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传播研究]手机短信的中国文化特征
作者:王雪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手机短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着其他通讯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和特性。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且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越来越进入大众的视线,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它渗透了东方的哲学观念,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了国人崇文尚诗的习惯扣意趣,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征等。
       关键词:手机短信;中国文化;哲学观念;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族特征
       提起时尚、流行等字眼就不能不想到甚为火爆的“超级女生”,虽然有很多人对这个节目不是很喜欢,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节目是很成功的。2005年“超级女生”第一名李宇春更是获得了300多万票的支持率,在这里面手机短信功不可没,它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短信的作用以及魅力。手机短信正是因交际的各种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8月底,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3.7亿户,比上年底增长3795.2万户;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28部,手机短信发送量已达1906.2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39.8%。就这个数字看,短信的影响面之广,超过了通常的杂志文学、报纸连载文学甚至影视文学,传播力量巨大。央视日前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没有手机短信,会觉得不适应,甚至“非常不适应”。现在中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短信量2.5条,仅次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位。众人缘何喜欢短信?手机短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着其他通讯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和特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的存在和高速发展反映了人们的普遍需求。
       手机短信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也引起了很多作家、评论家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短信是否是文学的身份的认定;肯定和否定说法不一。否定者:作家肖复兴认为:“就整体而言,短信无法进入文学领域,它无法成为新的文学形式。”持肯定态度的更多,作家、评论家葛红兵非常看好短信文学,他说:“它更有文学性,和直接通话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心灵沟通的作用。”作家韩少功说:“短信文学不会取代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的延伸,是文学的零食。‘短’并不意味着不是文学。”除了这些作家评论家之外,还有相当一批研究者,对短信的文学身份持肯定态度。二是对短信特征的研究。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它具有“短小精悍,幽默性,时效性,哲理性,抒情性,形式多样”的特征。但不够全面,未完全把握住短信文学的本质特征。三是对短信文学的分类。各家在分类时,标准不统一。一些短信文学大赛直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三类;叶从容把它从形式上分为创造型和借用型两类,从内容上分为祝福型、娱乐型、哲理型三类。李存则把它分为情意绵绵类、幽默诙谐类、哲理意蕴类。四是对短信文学的修辞学分析。除少量文献涉及的修辞方式比较丰富外,其他均未能反映短信修辞运用的全貌。另外,其他领域的研究,比如语言分析、文化特征分析等,都不够深入全面,而且缺乏从媒介传播角度解读其文化特征的文章。
       短信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除它本身表层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渗透了一定的哲学观念,表现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文化心理等。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越来越进入大众的视线,体现出很浓厚的中国文化特征。
       一、渗透了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
       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短信语言的应用。天人合一、大一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在一些短信中,天人合一观念对短信语言表达和人们思想上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中秋节短信:“日圆,月圆,团团圆圆!官源,财源,左右逢源!人缘,福缘,源源不断!情愿,心愿,愿愿遂心!日日有好运,时时好心情!”新春祝福短信:“正月初一头一天:诸事大吉,西北喜神,正东财神,东北贵神,财运向好,爱情滋润。恭祝新春快乐,平安幸福,合家欢乐!正月初二鸿运照:西南喜神;正西财神;西北贵神。注意放松自己,调整心情,回归自然。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年年有此时,岁岁有今朝!”它们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每个民族都拥有一些深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图吉利、避不祥是各个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但各民族有各自的内涵和表现。中国人较其他民族更看重家庭团圆,吉祥如意、发财致富、孝敬父母。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一向强调血缘关系,也就是以家庭为本位。现在虽然家庭核心化,三世或四世同堂的现象有所减少,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仍然保持着,亲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很是明显。因此反映这些文化心理的短信语言颇为常见,尤其是每到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种祝福的短信更是铺天盖地,如潮而来。如:“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语言迎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很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共鸣。
       整齐、对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形成的一个哲学观念。我们知道,许多客观事物都具有整齐对称特征。人类各门学科包括建筑、美术都反映出这一特征。语言,包括短信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当然也表现出这个特征。短信中应用频繁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就是整齐、对称的范例。如:“亲情,爱情,朋友情,情情相伴;歌声,笑声,手机声,声声祝福!”“世有渊明,菊花无憾也;世有白石,梅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琴瑟无憾也;世有伯牙,子期无憾也;吾有汝为友,今世无憾也。”这样句式构成的对偶和排比句非常整齐对称,符合中国人的表达和欣赏习惯。整齐、对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反映在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它也成为短信的显著特点之一,这大概是因为我国人民对整齐、对称的偏爱吧。
       二、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
       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中的民族文化心理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内倾性、和谐性、封闭性、顺从性。中国人在心理气质上趋于内向、隐蔽,不习惯直白的内心表露。在语言的使用上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含蓄。在日常交往中,说话喜欢绕弯子,通常留有余地去让对方
       体会。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个体意识比较淡薄,在交往中奉行克制与含蓄,不强调直率的表现自己。而在美国,人们爽朗直率的个性使得大多数人更喜欢直接通电话。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多达90%的美国人认为,只有手写的便笺、卡片或小礼物才是表达关心和拉近情感的最佳方式,用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别人表示问候,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全球的手机短信发送总量是5100亿条,中国就占了1/3,而美国1.5亿手机用户一年的短信发送量还不到中国人一个星期的发送量。由此可见,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深刻影响着短信文化的迅速传播,这种文化基因不存在“赶英超美”的先天优势,而是“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特色是无形的,但又深深地浸透在国人的血脉之中。所以说,中国手机短信使用的人数和短信发送量都呈几何级数地巨大增长,剔除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短信相关硬件技术提高等因素之外,源自民族文化心理的需求也是短信传播热潮兴起的主要动力。
       手机短信简约、柔婉、平淡的风格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简约,则简洁洗练,以有限纳无穷。柔婉,则远离粗犷、激烈,令人舒适怡然。平淡,则自然纯净,朴素真切,通俗平实。短信正是以其简约、柔婉、平淡的风格,给读者以无限的天空,文人雅士可以从中经营无穷韵致,普通老百姓则能轻易地走进短信文学的审美世界。手机短信的私人性和隐蔽性,让人们在“隐身”的状态下沟通情感。在传统中国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情感细腻、真挚、隐晦,不习惯将喜怒哀乐毫不保留地展示在众人面前,在人际交往中,一般不大愿意直面真实,即使是两个人单独面对面的情况下也如此。网上有过调查:“过节了,你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问候他(她)?”结果发短信祝福的占总数的67.1%。手机短信使人们在一个相对自由和隐秘的空间里倾诉情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传递缕缕温情,这类短信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亲切体贴、委婉含蓄,欲语还休,又意味深长,充满神秘感和意境感。如:“你沐一身晨露,送我一束玫瑰;你披一身阳光,送我登程去远方。如今,玫瑰依旧,人处两地,星月秋风,相思尤浓。”“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送你一丝风儿,赠你一缕月儿,风月无边,人间有情,中秋快乐!”“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短信是不喜张扬的,短信永远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在收到短信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短信比电话更为善解人意,更尊重对方的意愿,可以说一些在电话里面不方便说的话。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地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指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交流的目的,传播效果好。
       另外,中国人虽然不愿直面真实,但消费文化心理中,却有一种偏好“结群”消费、游戏共享、与友同乐的心理。手机短信的功能,是在短信的基本功能(通信交流)上的提升和延伸,主要有传情交友功能和娱乐休闲功能。有人说,第二代移动通信产业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产业整体的发展轨迹与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心理轨迹发生了深层次的契合。短信业务恰恰又是这样一项特别切合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心理的时尚通信方式。发出一句修辞优美的祝福语,会给对方带去更多的浪漫、温馨感受。发出一段幽默、风趣的段子,会给对方带去更多的欢声笑语。短信使人们拉近了距离,排遣了无聊和苦闷,净化了心灵,升华了情趣。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趣的短信笑话、短信段子,一些好的短信祝福话语,一些在形式上十分优美的图文短信(利用文字符号组成各种图形等),能在中国消费者中,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地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的深层文化内因。
       三、反映了国人崇文尚诗的习惯和意趣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崇文(文字)的国度,特别注意文字方面的表情达意。短信文化在语言形式上也更适宜于东方文化,手机短信的出现更激发了国人尚诗的习惯和意趣。短信语言介于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即时性的文本交流和每条短信70字的限制,必然对短信表达的简约有着特殊的要求,也很容易使短信的书面语回归到原来的短语韵文状态。短信文学形制短小,注重在方寸之地,用轻松的口吻、高度浓缩的文字来反映复杂的生活。因此,在写作中少见注水文字,少用标点符号,语言凝练、简洁,惜墨如金。而短信的简约与汉语自身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单独使用,单个汉字言简意丰,语义蕴含的信息量和组词率极高。而且汉字比英语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显得更为紧凑,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也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正是由于手机短信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人们发现了诗歌这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在短信创作上的独特优势之后,便找寻到了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失落的诗意情怀。故而有人说:诗性向日常生活回归。从这一点看,手机短信的创作更值得重视。短信内容虽短,但往往是峰回路转、曲折动人,字里行间含有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韵味和意境,显现了东方文化中的气质上的内敛、意境营造上的深远追求,令人浮想联翩,心领神会。如:“一枚落叶在你眼前飘扬,带着秋日的微黄,带着山野的馨香,带着云天的寄托,带着盛夏的梦想,带着归途的欣畅,轻轻捎你一份安详:凉秋,记得加件衣裳。”还有一些短信,或者化用古典诗词典故,或者改写仿写古典诗词,或者根据社会现实创作新词,充分发挥了写诗填词的潜能,在古典诗词格式里增添了新鲜和时尚的血液,使古典诗词也变得年轻起来。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乌纱虽小,总比没有好。一团和气不计较,喝茶抽烟看报。正职大权独揽,下属各管一摊。最喜副职省心,无事乐得清闲。(《清平乐·副职》)”“昨夜赶写讲话,熬得眼皮打架,别看职位低,却还得胸怀天下。写吧,写吧,盼望早日提拔。(《如梦令·秘书》)”又如:“众人皆醒我独醉,心有灵犀最珍贵;邂逅真情爱不悔,今生只为你相随。”首句化用“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句,表明自己陶醉在甜美的爱情之中。接着又借“心有灵犀”的典故,抒发自己对两情相悦的期盼。句末的“醉”、“贵”、“悔”、“随”都压“uei”韵,讲求格律,但韵脚和平仄相对宽泛自由,合乎口语,并不需要专业的音律知识。此外,每句第五个字串起来即“我最爱你”,非常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爱意,更为作品增添了几分诗意。
       
       可以这样说,短信诗歌的大量出现,也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诗学的重建。自胡适在新诗的草创期倡导“诗体大解放”以来,新诗的诗体建设迄今仍未成功,定型之梦远未实现,新诗一直处于“无形之形式”之中,并长期遭人诟病。而在21世纪,新诗要进行二次革命,实现再次复兴,就必须解决诗体规范的问题。但是怎样规范新诗诗体?骆寒超、陈玉兰认为:“若要圆成新诗定型之梦,必须约定俗成。”吕进认为,自由诗应该进行篇幅规范,并建议以短小篇幅为主导。但至于诗体如何约定俗成,篇幅怎样规范,则无人给出明确答案。而短信诗歌的出现使得这一前沿而棘手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并且它以自己的成功和兴盛鼓舞着人们对新诗诗体重建的信心。众所周知,由于技术的原因,手机短信的字符数被限制在70个汉字以内,这就决定了手机短信的篇幅不能太长。那么,究竟哪一种文体更适合进入短信呢?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短信中品味精美的诗作倒是让文学进入短信的佳境,诗歌的短小精炼适合于作为短信发送。因此,诗歌成为短信的主流文体。当然,目前短信诗歌还只是探索阶段,但它已在新诗诗体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并使人们看到了新诗复兴的希望。
       四、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征
       陈思和在《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中对民间文化形态作了很详细的定义: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其次,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地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的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都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第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之形态。用陈思和的民间文化形态来考察手机短信,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手机短信无论其创作传播方式、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风格,都体现出民间文化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间性。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手机短信的创作主体、传承者与传播者更广泛,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手机短信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因而具有民间文学创作的集体性和“草根性”。因为要想获得接受者的认可,就必须站在民众的立场,运用民间语言,反映民众心声,如在民间文学里,人们往往以民谣、谚语的方式来发泄对官场腐败的牢骚和不满。他们不仅将许多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通过短信来表达和互相传播,还继承了民间文学的反主流精神,以各种歌谣或顺口溜的形式表达对现代官场的不满和讽刺,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形成与官方语言相对的一种语言。如:“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层层压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层层注水水到渠成。横批:没有假账。”以对联形式将现代官场上下级之间的欺瞒关系以及作假风进行了深刻揭露。
       除此之外,手机短信中民间文化的狂欢色彩体现得也很突出,具体表现为形式上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自在性和内容上的娱乐性、颠覆性、宣泄性、无等级性。在形式上,极力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把词汇、标点符号、空白等充分糅合,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特性。它还将各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属于民间文化的笑话、歌谣、打油诗、顺口溜、歇后语、行话、俚语、方言,还是属于精英文化的古典诗词、歌赋以及大众文化形态的流行歌曲、网络用语,甚至各种符号都信手拈来,形成文符交叉、相映成趣的独特文本。同时还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设置悬念、讽刺等修辞手法,在内容上,颠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否定一切权威和世俗承认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的约束,各种禁令也都被取消。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互相传递各种令人发笑的信息,互相取笑和嘲弄,形成戏谑和狂欢。
       民间文化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手机短信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养料,并很好地发扬光大了民间文学的样式以及内容,迅速地传播发扬。所以民间短信文学的创作十分活跃,甚至有专家认为,短信就是一种“民间语文”,许多民间短信,看俗不俗,似粗不粗,言语朴实,形象动人。与其说实现了民间文学的书面化、精英化、高雅化,不如说实现了文学的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总之,短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媒介,它负载了太多的文化含义,它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交流习惯。短信的流行也许并不单单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更昭示着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