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经纬]刚柔并济画中情
作者:蓝 帆
《人民文学》 2000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引子
一块"顽石"真的变成了一块璞玉,它吸日精月华而烨烨生辉。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可琢这块"顽石"而成为璞玉的,竟然是湖光山色、人情花鸟、生活经历、内心感悟。从没有人手把手地教过他,他是天分加勤奋的特质。
当你看到一个面对宣纸苦作一天而不思茶饭之人,一定无法把他同一蹦三尺的淘气大王联系在一起。一个诡秘的顽童,一个到处乱画、专门出主 意惩治"大王"的嘎小子,竟然画啥像啥,成了让人羡慕的"小画家",几十年后,竟然成了鞍山一个多次荣获书法绘画一等奖的艺术人才。再后来,他办画展、出画册、到国外交流……他的梦如现实的吻合与错位,时常让他心潮难平,创作激情无限。他万千心事画中走,刚烈之中显柔情,可耐人寻味的,便不仅仅是他的作品。
新中国的诞生,唤来了林福久的生命,1950年4月25日,他在一个普通搬运工人的家 庭中,呱呱坠地。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我们的新中国是贫困的,林家,无疑也同成千上万的家庭一样,同样是贫困的。
生他之前,十月怀胎的母亲身体非常虚弱,前一天晚上,她为孩子们做完饭,感到头晕目眩就躺下了。中,一块很大的顽石落在她眼前,她猛然睁开眼睛。她心想,兴许这孩子将来能成什么气候?第二天,好心的邻居从不远处的娘娘庙里传来话,说人家给"看"了,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
是不是什么星下凡,母亲搞不明白,可她实实在在地感到,又添了一张嘴,手里的针钱活儿更多了,锅里的饭更稀了。已有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的林福久,童年是贫困的,他没有小人书,更没有什么玩具,他便同天上的飞鸟交流,与地上的昆虫对话:眼前飞过雁阵,他便仰起头,去追寻它们直到消失在视线里。那些蜻蜓、蝴蝶,能抓着就抓,抓不着就在地上画,他把它们展翅飞翔的美丽姿态,随时随地画 下来,同时,也把自己内心那比天还高的幻想,托付那奋飞的鸟儿们,望着它们自由自在地在长空飞翔,他的心,也跟着飞走了,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向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然而,现实中,他有多少畅想,多少渴望,也都只能画在地上,他不敢想他会拥有雪白的纸用来画画儿,更不敢想象可以很奢侈地同大人要一些钱,去买笔和纸。
好不容易口挪肚攒买了一台 上海牌收音机,一家人喜欢得不得了,他就更是把着不撒手。他不明白那里面的"人"是怎样"进去"的。便顺着"猫眼"的缝隙苦瞧、苦望、苦等。他摸摸这儿,瞧瞧那儿,一直没看到有"人"来,可他突然发现,这收音机的外壳可太好了,这么光滑,锃亮,要是在这上面画点什么,那可比在地上用树杈子、石头画东西漂亮多了。不知不觉间,他抓起笔来信笔由之,一幅有男、有女、有风光的佳作便跃然其上,等大人回来,"奖励"他的竟然是巴掌。
转眼间林福久长大了,他从一个专门爱粘鸟、捉蜻蜓、捕蝴蝶、得哪儿画哪儿的光腚淘小子,长成了学龄儿童。这一年,他家随着大跃进那惊天动地的口号声,搬迁到相邻的钢都鞍山,他背上妈妈灯下缝好的书包,身穿洗得干干净净、哥哥们传下来的旧衣服,脚穿一双妈妈千针万线赶做出来的新鞋,跟一群伙伴跑进鞍山市铁西区的旭日小学读书。
成了学生的林福久,学习很 好,他聪明、爱动、好发言,老师很喜欢他;他除了很有想象能力、善于造句、作文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没有改,那就是想起什么画什么,看哪儿方便就在哪儿画,管你桌子还是椅子呢。家里的炕沿、门框子、锅盖、吃饭的桌子等,早都被他连画带刻弄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为这,不知他挨过多少次打骂,可他一直没长记性,到学校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此时的他,又增添了两项新本事,一是能拿着刻刀制作武器 了,枪、炮、弹弓子,还能刻鸟笼子。这不但为他今后"发展队伍"、扶弱惩恶增添了声势,也许还为他多少年后搞高超的篆刻而启蒙。二是自己动手制作门贴、挂签、画蝙蝠、写福字、写对联,小年儿一过,他便赶紧把这些作品悄悄拿到集市上,卖点钱不等拿回家就直接买了盼望已久的纸和笔,每当这时,他就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揣在怀里,直接回家,生怕这些宝贝不翼而飞。与此同时,他还用这笔钱买了一些小人书,喜欢的画面就照着画,其余的,一分钱一本对外出租,而换来钱再买书看、买纸用。经济上的拮据,培养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很高的智商,这个从小就不可思议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有了市场经济意识,就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换取个人生活所需的道理。
不爱写作业、靠小聪明使学习不掉队的林福久,转眼间已是四年级的大孩子了,这时,他又因举家搬迁而转到另外一所小学。这一年的暑假,是他最开心的 一年假期,他像脱缰的野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同小朋友们嬉戏着、追逐着。学会了粘鸟本事的林福久,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大大小小的伙伴们,他为他们分配角色,教他们怎样埋伏起来等待鸟儿上当,他教他们辨别各种不同鸟叫声和所处位置的距离。
这些可怜的小鸟们哪里知道这群孩子的恶习,它们刚一出现,便中了埋伏,一只刚才还歌声婉转的漂亮的百灵鸟,也被撒开的粘网给粘住了。林福久带着这群孩子们是欢天喜地,乐不可支 。可是,成了林福久猎物的小鸟们,却不必担心生命,林福久从来都是非常友好而善良地对待每只小鸟,为它们编上一只好看的笼子,有时自己贪玩经常忘记写作业、忘记吃饭,可从不忘记喂小鸟。
林福久对生灵的珍爱,是那样的细微,粗犷的半大孩子柔情似水,仁慈如母,很多大人看了非常感动。
可是,对横行霸道、以强凌弱的,不管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他都敢大打出手。
一次开学不久,有个非常瘦弱的同学没等把学费交给老师,就被一个身高力大的"大王"给抢走了。强者得意忘形,弱者向隅哭泣,这还了得?林福久最容不得欺负人的事情。于是,他发动同学先为被抢的同学捐助学费,并带头助人,向慈祥的妈妈要了一元钱,这一元钱在当时他的家境来说,相当于一个大数字了。
放学后,林福久带着"埋伏部队"发现目标一声哨起,等那位"大王"走来,只听一声哨响 ,林福久带着自己制造的"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个箭步冲上去,其余几个同学紧随身后,把"大王"当即拿下。事实上,那位"大王"在林福久手下,早已没了往日"大王"的威风,他一个劲儿地求饶,还声泪俱下,表示以后再也不敢了。
打那儿以后,林福久的大号叫得更响了,而从那时起,他远近闻名了,不单是他的好打抱不平,而且还因为他能画得一手好画。他虽说人不大,可在他的笔 下,在他的胸中,绝对不是外表那样的粗浅和鲁莽,他的一些根据想象创作的画,有水粉,有素描,有钢笔线条画,不管是画人物还是画景物,都好看,画中意境内涵丰富;无论是群鸟天上飞,还是青泉石上流,都充满了动感,其内心世界的丰富,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
林福久随着年龄一天天地长大,自信心越来越强了,他的画越来越有特点,孩子喜欢,大人同样也喜欢,因为在学校经常受表扬,他的画儿还上了鞍山的报纸。羡慕得同学们抢着传看。
从这一天起,林福久的画儿更多了,内容更丰富了,题材更广了。从这一天起,林福久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大画家,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装在我的心中,只要我一动笔,就能让最美的画儿从我的笔尖上流淌出来;画人,要画得人能"说话",画动物,要让动物动起来,有思想。
有了志向的林福久,不再是一个顽皮淘气、经常挨训的孩子 了,尤其经长他4岁、同样擅长书法、绘画儿的二哥的指点,他的字越写越好;他的画儿,更是画啥像啥了。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不满18岁的他,踏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发出的同一种激昂旋律,在标语口号的欢送中,在浩浩荡荡的人海狂潮中,激情澎湃地走进位于东北边境的某部队,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位战士很快脱颖而出,成了首长和战友的骄傲和自豪。可是,有时,出头的椽子又往往容易遭受雪 辱霜欺。受些挫折未必不是好事,它可以打磨掉人的棱角,它可以使人学会忍耐与宽容,它可以使人的承受力在痛苦中增强。
立春之后的北方,寒风依旧是料峭如针,尤其是在边陲地带,其北风的凛冽,足以使人谈冷色变。严寒中的紧张集训结束后,军营里业余生活的嘈杂没能掩饰住林福久的独处创作。一天,一位首长走进林福久所在的军营,看到战士们打扑克的,下象棋的,掰腕子的,好不热闹,心里感到战士们都很适应这里的生活,心中很高兴。
当他仔细一瞧,发现战士们背后一动不动的林福久,不由得走过去。林福久聚精会神地在画一幅人物速写,一位风雪中手握钢枪的战士,战士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眺望前方,在那深邃的目光中,更显出战士两道浓眉及眉宇间汇集出的阳刚之气。再看整个面部,方脸大耳,口阔鼻直,其庄严与威武的英姿,在苍山莽林中,足以使一切豺狼鬼魅失魂落魄。更让首长高兴的是,这 幅画上题了一个很感人的名字:《忠心献给党》。
战士那刚毅的神情,那威武的姿态,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那匕首一般的两道浓眉,画的不正是林福久本人吗?如果说诗言志,那么,画儿同样言情。画中所言之志,更是林福久的内心誓言。林福久眉宇之间的英豪之气,就是一篇男子汉的宣言。
他望着首长走出去的背影,把那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铭记在心,从此,他做事更踏实,作画更刻苦,人也更勤奋了。为了搞 好板报,他还更加刻苦地练书法、搞篆刻、写文章,全面提高自己的才能,成了人人羡慕、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他办的板报,总是获得褒奖。
半年后,他被分配到224陆军医院,做食堂炊事员及管理等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被组织安排做医院政治处文化干事。打那以后,更是专司文墨,新兵教材、新闻报道、工作总结、摄影宣传等,都落在他一人肩上。他凭着自己起早贪黑的勤奋钻研和多年爱好文学艺术的良好功底,不但搞出了不少很有分量的新闻报道,而且入门文学创作,并很快就取得了成果。他在军内期刊上发表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小说、评论等作品,隔三差五就飞到部队,于是,他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雅号--军中才子。
军中才子脱颖而出之后,由于复杂的原因,一段时间后,他又被批准转业回地方。为了给地方输送有用人才,部队为即将走向地方的同志进行培训,为其定向输送干部。林福久学的是法律 知识,为了很好地胜任工作,他认真钻研法律条款,努力掌握理论知识,1982年2月,他被分配到鞍山市人民检察院搞调研。后来,他在检察院从事的工作又被归属于鞍山市公安局。
望着庄严的国徽,林福久深深感到,它同自己心中那闪烁生辉的红星有着同样的分量,人民解放军是护国长城,检察院的使命同样是崇高的,职责是重大的。它同样关联着经济的有序发展,社会的稳定安宁,人民的安居乐业。与此同时,他还想到了自 己此生注定了同保卫江山社稷的不解之缘。
一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越高,他努力的程度也就越高,走向成功的路程也就会越短。而此间所发生的一切艰难险阻,他都会非常乐观地当成背景音乐,从而,以平静的心情坦然以对,以坦荡的胸怀含笑接纳,这时,他的人格会自然升华,他的品位会自然卓越,他的内涵会自然丰富。如此说来,这一切,不正是一种幸福的偏得吗!
林福久到检察院工作后,为了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他在检察院调研室工作期间,又考取了辽宁省职工高等学校中文系。深夜苦读,面对古典文学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转义字及古汉语中的实词、虚字、之、乎、者、也,开始时,他连句逗都搞不明白。可经过长时间通宵达旦的学习,有不少名篇他已能倒背如流,并能准确地讲解其中含义,并且从中领悟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增加了他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他也经历了有生以来一个时间最长、打击最大的 特殊痛苦时期。那是在部队期间,那位由于林福久的能力与成绩远远超越于自己而心里失衡的人,以诬陷的手段,制造矛盾,林福久为了息事宁人,已经主动离开了部队--这个培养他成熟、施展他才华、令他留恋的大熔炉,可那位同胞还是不放过林福久,而又采取穷追不舍的手段,把莫须有的问题奏本给了林福久所在的检察院党组织。
林福久深感遭受不白之冤后的人格被扭曲,意志被强奸。他痛恨自己有这样的战友,他痛恨 自己的民族有这样的同胞,可他能够以最大的克制力,强迫自己要忍辱负重,要临难不乱。他期待着,期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他说,这个时期,他度日如年,即使是这样困惑,他也没有放下他的工作,他的内心压抑着,疼痛着,悲愤着。
漫长的120多天的精神蹂躏,这条硬汉硬是挺过来了,他不但没有发雷霆之怒,反而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需要有怎样的胸怀啊!
当组织上宣布调查结论"纯属人为的冤案"时,林福久没有丝毫的庆幸,他反而想嚎啕大哭一场,他的心里翻卷着难以名状的万语千言……
林福久是开明的,是宽容的,他忘记了过去的一切烦恼,要求自己开足马力做好眼前的事情。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的一篇篇论文相继问世,为了配合社会上的法制教育,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立案之后》,不但在《中国法制报》上连载19天,而且他还写成电视剧,在辽宁电视 台播放。他的一大批文章,如《贪污巨额公款说明了什么》、《一个请求枪毙的囚犯》、《浅谈坚持生产力标准指导检察工作》等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时期,也是他的报告文学、论文、电视剧等各种文体创作最多、最富争议的一个时期。
人生有挫折与磨难是财富,它可以使人厚重起来,成熟起来。林福久此时的思想和作品,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
然而,人有时就是矛盾的, 再硬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候,林福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避免再节外生枝,相当一个时期,他的业余时间也没有再拿起那些画笔,他暂时进入艺术创作的"冬眠"阶段。与此同时,他还要以超常的努力,来证实自己在绘画以外的能力与水平……
在他的办公室里,透过那些常用书籍,一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书籍,另一头便是《中国书法大全》、《中国古典名画精选》、《国画技巧论》等等。这位法律、艺术"两栖人"用所学书籍表达着内心从未改变的志向。
林福久珍惜这一切,从到检察院工作以后,文学创作、专业论文都多次获奖。
几年的时光,他的职务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书记员、助理检察员、调研室副主任、副处长、处长等。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辽宁公安司法管 理干部学院法律(检察)专业、辽宁职工高等学校、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几个毕业证书。凡是走过自学道路的人,都不难体会,这里面所包含的苦涩与艰难,他本人却只怕是无从说起。
始终坚持自学的林福久一直是"学而后知不足",当他从噩梦中醒来时,当他相信生存环境不会再有"蛇蝎"在暗地里"咬"他而重新拿起画笔时,深感艺术创作的生疏。他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后,绘画技艺又有了新的飞跃,理性认识也加 深了,他更加感受艺术之海的浩瀚,更加感到自己作品与名家的距离,也更加意识到内心强烈的紧迫感。他废寝忘食,研究名家作品,躬身名师门下;一张张雪白的宣纸被他泼墨,一张张出手不凡的作品被名家评点。他引起了辽宁省乃至中国书画界一代名流的关注。
林福久感觉到自己作品的不足,那么,差距究竟何在?他除了认为是自身的创作技巧不够以外,还有理论功底的不足。自己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之美的感染力不足。功底不够,导致感染力不强,感染力不强,即美之不足。那么,何谓美?怎样才能美?美的张力来自什么?林福久用自己的感性认识,解释了美,那就是真的体现,善的升华。
如何让作品完成真的体现和美的升华?这除了正确的创作观念的确立,还有创作技巧带来的硕大张力。试想,没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表现力,真又从何谈起?而没有真,首先是没有了和谐,不和谐的事物其美 又从何谈起呢?
黑格尔从美与真的比较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
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说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说理念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
因此,可以给美下这样一个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林福久为此想到了没有一定层次的感性,显现就无从谈起。即使就一幅画儿的画面来讲,光有呆板甚至准确轮廓、合适的比例与流畅的线条,而不能传神、不能传情,表现不出事物的最为真实的质感与灵魂,作品也谈不到美。因此,他认真观察生活,体会人的心理活动,尤其关注人的心窗--眼睛,从而,使他的艺术质感不断增强。除此之外,还应当以艺术家特有的善解人意、善解风情、善解花香鸟语这些世间奇妙的寄托,来化解世间的不足,展示人性的完善。这也许正是他理解了狄德罗的美学观点:
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些和谐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林福久不想当画匠,不想当美工,而是想当艺术家。所以,他要通过自己创造的"情景"
得到更多的审美趣味,陶冶自己的情操,愉悦自己的心灵。
他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3年时间,他学完了书法、绘画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书法专业课有:草书、楷书、行书、隶书、小篆;书论文艺概论、书法美学、古汉语基础、古诗文选、书法创作、古字画鉴定、装裱技术等等。书画专业课有:中国传统人物白描、中国传统人物素描、工笔重彩人物、写意人物、山水写生、水墨山水、写意山水、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中国画论、中国画史、古典诗词、中国画创作等等。
领略这些知识,让他仿佛结识了品行高尚、技艺非凡的美术教师,让他掌握了神来之笔,使许多问题顿开茅塞,让他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有时,他还在睡梦中徜徉在妙笔惊人、精品琳琅的艺术宫殿中,看得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他有许多天赋,可他更是平常之躯的凡夫俗子,有时要随波逐流,放下创作避免闲言碎语,以免再遭伤害。他更有痴迷的时候,为了画画儿,他忘记一切,我行我素,曾被一位最爱他的人歇斯底里地撕毁了几百幅大大小小的作品,这犹如扯碎了林福久的心。这件事直到今天,他还是愤愤不平。
转眼算来,他放下画笔足有几千天,一切世俗的压力消失了,一切一时难平的事件淡漠了,一个大彻大悟的林福久又让艺术的生命重新振奋起来,他拿出了闭门索居后创作的一幅幅作品,认真琢磨其中短长。他画的泼墨画《千重云雾万重山》,云蒸霞蔚,雾气迷离,使层层山峦那刚刚冒出的嫩绿色像怕羞的少女, 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遥看山有色,近闻水无声"。而在山脚下,拂晓中的农家的田园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炊烟袅袅,小鸡刨食,小狗摇着尾巴跟着抱柴的农妇……
他画的《水牛》更充满了童趣。一个梳着一撮毛的光腚牧童,手拿一根柳条,带着鱼篓骑在一头牛背上,牛怡然自得地戏水,其余三头牛也在懒散而安然地围在主人左右在水中避暑。太阳早已落下山去,可是,牧童看着心爱的牛那得意的样子,竟然忘 记回家。如此让人怡神美性的画面作者还不满足,他又在画中让老牛"旁白":明天主人还能带我到这儿来、像这样地戏水乘凉吗?而再看牛背上的主人,热得已把衣服从肩上褪下来的样子,仿佛可以让人体会到,此时人畜共乐、物我两忘的心态。这种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林福久长期的艺术追求。
林福久画的以《富贵满园》为题的没骨牡丹花,那满纸的妩媚妖娆、挺拔敦厚,仿佛真的以其高贵典雅的风范让百花逊色。然而,他画起古典画打鬼的钟魁,却是皂衣怒目、愤贯全身,就连手里那把月芽铲,都好像要被他攥断一般。
林福久的作品形象逼真到什么程度,笔者无法奢谈,但是,有个奇迹笔者确已认定,是他的艺术感召力所致,是他的仁爱、慈善所致,那就是,自从他重新拿起画笔,他办公室里所养的每一盆花,都花鲜叶绿、郁郁葱葱、挺拔繁盛。更有趣的是,春节过后的一天,林福久打开小窗想换换新鲜空气,不知从何处飞来 有情鸟,它们落在小窗口片刻四处张望,而后,便毫不陌生地像老朋友一样,相随相恋地飞进这艺术之室。梧桐招凤凰,美色招鹦鹉,不知是这屋子里的满眼绿色吸引了它们,还是那以假乱真的湖光山色打动了它们,或许是林福久儿时所养的鸟又来寻找他了?它们落在窗台上最高的一盆花上,鸟瞰地上的画,墙上的画,一张林福久熬了多少个夜晚刚刚画成的虎虎生威、虎视眈眈的群虎图,仿佛呼之欲出,可是,这对可爱的生灵却毫无惧色。
说到这只可怕的老虎,笔者还真是望而生畏。这是林福久拜一位画虎闻名的老师后,自己学画的。可是,他画的老虎,不论是雄虎独处还是群虎争雄,都力求神态传神逼真,他没有单纯从比例、轮廓、颜色上下工夫,而是反复琢磨,冥思苦想,体会它的姿态、目光,他画出来的老虎活灵活现充满立体的动感,就连毛针都活了,就好像因为空气的流动而动。更可怕的是,那虎眼看着就要扑到你的身上。而那凶狠饥饿的神态透过眼神射出画外,如果走到近前,真让人如临虎穴而不由得为自己捏出一把汗。而这一切,又都是与他的心智和谦虚分不开的。
多年来,林福久已在心目中暗暗地拜了很多师,为了琢磨一个写得好的字,为了借鉴一张画得好的画,他时常忘记身在何处。他曾让人家画展里的保安人员以为是企图盗画的贼,他曾经在深圳的美术馆里因琢磨一个字而耽误了上飞机。他琢磨李可染的牛,他玩味刘声雨的虎,他临摹 范曾的人物,他更注重现代诸多名画家的山水写意。博采众家所长于一炉,这是林福久艺术水准快速提高的根本所在。
已成为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林福久,目前更忙了,他正在为些精选出来的作品装裱,之后,他将举办一次个人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展。
无论他画的执著向上的竹子,还是卓尔不群的牡丹,也不论是奋飞的苍鹰,还是风花雪月的花前月下、亭台楼阁,不管作品的题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 有着他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蕴含其中。
他的一生,有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因为没有进过正统的高等学院,而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为他指点迷津;他这一生有一个最大的幸运,别看目前他尚未有什么大名气,可是,他所结识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充分肯定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品位,他们在扶持他走向更高层次。
无师自通,有师则更通。
林福久的作品有苏东坡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以充分显示他的阳刚之气,也不乏李清照的婉约之风,以显艺术家特有的细腻和作为人性自身所具有的另一重天性。
林福久为追求艺术有充分的自信心,他曾读过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绘画论》。人所共知,达·芬奇作为艺术家,他的主要实践和成就就是绘画。林福久崇尚这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的观点:艺术是科学和哲学,它所研究的也是科学和哲学所研究的,而在艺术中,绘画 又胜于其他艺术,绘画是一门有价值的科学。
林福久喜欢这门科学,他理解了达·芬奇所倡导的思想,即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因此,他始终在表现人的思想、人的内心世界上下工夫;力求用眼睛传神。
是的,正如达·芬奇这位艺术大师所说:绘画研究自然,主要研究人的形体和反映在人体动态上的精神活动。绘画作为一门科学,它凭借人类最高贵的感官 即视觉和理想,靠点、线、面去表现可见物体的形状和运动,去再现世界和谐的美,以引起最大的美感。
达·芬奇认为,绘画在表现自然之美和人士之美上,远胜于诗、音乐、雕塑,具体说来,在表现美的真实性上,绘画胜于诗,在表现美的永久性上,绘画胜于音乐,在表现美的技巧性上,绘画胜于雕塑。而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林福久没在这方面论述什么,他却深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人各有志。他的志,今生今世不会改变,与此同时,他还相信自己能够在名家、名师的指点下,一鸣惊人,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