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艺术研究]论大众音乐与非大众音乐的发展问题
作者:宋照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大众音乐即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它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与形式都随社会变革而发生着变化,但其“大众性”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始终不变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泛是大众音乐突出的特点。非大众音乐是指历史上的“宫廷音乐”与现当代的“学院派音乐”。它们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研究大众音乐与非大众音乐的范畴、特点、发展概况等,对促进当代大众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音乐;非大众音乐;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174—03
       1
       大众音乐是面向大众,广泛地传播于大众之间的音乐,是历史的社会产物,各个历史时期和时代都产生该时期的大众音乐。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大众音乐。
       (一)大众音乐的范畴和类型
       “广义而宏观的大众音乐,就是广义而宏观的通俗音乐,也就是广义而宏观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寓意为:“通”即此类音乐呈开放性流行状态,它含有普及和流传面广泛的意思;“俗”表现出音乐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含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思想倾向的普遍性。这就是大众音乐所必备的特征和基本条件。因此,大众音乐其广义而宏观的范围标准是:“凡是音乐内容吻合着一定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群众的心理需求,曲调流畅简洁并富于民族特色、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和广泛传播的音乐就是大众音乐。”
       大众音乐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已处于孕育和萌芽状态。这一点从我国各地出土的音乐文物中可以得到印证(陶埙、骨笛等)。
       我国各历史时期曾出现的大众音乐的主要类型有: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学堂乐歌、抗战歌曲、历史歌曲、流行歌曲、艺术歌曲、校园歌曲、时代群众歌曲、通俗音乐以及现代的多媒体电脑音乐等。
       (二)各历史时期大众音乐的简要发展概况
       综观历史,先秦时期有《诗经》中的《国风》所搜集的黄河流域北方各地的民歌,以及经屈原加工整理的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民间祭祀音乐《九歌》;汉有汉乐府所收录的大量民歌,“相和歌”(一种用歌曲讲故事的表演形式)及“乐舞百戏”(融舞蹈、说唱、杂技、角抵、滑稽表演为一体);隋唐时期的民歌、曲子以及更具故事情节和技艺性的“俗讲”艺术形式;宋元时期的杂剧、小曲小令(曲牌)和各种说唱音乐;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戏曲以及说唱音乐等都是流传于各个时代的大众音乐形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歌曲以及抗战歌曲、由民歌改编的革命历史歌曲曾经激励和鼓舞了千百万民众的革命斗志;建国初期,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大众精神风貌的群众歌曲、抒情歌曲以及各地的新民歌,“文革”时期,“语录歌”、“样板戏”和“对口词”、“三句半”、“数来宝”、集体舞曲,反映了特殊时期人民大众的音乐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时期到来,乐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打开了音乐界长期禁锢的“天窗”,大陆之外多彩的音乐令人们的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尤其是音乐人从中国传统的创作模式中觉醒,从单一的群众歌曲模式中解脱,进步的时代也给了音乐人更多的、全新的创作空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旋律优美、形式新颖的音乐舞蹈作品精彩纷呈,各种音乐流派及唱法各显其能,通俗、摇滚、Rerapu、乡村音乐、校园歌曲、卡拉OK……璀璨了乐坛。
       通俗歌曲创作及演唱风格大致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流行“港台风”、80年代的“西北风”、90年代的“民谣风”阶段,20世纪末进入新民乐时期。一些音乐人与歌星将流行数十年的大众经典歌曲的音调加进新的音乐元素与表现方式来翻唱,既怀旧又有新鲜和亲切感,使得“老歌”再受青睐。
       大众音乐的发展过程是有其社会实践依据的。因此,广义的大众音乐,就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们的现实生活、面向普通大众的音乐。它具有传播文化信息的时效性、广泛性、社会性和大众性。
       2
       与广义的大众音乐相对立的是非大众音乐,它包括历史上的宫廷音乐以及现当代的学院派音乐等,即人们所谓的“阳春白雪”,它虽有自己的范畴和特点,却又是建立在大众音乐的基础之上,与大众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宫廷音乐
       中国宫廷音乐体系是以宫廷统治集团施行统治行为为目的、为统治者提供娱乐休闲活动而服务的,是典型的非大众音乐。它属于宫廷音乐文化范畴,是统治者社会行为的音乐纪录。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文化体系由“雅乐”和“燕乐”两大部分组成。
       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礼仪中的典礼音乐。在当时,雅乐所表现出的皇室的威严和保守,是帝王统治人民、展示皇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与权利的象征。雅乐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能体现出宫廷的政治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隋唐以后,宫廷雅乐完全脱离音乐的美感和人性化、旋律化,成为一种象征性的音乐符号。
       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不满社会现实、思想倾向消极颓废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作品以抒发个人志趣和生活情调为主要内容,脱离生活现实,在个人主义的象牙塔里自我陶醉,音乐风格追求过分典雅,曲调过分细腻,脱离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现实,脱离人民大众的听觉、情感接受的范围,只照顾极少数文人雅士的感受,在知识分子沙龙的小圈子里流行,属典型的“阳春白雪”,“和”者甚寡。
       燕乐又称为宴乐,是宫廷中除典礼之外为宾客休闲娱乐所提供的一种宫廷音乐形式,供宾客宴会消遣和欣赏的乐舞。隋、唐、宋以后,燕乐的范围有所扩展,即宫中所演奏的各种民间音乐,都被称为燕乐。它包括:隋代的七部乐和九部乐,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散乐以及宋代的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和鼓笛部。这种供宫廷娱乐、宴享燕乐,其源头就可追溯到夏代。屈原在《离骚》中说:“启《九辩》与九歌会,夏康娱以自然。”也就是说夏初的宫廷已有《九辩》、《九歌》两部乐舞存在,供夏代帝王娱乐消遣。
       音乐的娱乐性功能,从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具备。但是作为阶级社会中的统治者,利用权力高度集中这种功能而达到另一种欲望的发泄和满足。这种现象在夏代、商代的帝王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到了周代,这种宫廷娱乐性音乐的极端放纵状态得到了控制。周代的“礼乐制国”战略决策实施后,典礼性的雅乐与娱乐性的燕乐分而制之,使宫廷音乐进入了有序化的发展时期。此时,中国宫廷娱乐性音乐在合理性、合法性的过程中实现了有序性的规范,由此,中国的宫廷燕乐系统从周代正式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
       (二)学院派音乐
       “中国现当代学院派音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人音乐主观性、自由性的继承,是西方音乐诸多艺术流派在技术和美学思想上借鉴与发展的混合产物……它是
       传统文人音乐文化在现当代的延长、充实和发展,是传统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后果。”从事学院派音乐文化的音乐从职人员的艺术作品,追求气质的高雅和脱俗,并表达他们个人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看法,在自己神圣的音乐世界里寻求自己的生活空间,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派音乐文化主观上不流世俗,清高孤傲,但客观上他们仍可能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学院派音乐文化把追求艺术的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从而忽略了社会的生活与实践,他们的创作思想建立在追求以技术为主的基础上,其动机为技术是创作思想的重要核心,忽视社会导向性和社会的广泛性。这种脱离实际的追求和创作动机是学院派音乐文化的缺憾。
       3
       当代中国大众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社会传播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挥,大众音乐的存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认可,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社会珍惜,现实内容得到了充分的社会同情,艺术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社会保护。大众音乐的创作追求是喜、怒、哀、乐,直抒胸臆的审美情趣。大众音乐是高度自由化、不受任何约束的音乐。它集中体现在内容的自由化、创作手法的自由化和表演形式的自由化以及大众参与互动性等方面。
       对大众音乐的认识,不同文化层面、不同文化场合的人持有不同的大众音乐内容观;不同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经历,也将导致不同的大众音乐质量观。在大众音乐中,高低、粗细、文野、雅俗之分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共存共容的。
       非大众音乐是和大众音乐相对应的,它不具备大众音乐的广泛性、社会性和群众性。它与欧洲中世纪音乐艺术一样是作为统治、奴役人们的工具,所不同的是中国为“宫廷”,欧洲为“教会”。这种非大众音乐文化是建立在大众音乐文化基础之上,是对整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成分的选择、提炼、积累。宫廷中汇集一大批音乐优秀人才,倾注精力和智慧,用他们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周朝的官方“采风”行为:乐师们深入民间,采集优秀的民歌及音调,用以作为宫廷音乐的创作素材,汉代建立了庞大的“乐府”机构,不断选择民间音乐的艺术精华和优秀作品,充实宫廷音乐。改编、创作各种宫廷音乐乐种,所以说,宫廷音乐的素材及音调是来源于民间大众音乐的,二者即对立,又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学院派音乐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音乐文化,信息性的音乐文化和探索性的音乐文化。”现当代的中国学院派音乐文化建立在传统的音乐文化基础之上,也包含着对中国各种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历史性的桥梁作用。传统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包括大众音乐),在学院派音乐文化的启发和推动下,走出了一条逢生转世之路。在新世纪中,中国音乐在诸多文化形态下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出现奇迹般的辉煌。
       4
       现代的大众音乐文化和历史上的大众音乐文化相比,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其时代特点。传统的民歌、戏曲说唱艺术形式已处于非主流地位,大众音乐民间自生自长的艺术形式旺盛期已成为过去的记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大众音乐,在高科技时代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动下,已成为社会主流型和高峰型。通常所说的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就是当代大众音乐的主流。我们今天耳闻目睹的追星族、明星崇拜现象,已成为世界性大众音乐现象在中国当代音乐生活的缩影。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让大众音乐形式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具大众化音乐色彩的,当属近20年来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卡拉OK”,这种在社会进步中应运而生的大众艺术形式,使音乐艺术走下殿堂,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从歌厅、练歌房、音乐茶座到广大家庭,从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MP3到网络,音乐如影随形般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三两好友,几多亲朋,昔日同窗,业界同行,相聚时总要“卡拉OK”一番,不受舞台限制,不受观众品评,哪怕五音不全,哪怕南腔北调,哪怕声嘶力竭,哪怕了无韵味,只为自我陶醉,只求心灵愉悦。在这种场合,从不会有人取笑其“技艺差”、“水平低”,人们寻求的只是一种氛围,一种自身对音乐文化的感受。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设置了《激情广场》栏目,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大众音乐的美,荧屏中,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在大院、广场与歌星同台歌唱,台上台下尽情放歌,观众如痴如醉,洋溢的激情中传递出无穷的快乐。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更是以其广泛参与性和平民化,博得广大戏迷和受众的喜爱,不仅屡创电视收视率新高,同时又弘扬了传统的戏曲艺术,把舞台艺术及审美距离大大缩小,使得寻常百姓触手可及。
       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出现的群众合唱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自发组成合唱团体,以公园、广场作为排练场地,业余时间坚持定期排练,积极参加公益演出,既陶冶了情操,又活跃了生活,成为大众音乐文化的践行者。《新视点》杂志专题报道了武汉《声色吉庆街——生活第一秀场》所展示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喧闹的夜市中平民化的“宴乐”。此外,还有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和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现象。
       林林总总,印证了一个事实:生活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平凡的人们,不仅对音乐艺术有着本能的需求,而且在他们身上蕴藏着随时可被唤醒的艺术潜质,这种潜质便是大众音乐文化的基石,大众音乐这片芳草地渴望着更多的雨露阳光。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