:结果是大本53人,专科60人,高中中专12人,共录取125人!
       张春和激动了,让人在学校楼顶的旗杆上挑起了一串鞭炮,放了起来。
       姜局长听到鞭炮声知道有喜讯,忙打电话问,得知考上53个本科生也激动了,连说:"好!好!!好!!!"
       曾为实验中学奠基的副市长王炳富来了,"我真是喜出望外啊,实验中学真是一炮打响!"
       新纪录是喜悦也是对后来人的挑战。1992年高考,是教导主任侯家圣带的这届毕业班,结果本科考取78人,专科54人,共132人,总数超过了有近40年办学历史的重点学校一中2人!稳居寿光市第一名!
       这次轰动效应更不得了,激活了全市教育改革!实验中学从此一跃成为全省名校!《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实验旋风》的长篇通讯,实验中学从此成为教育界的新星!
       与四年前前27名录取生弃校不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名的、参加辅导的学生潮水般涌来。1993年高考,由教导主任邱渭泽、张炳启带的这届毕业生,光本科生就考取139人,录取率达90%以上,张炳启被提找到三中当副校长,后又到五中当校长兼支部书记……
       从此,以杨树礼、侯家圣、邱渭泽三人为带头人形成三个循环梯队,一个梯队带一届,届届高考创新高:1994年本科生151人,1995年本科生177人,1996年本科生215人,五年五连冠,创造了寿光教育史上的奇迹!
       从此张春和成了传奇人物,实验中学成了传奇学校。来参观的,来取经的,都在琢磨都在问:这样一所底子薄的杂牌军学校,靠什么一路跃成为一流名校?答案是他们有位好校长。而好校长单枪匹马来到这里,靠什么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房大战一触即发,校长怎解这道难题……
       张春和当老师时,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张春和当校长时,是一位有爱心的领导。
       张春和调到职工子弟中学不久,就发现学校里有18名25岁到28岁的男教师是单身,被戏称为18条好汉。的确当时教育不受重视,教师工资待遇很低,新学校连宿舍都没有。所以找好象很困难也不稀奇。县城的女同志宁可找工人、售货员也不找老师。
       张春和认识到,这事虽不是教学上的事儿,但却是教师的人生大事,他当校长的,有义务助一臂之力。
       有一天,教政治的张德军老师来到张春和的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说:"我和王录华老师准备建立朋友关系……"
       教语文的王录华老师是大学毕业,人又长得端庄,所以追她的人很多。给她介绍对象的也很多。张德军对她心仪已久。这点张春和也略知一二,所以他听了张德军的话就给他打气:"很好呀!"
       "可追她的人很多……"
       "那我在办公会上宣布一下……"
       "你先别说,等我问问王老师……"
       没过几天,张德军来悄悄对张春和说:"王老师同意你干预一下。"
       果然在学校办公会上,张春和郑重其事地宣布:"张德军老师和王录华老师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是件好事,结婚房子学校会优先安排。再有人来给介绍,你们就婉言拒绝!"
       张德军和王录华不久喜结秦晋之好。在婚礼上张春和还送了礼品。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在教学上都做出了成绩。张德军成为年级班子成员,王录华成为高中语文组组长。说起当年张校长"干预"一事,他们总是甜蜜蜜。
       张春和为了让18名好汉有机会寻找心上人,还派人和县里一些工厂联系开联欢会。让男教师增加女职工交流的机会。此外有意增加他们的外出时间,放宽他们的活动空间。
       不仅未婚的张春和关心,离异的他也关心。
       教语文的张老师工作很勤奋,因为没时间做家务,女方极为不满,后两人感情濒于破裂。张春和知道后,派人到家里给女方做工作,介绍张老师在学校的表现……几经调解无效,这个家庭终于解体了。
       这遭遇使张老师的心情很郁闷。张春和不仅给他做思想工作,还安排一些同志帮助他物色对象。后来张老师在同志的帮助下,和一名民办女教师相识,相处一段后要结婚。学校在房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他们解决了住处。张老师精神面貌重新抖擞,工作大有起色。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张春和大搞勤工俭学。从1988年到1990年,在学校上了印刷厂、铆焊厂、汽水厂、预制板厂、塑料门窗厂等八个校办工厂;小卖部、胶印部两个部,还有建筑工程队,年产值达到200万。纯利达到35万。使职工子弟中学的福利、奖金达到全县最高水平。
       在张春和办公室里,有3张表,一张记录着教职员工生日,一张记录着教职员工住房状况,还有一张就记录着单身教职员工的姓名和年龄。他对部下的爱可谓体贴入微。
       单身教师找的对象如果有农村户口,学校也安排住房,还有内部解决"农转非"--在学校校办企业内安排工作,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老师们都说张春和的爱心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权宜之计,他的爱心是他灵魂中的一个切实的组成部分。
       有的领导说时有爱心,做时无爱心。不涉及自己利益有爱心,涉及自己的利益就无爱心。班子不团结,上下不团结皆源于一个贪字。
       评职称、分房子是任何一个领导班子最头痛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挫伤群众积极性的问题。有的单位职称大战旷日持久,罢工的、告状的、上访的、甚至还有自杀的。不仅没评出团结,评出干劲,评出的是私怨、隔阂甚至终生仇恨。
       分房子更是棘手问题。有的单位分房子时间比盖房子时间还长。分房大战更是惊心动魄,失眠的、送礼的、示威的,拉开架子准备决一死战的……有的单位房子分了很长时间,余波仍难平息,后遗症无穷……
       实验中学也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军心不稳,必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992年,实验中学第2幢教师宿舍楼竣工。在此之前,原宿舍楼已解决了校内部分住房困难户问题。1992年这幢楼无论从住房格局到施工质量都随着社会潮流有很大的改进。从打地基那天开始,它就牵动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每一个人都在考虑自己能否住进去,进去可能有多少面积,在哪个位置,理想的面积是多少,位置在哪里。
       所有人都极为欣赏一层的五套大户,不仅面积大,格局合理,还有个小院,达40平方米,可以种花、种菜,甚至还可以搭葡萄架、种果树,亦可以堆放些杂物,这个小院太诱惑人了。
       一层有9套房子,是5大4小。小户好说,5套大户分给谁呢?大家悄悄议论着,盘算着,张校长贡献最大,打分最高,又是双职工,他肯定有一套;老书记一套也没得说,还有3套给谁呢?三位退休的老校长,谁上谁下呢?还有在位的副校长,高级教师也不能不照顾吧?
       从大楼竣工起,就不断有人到张春和这里谈话,陈述要房理由,提出要房位置,还有一些人暗示了分房不公平会造成的后果……焦点,仍然在那一层的五套房。
       副校长李万年十分想要一楼的房子,他感觉自己在实验中学时间最长,身体也不太好……他对张春和说:"不行,我就去找教委!"
       听说李副校长想要一层,苗老师也坐不住了,越想越不公平,他也来找张春和:"我是特级教师,副县级,有的校领导是副科级,也没高级职称……"
       剑拔弩张,分房大战,一触即发!张春和笑着安抚说:"你们等着,我保证给你们圆满答复!"
       分房大会召开的这天,200多名教职员工早早就到齐了。大家都急于知道张校长怎么解决这个大难题。
       张春和开始讲话了。平时开会他讲话,言之有物、简练、清晰,所以从没有人在下边开小会,咬耳朵。此时的会场更是人人屏住了呼吸似的安静。
       张春和先进了分房的标准和原则,接着讲实质问题:"大家关心这事儿,争取好方案,这谁都可以理解。因为分一次房子不容易。可能住十几年,也可以住一辈子。所以有些想法不全乎实际,有些做法不合常理,有些说法显得偏激,都可以理解、谅解……"
       "我呢,也是个大活人,也有情,也有爱。我家属张玉生老师身体有病,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横着走,这大家也都知道。分房打分呢,我最高,理应分一楼。可李万年副校长比我年龄大,来校时间比我早,贡献比我大,我把这套房让给他!我说服老伴儿上二楼!张书记和另外三位退休的老校长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是老前辈,理应住一楼。苗老师教学成绩突出,对学校有贡献,二楼让他先挑,我要东边把头那套吧……"
       这个出乎所有人预测的让房方案撼动了每个到会者的灵魂……有人五体投地,"疾风知劲草",在这个涉及个人利益的关键时刻看出了张校长金子般闪光的心!还有人百思不解:张校长刚来校初期,李副校长与他配合利润是很得力,可他不计前嫌,竟把自己应分的房子让给他……
       由于张春和的让房,一切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都迎刃而解了。他走出会场时就有五个老师双手合十拜了几下:"张校长,对不起,原来说的话,全不作数!"
       李万年则眼含泪花紧紧握住了张春和的手:"兄弟,很感谢你!"
       大家在一种舒畅、满足和谦让的氛围中搬进了自己的新家!
       在实验中学,张春和让的不仅是房子,还有职称和荣誉。1992年上级下达给实验中学一个高级职称的名额,讲资历论条件非张春和莫属。但他却力荐高中部政治组长袁崇义参评,尽管他刚调来还不到一年。
       1993年,学校又有了两个高级职称名额,群众评议都投张春和的票,可他却极力推荐副校长翟润瑟和李万年参评……
       1994年,他还不要,结果惹恼了群众:"你再不要我们就不评了,把这个指标退回去!"在这种情况下张春和才勉强就范。
       在荣誉面前他也一样。在实验中学,他有9年坚持不要任何荣誉称号。国家级优秀教师,两次机会他分别推荐了数学组高中部的老师孙绳顺和教导主任杨树礼……
       与那些见便宜就上,有私利就要,什么好事也落不下的领导相反,张春和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因为他胸怀远大目标,这是因为他懂得:"古今中外,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严格、自觉的自我管理。"
       这也是实验中学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无名到盛名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因之一。
       四个学生的突然死亡,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一个突发事件几乎将张春和打到绝境。这就是1996年11月17日到21日,有三名同学先后栽倒在教室和宿舍里,脸色发紫,口吐白沫,在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心脏本来不好,加上过度的紧张,张春和也昏倒在医院里。
       昏迷中的张春和万万没想到,在第二天早饭后,又一位学生倒在了学校蓝球场上。在他8点钏苏醒过来时,另一个病房里正对这第四个被病魔击倒的学生进行抢救,只不过已经没有人告诉他就是了。
       张春和醒来时,我现妻子张玉生坐在自已的病床前,大夫欣喜地对张玉生说:"没事了!没事了!你放心!"
       张春和见妻子忙着给自己盛家里带来的汤,顿时感觉十分酸楚。千分委屈万分委屈一下子涌到心头,情不自禁地落了泪。他不想哭,可泪水越发地多,最后竟抽泣起来。
       张玉生的眼圈也红了,她望着丈夫那几天内明显惟悴了许多、消瘦了许多的面庞,段段往事涌上心头。认识相知30多年了,她很少见过丈夫掉泪!在她心目中,丈夫是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学生时代,她就和他一个班,她眼见他遭受了一个打击,先是父亲受迫害自杀被冠以叛党罪名,后是母亲重病去世撒手人寰,紧接着看见他入党的愿望一直因父亲的问题到压制。四清工作团时,他干得比自己出色,但自己入了党,他的申请就是批不准。此后,这个包袱一直压着他,模范教师可以评,工作无可挑剔,但就是入不了党,提不了干。申请书写了无数次,年历换了15张,换个人早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了。可他依然还是那么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终于在父亲问题平反后,入了党。
       对他这股子劲,张玉生真是打心眼里疼他,爱他,服他。正因为如此,在当同学时,她就常帮春和缝补衣服修补鞋袜。在他毕业前提出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时,她不能拒绝也忍拒绝。尽管那时父亲竭力反对,还有人给她介绍城市里的军官,经济条件政治条件都比张春和好得多,但她就下不了决心离这个瘦弱的班长而去……
       而当张春和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在家乡小学三年级当班主任时,春和继母托他爸爸老下级在大型国有企业齐鲁石化给他找了份相当不错工作。好多人说张春和这下可跳出苦海了,可春和却给继母回封信婉拒了……
       也许张春和就是拼搏命,当老师18个春秋,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爱,只有当妻子的她最清楚。有时她甚至恨他这股"工作狂"的劲儿。在上口时有一次孩子生病发烧,玉生刚调来当老师,人生地不熟,她带孩子找到学校让张春和陪她一起去,可他却不肯去,说他管的班学生有课外活动!气得她一赌气带孩子走了……
       1990年她得了子宫瘤,医生让做手术。手术那天,张春和还在学校忙,结果手术完了,他才到病房,第二天一早又照常上班去了。
       还有一次,玉生患腰椎间盘突出在家里打点滴,张春和又要去学校加班,玉生说,"今天是国家规定的休息日,你在家陪陪我不行吗?"
       他却说:"国家规定我没星期天!我去--下,到时回来给你拔下针头就是了!"
       可到了点滴打完了,他也没回来。玉生又气又急,幸亏来了个老师帮忙拔下了针头。等他回来玉生质问他,他却说:"哎呀,一忙就把你打针的事给忘了!"……
       20年来,就凭他对事业这股执著劲儿,他从小学拼到中学,从农业中学拼到联办中学,又把散乱差的职工子弟中学拼成了一所有口皆碑的重点中学。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平,又要给他这致命的一击呢?不到心碎如绞、痛苦万分的程度,他这个硬汉怎么会泣不成声呢!
       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玉生也想嚎啕大哭。但她是聪明人,她知道丈夫此时需要的不是泪水而是力量。她把泪水咽进肚里,笑着,用若无其事的口气对丈夫说:
       "你这个人平常不是挺什么的吗?在这关键时候要挺得住啊!"
       这话果然犹如强心剂,使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张春和慢慢冷静了下来。
       临近中午时,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的张春和忽然坐起来,"不行,我得回学校!我在这儿躺着不行,出这么大事,学校没人做主,乱哄哄……"
       的确如张春和估计的那样,发生在实验中学的这桩奇事--五天内死了四位学生的噩耗一传十、十传百,转眼就传遍了寿光县,甚至滩坊地区也有耳闻了……
       小道消息越传越玄,越传越离谱儿,什么样的版本都有:有人说校长吓跑了;仍人说学校有传染病;还有人说有坏人下毒……
       教导主任刘孟之来了,他哭丧着脸对张春和说:"校长,学生家长听说咱校有传染病,都来拽孩子回家……"
       张春和急了:"拽回去几个?你们没做工作?"
       "做了,不听啊,学校里人心惶惶都乱了营了!"
       张春和立刻拔下针头,甩掉病号服:"我回去!"
       医护人员拦住他:"张校长,你的心脏也不好,不能受剌激啊!"张春和一反平时温文尔雅的常态,大声喊道:"现在情况不明,如果真有传染病,学生回到家,传播到四面八方怎么办?"
       市委副书记黄凤岩来了,她是市常委联系学校的负责人,是一位张春和尊敬的大姐。
       黄凤岩握住张春和的手,轻声说:"张校长,你一定要挺住,学校离不开你!"
       张春和把感激深深在心里,他迫切地说,"黄书记,我请求一件事,希望你给我做主。"
       "你说吧。"
       "现在是情况不明,百万人的大县,如果真有传染病,学生们散回各地,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学校里公安局的人来了,省、市、北京的专家也来了,有什么突发事件完全可以对付。所以我的想法是把学生们都叫回来,有什么问题在学校解决!"说到这里,他仿佛怕黄书记不放心,又表了个态:"学生叫回来,再有问题,我一人承担。你是大姐,为我拿个主意。"黄书记沉思片刻:"好,我支持你这个意见!"
       张春和立即让刘孟之骑自行车把他驮回学校,遵医嘱,在办公室加了张床,安上了点滴器材。张春和刚进办公室尚未坐定,晨鸣集团的董事长陈永兴来了,他紧握着张春和的手,关切地说:"兄弟,搞一个事业不容易,搞一个学校也如此,要挺住!我们集团决定赞助学校两万块钱,用于学生的救护和学校消毒!"
       市委书记鞠法昌来了,"你们学校连续高考6连冠、7连冠,名气这么大,不排除阶级敌人捣乱的可能性!不管出什么问题,不是你校长的责任!"
       张春和眼含热泪下达命令,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分乘40辆出租车奔赴全县四面八方的村村疃疃,把回家的学生动员回来……
       第二天早8点,已有90%学生返校。学校进行了严密的分工,班主任、任课老师盯着各班同学,坚持上课;教导主任、副校长分兵把口,有的陪卫生防疫站到食堂临测面粉、肉菜、餐具进行消毒,有的负责接待潍坊地区公安局人员进行侦查,还有的陪学生查体……张春和则要对来哭闹的死亡学生家长做工作。
       两三个月后,分管教育的姜邵华副市长召开了有学校、教委、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有关人士参加的会议,宣布了以下几项结论:1经过解放军总院权威医生解剖和省卫生厅、公安厅反复化验证明,学生死因是病毒性心肌炎造成的心脏病猝死。2学生的死与学校卫生管理没有关系,学校没有责任。
       一场轩然大波终于得以平息。
       可实验中学从上到下、从校长到学生就像经历了一场龙卷风,一场沙尘暴,一场海啸,灾难虽过,心有余悸。身体、精神、心理都受到极大创伤,仿佛还在那场噩梦中没有完全醒来!灾区中心以外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实验中学经过这场灾难还能站得稳吗?还能在教学质量和高考中力拔头筹吗?
       有人觉得经过这场灾难实验中学不大滑坡就谢天谢了,你怎么能指望大病一场的患者去参加健康人的竞赛并取得金牌呢?
       还有人认为实验中学经过这个打击已大大伤了元气,今后一蹶不振也是可能的……
       1997年高考结束了,在发榜的前夕,寿光市潍坊地区以至省里教育界都在倍加关注实验中学的成绩!
       高考成绩公布了!实验中学本科、专科录取分数线上共473人,其中本科大学有220人!这就是说,经历了强震的实验中学的高考成绩不但没下降,还创出了新高!
       学校里鞭炮声一响,寿光市政协主席王炳富饭未吃就和老伴儿来到实验中学,握着张春和的手说:"张校长,我的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啊!实验中学了不起啊!"
       "市委、市府大楼都没这儿漂亮!"
       有人将张春和誉为"教学园里的拓荒牛",这的确是个很形象的比喻。他从教33年,当校长22年,先后参与创办了五所中学,一所比一所好,一所比一所高,当然最辉煌的还是寿光现代中学。
       1999年春节后,寿光市政府将创建寿光现代中学列入当年为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紧接着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焕然任主任,教委主任张文南和教工委副书记方建立任副主任的寿光现代中学筹建办公室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选址经过了再三比较斟酌,选定距实验中学5公里的弥河畔沙滩地。
       这里面积辽阔,环境无污染,交通方便,有发展前景,是寿光未来的政治文化中心。
       1998年12月,张焕然副市长率张文南、张春和等人到上海参观了上海建平(集团)学校的建平中学,平和中学,拜访了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驰名中外的教育家冯恩洪先生。
       "我们不要办昨天的教育,而要探索明天的教育!中国呼唤明天的教育!"
       高屋建瓴的见解使张春和眼界大开。他在心中为现代中学勾勒着蓝图。
       1990年7月3日,现代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1999年9月4日,现代中学工地上打下第一根桩,17支施工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工地。他们将分别建筑17幢楼,这其中有3幢教学楼(能容纳99个班);6个阶梯教室,2个餐厅,3座男生宿舍和2座女生宿舍,一幢实验楼,一幢总务楼,4幢教工宿舍……中建8局、铁路8局、华冶一公司、寿光建筑一公司等名牌建筑队的彩旗,猎猎飞扬,打桩机32台,塔吊74个同时轰呜……犹如一场宏伟的人民战争。
       进入12月份,建筑施工面积263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也开始破土,这个楼的总体建筑面积相当于实验中学的建筑面积总和……
       1999年最后一天,市委宣布了有关现代中学第一项任命:校长:张春和(兼实验中学校长),书记张飞华。
       2000年春天,中共潍坊地委书记曹学诚陪着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到现代中学工地视察。曹学诚书记多次指示说:"现代中学要建设一流、设备一流、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这学校投资这么大,你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教啊!"
       来参观的人无不为现代中学的现代化设施惊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亲临视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写来了贺信:"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你校一定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的各项改革,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令人惊叹的是现代中学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要两年才完的工程,按时于2000年9月开学,迎来了第一届1700名高中学生!
       有一些参观者兴奋地说:"市委、市府大楼都没有你们学校漂亮!我们看见,刘书记的办公室地上刷的是红漆,还有裂缝呢!"
       张春和率领2000多名教职员工开始了他第五次创业。
       张春和对全体师生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工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我们是现代中学的第一代创业者。过去,无论有多少成绩,多少辉煌,头上有多少头衔,多少光环,都将成为历史。来现代中学,摆在人人面前的,都是一张白纸,每一个人都要在这张白纸上写自己新的历史。我们的追求是四个一流,设备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成绩一流,要把现代中学真正办成令人羡慕的中华第一校!"
       祖国在期待!
       人民在期待!
       2001115-215
       〔责任编辑 商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