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文撷英]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许青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收稿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由来已久,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创的国际性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当中,但对其含义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把它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在《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发表的崔继伟、董淑田的文章《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特定内涵》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该文章讲,国际化的内涵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的“地球村”意识;第二,教育的开放意识;第三,教育资源共享,培养人们具有教育信息的交互意识。渤海大学的常微,在《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的《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内涵》一文中指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高校对学生的派遣与接受机会,开展国际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与联合办学,其基本内涵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根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所作的论述,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各国高校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第二,各国都要积极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的丰富资源;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主动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第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必须努力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这样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必然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
       二、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加拿大政府没有设立教育部来统一管理全国各类学校教育。加拿大大学的管理是自治的,只有维护高校运行的经费列入各省政府的财政拨款预算,学校的发展目标、规模、方向、管理均由董事会委托校长制定和实施。在加拿大,尽管大学自治,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国际化列为大学的重要使命。
       
       (一)国际化的观念、政策与措施
       1997年9月,加拿大大学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缩写为AUCC)作为全加拿大大学的代表,发表了关于国际化的声明。声明指出,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大学的国际化不只是个人之间、大学之间跨国界的合作,而且还是关于教和学的必要的、生死攸关的一场变革,它对于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加拿大国家未来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树立国际视野和观点,不仅可以保证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质量,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确保加拿大在2l世纪的优势地位。声明还指出,仅仅有大学校长对国际化的承诺、把国际化列入大学的发展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其具体内容是:(1)学校行政要制定国际化的政策,鼓励教师的国际化行为;(2)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和国际学术动态,以此为目标实施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鼓励跨国界学术研究合作;(3)创造国际科技合作的环境;(4)开展全校或全社区的跨文化、跨国界的课外活动或服务活动;(5)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大学国际化行动的支持和关心。声明最后指出,把加拿大人带入21世纪需要新知识、新技能、新途径和新姿态,如果教育中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点,将是一事无成的。
       
       AUCC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明确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观点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进程。”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对经济全球化的若干反应之一,其核心是:第一,培养具有国际知识且具有跨文化竞争力的加拿大学生;第二,维持加拿大的科技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及睦邻和平友好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素是:学生流动、课程、国际学生、教师交流、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及研究。
       一些加拿大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中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加强国际交流。例如,滑铁卢大学为了贯彻1997年制定的高等教育50年发展规划,促进自身的国际化,于1998年成立了“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缩写为ACIC),该组织由本校各个学院的教授、学生会的学生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和外事处的有关人员组成,在分管校长助理的领导下,制定学校国际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定期向校长提出国际交流方面的建议。每年提出的年度报告,要说明当年工作进展。过去,该校负有盛名的合作教育只接收本国学生参加,如今该校开始在数学学院试点接受外国学生,并将计划扩大到其他学院。2000—2001年,该校选送了700名学生到国外参加合作教育、学生交换项目和合作科研等活动,举办了17期行前培训班。到2001年6月,滑铁卢大学已经与60多个国家签署了150个校际合作协议,其中有81个学生交换协议、31个科研合作协议、38个谅解备忘录。同时,该校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对未来的校际签约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基本筛选条件:(1)专业学术水平与本校是否般配;(2)交换项目是否互惠互利;(3)所交换学生应具有较高的质量;(4)所签协议对本学校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价值;(5)制定出各种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6)交换项目对本学校国际化工作应具有一定的作用。2000年10月,滑铁卢大学工学院率先实施“无国界工程师”项目,鼓励学生利用合作教育的活动学期到发展中国家去工作。随后,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维多利亚大学也相继成立了类似机构。
       
       卡尔加里大学在国际化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校长助理Van Balkorn博士认为,大学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青年一代在其终身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中成为世界公民,并发挥领导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卡尔加里大学的战略发展重点。对任何大学来讲,实现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校领导、教授、学生和职工的应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在这个思
       想指导下,该学校早在15年前就设立了一个行政机构——“国际中心”,以发展、促进和加强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该机构发挥了咨询、桥梁和协调的作用。该校的“国际中心”由30多人组成,负责国际项目的开发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国际市场招生、基础英语教学等工作同时,还定期编印简报,对外发行扩大宣传。国际交流不仅是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事,更是广大师生员工的事。为了集思广益,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国际教育委员会”作为这个中心的政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本校16个学院的教授代表、外国学生服务中心的成员组成。为了做好中心的具体工作,还选用具有多国学习、生活经验和具有比较教育理论知识的外国人员负责管理中心的工作。卡尔加里大学鼓励教育学硕士生到国外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取得第一手的教学经验。该校去年就有15名攻读教育学的本科学生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学习。
       (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国际化
       加拿大主张高校的办学模式不应是单一的、直线的、内向的,而应是多样的、多元的、国际化的。加拿大各高校近几年强力推行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面向21世纪的战略规划中,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列为同人事、教学、科研、社区建设相并列的五大工作板块之一。校长Martha C.Piper在2000~2001年度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好公民不仅仅要求是一个好邻居,更应具有全球性的良知,而且懂得我们所在的社区不是我们住房的所在地,而是我们生存所在的世界的道理。在新世纪,大学的作用是培养有知识、有经验、有全球视野,能够使所在社区兴旺发达的未来的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谋生计而获取学位的,而是使学生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我们要延伸视野之所及,扩大校园之所在,到学校大门以外的世界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1)努力使学校国际化,增加外国学生,鼓励加拿大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增加教职工与国际交流的人数,积极承办国际活动;(2)加强研究本国和世界各地原著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增加原著民族学生人数;(3)发挥地理优势,集中开展与亚太地区、美洲和欧洲的学术研究合作;(4)发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据介绍,过去该校本科生中只有3%是外国学生,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扩大留学生生源,特别是为了招收优秀的本科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采取了以下措施:(1)精编图文并茂、简洁翔实的招生资料,方便学生索取;(2)按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确保外国学生的平均成绩与同专业的加拿大学生相当;(3)选取一些新来的外国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他们来校学习的动因、对学校的满意度、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的意愿;(4)与加拿大另外9所研究型大学协商,在亚太基金会建立加拿大教育中心,制定吸引优秀外国学生就读于10所研究型大学的政策;(5)校务委员会的招生分委会审查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在读留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确定是否把该省中学12年级的英语中等成绩作为本省外国优秀学生的预入学分数线;(6)委托海外校友招收外国学生,先在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地区设置试点;(7)在海外利用远程教育开设大学一、二年级的学分课程,然后让学生转学到本校就读;(8)鼓励本校教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国外学习,然后到本校就读;(9)因成绩优异而被录取入学的外国学生,还要参加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培训班(ESL),通过培训其成绩要达标。
       近十多年来,加拿大大学生跨国双向流动的规模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末的十年间,留学生人数陡增25.3%(见表1)。留学生与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见表2)。十大生源国家与地区依次是:美国、法国、中国、中国香港、日本、英国、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墨西哥。显然,中国是加拿大最大的生源地。1999~2000学年,加拿大大学具有留学生比例最高的前5名高校是:麦吉尔大学(10.5%)、蒙特利尔大学(8.3%)、魁北克大学(6.6%)、多伦多大学(6.1%)、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5.1%)。同时,加拿大本国的大学生也纷纷出国留学,其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见表3),并且绝大部分学生是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留学。招收外国留学生不仅使加拿大高校更加国际化,而且为加拿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缩写为OECD)的专家Marijk Van de Wende对国际化课程的定义是,国际课程(International curriculum)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定位,在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国际和多国背景下的就业和社交能力,其培养对象既有本国学生又有外国学生。课程的国际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它是把有国际内容的课程与有正规内容的课程(即课程本来涵盖的内容和教学资料)和实际运作(即教学法,授课时间、地点和学生分组方式等)结合起来。卡尔加里大学早在1997年就在本科学生课程改革中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7项要求:(1)有明确的研究领域;(2)有确定的跨学科内容;(3)有国际化内容;(4)有与学科专业、项目相关的经验和内容;(5)师生之间有广泛而深入的相互交流;(6)与科研相结合;(7)有明确的关于理论知识、培养能力的专业教学大纲。关于课程的国际化,卡尔加里大学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每个专业都有国际化的活动。比如安排学生到国外实习、学习或接受国际合作教育;(2)英语列为专业必修课;(3)提供外国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4)对学生实行文理科“双专业”教育,其中一个专业课程的内容要与国际有关;(5)把国际关系研究或地区性研究作为辅助选修专业;(6)不断开设关于国际问题的新课程;(7)通过补充范例、案例研究、项目、辅助读物,使当前的课程内容国际化;(8)利用在校的外国学生、外国教师的专长开设适当的课程;(9)为学生与国外大学的师生进行网上交流提供方便;(10)尽力开展国际联系。卡尔加里大学从2000年1月到2001年12月花两年时间将81个本科专业和5个研究生专业按照上述计划进行了课程改革。
       在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无论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加速这个进程。在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有AUCC、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缩写为ACCC)等跨校际的协会进行上述的推动工作以外,还有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anadian Bureau for Intenational Educa-
       tion,缩写为CBIE)、加拿大教育中心网络(Canadi-an Education Center Nerwork,缩写为CECN)等专业性机构加以协调和实施,还有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外交外贸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缩写为DFAIT)和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缩写为CIDA)提供了国际合作项目支持。
       三、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与政策
       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很快,这里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和需求,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竞争能力的人才;(2)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政府、企业间的合作供给关系;(3)丰富学生国内、国外的学习经历;(4)为本国学生创造就业机会;(5)扩大高等教育资金来源;(6)创造多元化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的文化意识;(7)提高教育和科研质量,促进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创新;(8)实现加拿大外交政策的目标,向全世界宣传加拿大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模式,如向国外输出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派本、专科在校生到国外学习、实习、实训,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与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就业培训项目,招收国外学生到加拿大就读,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工作等。安大略省的圣力嘉学院2006年有2000名国外学生,他们来自25个国家,讲70种语言。为实现培养具有国际文化知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的目标,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并在国外工作半年至一年。1997~1998学年就有5058名加拿大学生通过交流项目到国外学习和工作。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仅要求国内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而且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1)签证政策。加拿大的签证政策比美国宽松,报名参加三个月以上的非母语英语或非母语法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持旅游签证到加拿大学习。(2)相互承认学历。相互承认学历,又称学分互换与学位等值。随着世界各国大学相互合作,不断发展和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学衔制度将逐步趋于统一。学生可以在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有关院校中流动,双方可以相互承认学生的学分,同时可得到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书(学位等值)。1997年4月11日,欧洲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专业国际高教会议上,正式签署了欧洲地区和国家相互认可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协议;另外,签署协议的国家还有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和美国。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美国的密执安大学等16所研究型大学,于1997年创立了“21世纪大学”,并协定成员高校之间学生学分相互承认,鼓励学生跨国界流动。(3)资助政策。加拿大政府提供的大部分资助只限于研究生。加拿大各大学对外国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政策不同,不少学校只负担学费不提供其他费用;有的学校提供奖学金或校内兼职工作;有的学校对外国学生不予以任何资助或至少在入学的第一年不予以资助。加拿大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和参与社区义务工作几方面的综合表现而颁发的。学生的家境贫富不影响申请奖学金的结果,一个学生可同时申请不同种类的奖学金。(4)工作与居留。过去,加拿大的全职留学生只能在校内作兼职工作,这种情况不需要由加拿大移民局(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授予工作权。学生不能在校外打工,除非该学生参与了经学校核准的研究项日和培训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需要得到加拿大移民局授予的工作权才行。经移民局授予工作权后,学生可在校园里从事研究生助教工作。学生如果从事的是与其研究项目密不可分的工作,也可得到工作权,而不需要加拿大人力资源发展部(Hunl an Re-SOUFCes Development Canada)的确认。学生毕业后,从公共基金机构毕业的学生经移民局授予上作权后,可在直接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配偶和家属可以打工,但必须申请到工作权。从2005年5月起,加拿大放宽对外国学生在加拿大打工的限制,即凡是在加拿大公立大专或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加拿大合法工作的时间延长为两年。
       四、思考与启迪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用派出去和请进来等办法,促进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提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这一对外开放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实践中去。借鉴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意识
       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理念为宗旨,充分重视和认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树立市场化和资源优化的观念。在办学理念上树立与世界融合的观念,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向全球办学,关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要采用一些国际性的指标,如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程度来评价办学水平。其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应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意识。在教学上要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教学手段和课程结构,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在科研方面,科研选题应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鼓励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科研方法应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掌握现代科技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管理上,则体现出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及良好的管理规则。
       (二)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要从国际化培养目标出发,深化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国际化。在课程内容上,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外,无论是文史哲、理工农医还是经济管理等专业,都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国际化,尤其是理工科的课程,应紧跟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或补充教学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使用通用的国际术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金融、法律等以及国家急需专业的教育中应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中,应增加国际先进的内容,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管理等。
       (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目前还是以政府为主体。但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在复杂的市场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高等院校必须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拥有自主决策与行动的权力,这就需要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扩大高校自主权,尤其是对外交流的权力。政府的作用应是宏观指导、咨询服务。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过多,势必会使高校丧失商机,降低竞争力。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些新的权力,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将《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权力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继续完善《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寻求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国际交流,而应与合作单位协商,留存一定比例的学费作为教师科研教学的交流基金,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这种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而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又相应地体现在日常教学质量的提升上面,形成以“学”促“教”、促“研”,“教”、“研”又促“学”的良性循环。此外,在与国外大学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通过对技术进行本土化处理,针对本地企业的一些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些新模式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