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论语言的稳态
作者:张 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稳态是十分重要的生命形态。自然科学与稳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科学同样如此,社会的前进也离不开反馈和稳态,语言的稳态是语言应用中的常态,也是语言的健康态。语言稳态部分表现为四大特征,即历时性、相对性、有序性和普适性。对于国家语言资源各个时点、时段、时期的字、词、语的稳态部分的考察、追踪、分析、发布,甚至进一步描述它们的生命轨迹,描写和刻画每一个词语的生命曲线和生命周期,将有利于引导通用语言文字的有序使用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言;稳态;静态;动态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105—05
在上个世纪末的语言学研究中,有人主张用稳态取代静态,我们在相关文章中也说:“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稳定中的变化。”又说语言文字“具有相对稳定和永远变化的两重性”。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稳定”和“变化”。我们将此称为语言应用中的两种状态:稳态和动态。语言的动态研究比较多,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动态语言知识更新”,但本文要谈的则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另一种重要的状态:稳态。
一、关于稳态
1.生命科学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最初是由生理学领域提出的。控制论的主要创建者维纳在《控制论》“导言”的开头就说:“这本书是我和当时在哈佛医科学校、现在墨西哥国立心脏研究所的阿托罗·罗森勃吕特博士共同研究的成果。”该书中就有对高级动物生命的论述应证:“高级动物的生命,特别是健康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的条件是很严格的。体温只要有摄氏半度的变化,一般就是疾病的征候;如果有长时间的五度变化,就不能保持生命。血液的渗透压和它的氢离子浓度必须保持在严格限度内。体内的废物在浓度达到有毒以前必须排泄出去。此外,白血球和抵抗感染的化学防疫作用必须保持适当的水平;心搏率和血压必须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性生殖周期必须符合种族的生殖需要;钙代谢必须既不使我们的骨质松化,也不使我们的骨质钙化,等等。一句话,我们内部组织中必须是一个由恒温器、氢离子浓度自动控制器、调速器等等构成的系统,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化学工厂。我们把这些总起来叫做稳态机构。”
稳态是十分重要的生命形态,我们可以说:一切生命都是稳态的,没有稳态就没有一切生命。稳态绝对不是静态,是变动中的相对平稳状态,变动就是生命的新陈代谢。稳态的新陈代谢,就是健康的鲜活生命的延续,就是“生”。真的成为静态了,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就是“死”。或者变化超过稳态变动允许的范围,比如体温、血压、钙离子等的变化超常,进入非正常、不健康的状态,或称病态,还是要“死”。生死都是突变,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死”也是另一种性质的变化开始。“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2.自然科学与稳态
《控制论》的另外一个书名便是“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说明控制和通讯就已经是从动物发展到了机器,也证明了陈原先生说的“‘内稳态’的学说后来在控制论、信息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个字我们是从希腊字κυβερνητηζ或‘掌舵人’变来的……我们也想提到这个事实:船舶的操舵机的确是反馈机构的一种最早而且最发达的形式”。其实,操舵的主要原理就是掌控,在不断地左舵和右舵信息输入与反馈的变动中,达到稳态前进的目的,今天的自动控制系统就更加离不开反馈与稳态,自然科学与稳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社会科学与稳态
社会科学与稳态也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的前进也离不开反馈和稳态。人类社会是由作为高级动物或生命的人类组成的,当然和发祥于生理学科的控制论会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控制论就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社会的通讯和控制当然也就与社会的稳态(或言稳定)前进紧密相关。就是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甚至社会的退步也和通讯与控制紧密相关,所以,不论是执政者还是反对者,都知道牢牢掌控大众传媒的道理。
所以维纳说:“对于社会所有这些反内稳定的因素来说,通讯工具的控制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在一个过于大的社会里,社会成员无法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出版物(包括书籍和报纸)、无线电、电话网、电报、邮递、剧院、电影院、学校、教堂就都成了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什么通讯系统比所有别的系统应该对社会内稳定性更有贡献,它就直接被掌握在那些最醉心于争权夺利的人的手中,而我们已经知道,这种争夺是社会中主要的反内稳定性的因素。”
今天的电视、网络、视频、数字像机、手机和短信等是维纳们没有见到的,它们对于社会的稳定或反稳定的巨大作用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
二、语言的稳态
1.语言学中的稳态
我们认为,语言应用的两种状态是“稳态和动态”,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说“静态和动态”,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所以选择“稳态”而没有选择“静态”这个术语,是因为:一方面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当然也就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我们赞同控制论里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反馈’,一个就是‘内稳态’(一译‘稳态’)”。
每一种语言在使用中有其相对稳定的部分,也有其相对变动的部分;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有其相对变动的时期。“就语言的共时平面而言,不同的要素(或者说语言的不同子系统)发展变化速度并不相同,例如词汇、语义要素变化相对较快,语音、语法要素变化相对较慢。事实上,即使变化较快的词汇要素,内部也体现了差异性,基本词汇部分相对稳定,一般词汇则比较活跃,术语和某些新闻词语的更新尤其迅速。就语言的历时阶段而言,不同的区间(或者说语言的不同时期)发展变化速度也不相同。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转型时期,在社会高度开放、强化与其他文明的融合的时期,词汇的扩充和换档就会十分明显;相反,在社会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期,语言也相对停滞。就像索绪尔比喻的一样,大树的树干无论是从横切面看还是从纵切面看,生长都是不平衡的,向阳的一面生长快于背阴的一面,风调雨顺之年的生长好于干旱或洪涝之年。总之,历时状态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也是绝对的。”
本文着重论述语言的相对稳定部分和相对稳定的时期,称为语言的稳态。我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DEC对于语言的历时应用研究已经从主要监测语言的动态变化部分,推进到监测语言的稳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种监测。”如何界定、提取、观测、研究语言的稳态部分是我们要关注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本文不关注动态。恰恰相反,我们正需要始终关注动态,我们不仅在动态的观察中观察到语
言的动态部分,也在动态的观察中同时观测到语言的稳态部分。
2.稳态是语言的常态,也是语言的健康态
什么是常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正常的状态,跟‘变态’相对”。我们说“正常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就是事物最基本的、最经常的、最通常的状态,其他状态都是常态的“变态”,或称之为“非常态”。常态就是稳态,稳态也有变化,变化的数值是稳定的、正常的。例如一般情况(比如常压)下“水”的常态是液态:液态的水温度也有变化,但是只要在0℃到100℃之间,都是常态。常态(常压、常温)下的水,无论江水、河水、湖水、海水;雨水、露水、泥水、雪水;泪水、口水、汗水、奶水等都是液态,但是常压下超过了100℃,液态的水就要沸腾,迅速变成水蒸气,这就是水的非常态——“气态”。常压下的100℃,就是液态水的沸点,到了沸点,常态的水就不稳定,要“变态”。反之,液态的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冰,成为另一种非常态_“固态”。0℃是水的冰点,到了冰点,常态的水也不稳定,也开始“变态”。冰、凌、霜、雪都是水在冰点下的各种“变态”。
语言也有语言的常态,语言的最基本的、最经常的、最通常的状态,也就是语言的稳态,换句话说,语言的稳态就是语言的常态。我在2005年提出语言研究的相对时间观那篇文章里,也论及“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运动着,语言的绝对静止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虽然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但是语言作为社会集体交际的工具又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否则它将失效,所以任何活着的语言、有生命的语言,其常态准确地说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动态的,而是稳态的。我们在研究动态语言知识更新时,正在用稳态概念来取代静态概念。按照控制论的观点,稳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而不是静态,稳态恰恰首先是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的观点”。
“任何活着的语言、有生命的语言,其常态准确地说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动态的,而是稳态的。”这是从语言应用角度对语言稳态的基本含义的界定,是应用语言学的界定。
语言的稳态是语言的常态,也是语言的健康态。只要一种语言的稳态部分在应用中处于绝对优势,或者说在应用中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种语言也就处于健康状态,我们就大可不必为我们的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发展着急上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于语言的稳态的考察与监测“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种监测”。
当然,语言的健康态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稳态部分,也与语言的动态部分相关。语言的稳态,是语言的常态,这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才能具有稳定性、传承性、社会性,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语言的动态变化是语言的非常态,进入现代社会,非常态的变化明显加大、提速、增强,及时跟进非常态的变化并做出对非常态的反应,才能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健康状态的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动态更新。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国际化、一体化、多元化的趋势加快,随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推进,语言的稳定、语言的吸收、语言的融合、语言的和谐都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语言既有常态,也有非常态。在稳态的基础上,语言需要动态更新;在动态更新的基础上,语言形成新的稳态,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就是语言的科学发展观。
3.语言的稳态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们归纳语言的稳态部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稳态的历时性、稳态的相对性、稳态的有序性和稳态的普适性。
(1)稳态的历时性
语言的稳态不是不变,只是变化稳定在正常的范围之中,历时性是语言稳态的第一个特点。观测稳态部分的正常变化,我们也需要历时的动态流通语料库。动态流通语料库是用来观测和研究语言应用的两种状态,而不仅仅是观测动态的,两种状态都在变动,区别在于一种变动是正常的数值,另一种变动是不正常的数值。如何让计算机自动或者辅助人工将大规模真实文本中的语言的稳态和动态部分分开,然后进行观测和研究,这是动态流通语料库测量语言的应用要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语言的稳态与动态的分离技术,实际上为计算语言学提出了一种新任务,需求一种新算法、新模型,我们曾经形象地称这种算法是“鸡尾酒算法”,或把这种模型比喻为“鸡尾酒模型”。不言而喻,语言的稳态与动态的分离,也就为计算语言学的计算提出了新难题,展现了新天地。所以我在2005年提出“我们的统计分析必须进一步向动态跟踪、检测、监测语言(首先并且主要是字词语)的发展变化方向深化,这是近些年来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乃至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都导致我们的统计从一个静态的统计点向由多个不同时点的统计构成的变化曲线深化。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对于语言变化(特别是词语和语义的变化)的思维定势,把我们对于词语的计量分析从过去的静态突击式、定点式、定量式的统计模式,引向经常性、定时性、监测性的动态统计、观测、分析模式”。
除了“稳态”与“动态”的自动分离或者辅助分离需要关注稳态的历时性外,我们还提出与稳态的计算有关的“稳定度”概念和计算。一切语言成分和(成分与成分的)关系,都有“稳定度”,都可以计算其稳定的程度。“稳定度”的计算与共时相关,即相同时点的不同成分,其稳定程度不一样,这对稳态部分与动态部分的认定与分离十分重要。“稳定度”的计算更与历时相关,即相同成分和关系的不同时点和不同时段,其稳定程度也不一样,这对确认语言成分和关系何时进入稳态非常关键,同时对语言的相对稳态时期和变动时期的确认与科学划分也十分重要。我们提出通用词语的界定涉及“三通”,即:(学科)领域通用、地域通用和时域通用。DCC博士研究室的赵小兵博士首次动态考察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的五年中六种报纸的词语中的稳态部分真实使用情况。赵小兵博士改进了通用度的计算公式,提取通用词语,并且将相对时间观在操作上落实,其中历时通用部分的计算,实际上涉及稳定度的计算。在计算通用词语的基础上,她又采用遗传算法研究了提取主流报纸中使用的基本词汇的方法和集合。
我们对于稳定度的求索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赵小兵博士考察的只是最近1—5年的词语的稳定程度。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对最近30年的词语稳定程度的考察,以了解和诠释词语不同成分在不同时段、不同时长的稳定程度。所以,我在2007年谈到语言稳态部分的监测时说:“这些也仍然是对现代汉语字词语的稳态考察的发端而不是终结。”
(2)稳态的相对性
“稳态”是相对“动态”而界定的一种语言应用状态,动态和稳态是相对而言的,相对性是语言稳态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前面已经论述了语言的稳态就是语言的常态,常态与非常态也是相对的概念。语言不同层面和同一层面历时演进的状态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就导致了相
对性。就汉语而言,语音层面、句法层面、甚至记录汉语的汉字层面都是相对稳定的,变化较慢,而词语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的变化相对来说就比较快。这就是相对性,是相对而言。
就是变化最快的词语层面,还是可以进一步相对来分析。词语层面还有词语的稳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相对性本来就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一分为二地无穷相对,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研究时间和空间相对关系的物理学说。
词语的稳态部分涉及传统所说的通用词语、常用词语、一般词汇、甚至基本词汇的研究。但是把稳态(常态)词语和动态(非常态)词语分离开的最重要的属性是要计算词语的“稳定度”,以使稳定度高的词语和稳定度低的词语相对分离开。不同的词语稳定度不一样,相同的词语不同时点不同时段的稳定度也不一样。所以就需要研究词汇的分离技术,需要研究不同时点和不同时段、不同时长的词汇相对分离的“鸡尾酒模型”。
当然,稳态词语虽然有通用、常用、一般、基本的性质,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通用、常用、一般、基本词语。那些词语也都有自己的相对概念。和通用词语相对的是专用词语,和常用词语相对的是罕用词语,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传统认为通用词汇和专用词汇都属于一般词汇。词语的不同的相对概念着眼于词语的不同属性的计算:稳态与非稳态的词语分离主要计算词语的“稳定度”(当然是在计算了常用、通用的基础上),通用和非通用(专用)词语的分离主要计算词语的“通用度”,常用与非常用(罕用)词语的分离目前主要关注“频度”“使用度”“实用度”的计算。而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分离是在上述所有计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关注基本词汇的构词能力,或者说是计算基本词汇的词语生成能力。
2000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是实际上那时候我们还不具备测量通用词语或者说一定时段的稳态词语的可能性。现在计算机的时空能力和我们在理论上及实践上的推进,已经使我们可以进一步科学地、动态地、分期分步地进行对国家语言资源的监测,在测量、研究的基础上,定期公布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语的稳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的使用情况。
从相对论和一分为二的角度看,任何相对的两个部分都具有相对性,从统一论和合二为一的角度看,任何具有相对性的两部分都具有互补性。这一点受篇幅和中心议题所限,不再展开。
(3)稳态的有序性
一切相对稳态的部分,都是相对有序的。一切有序的部分,在常态下的序都是可变的。有序性是语言稳态部分的第三个特性。个别字、词、语的稳定度无论如何改变,无论其震荡是窄幅还是宽幅,无论其变化趋势是震荡上行还是下行,都会在正常的稳态的箱体之中,仍然是在有序性的特性之中,否则就会成为非稳态的部分、无序化的部分。
陈原认为:“有序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它保证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约定俗成是语言文字最惯用的‘规律’,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异,自动调节和人工调节,达到一种有序的稳态。”当然,语言运用中的变异或创新一开始总是“非规范的用法”,这些变异或创新一旦传播开,被公众接受,符合公众语感,就会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公众不接受,没有传播开,就会逐渐被淘汰,个别人或少数人坚持在公众场合使用,要么引起反感,遭到指责,要么成为集团语或近似黑话。所以,一切自然语言的真实文本总是非规范的文本,或者准确地说是含有非规范语言成分(或叫变异)的文本,否则反而是不真实的,是人工语言而并非自然语言的文本。我们认为:“规范一不规范一新的规范、稳定一变异一新的稳定、个人语感一公众语感一新的个人语感,这些本来就是“有生命”的语言的自然生存法则,或者叫生存公式。”
戴昭铭先生也曾说:“如果说规范化着眼的是语言运用标准的动态性平衡的话,那么‘语言控制’则更侧重于维持语言运用标准的相对稳定。”所以,尽管约定俗成地存在着“客观规范”,国家仍然把制定并颁布推行相应的语言文字规范作为重要的工作,并且通过规范字词典、学校教育以及传播媒体和出版机构来推行这些规范,以使语言能够纯洁健康地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第一章第一条就规定“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所以,根据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稳态部分的监测。
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学校的教师、媒体和出版机构的编辑和校对都有权改正。在信息时代,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规范就更加重要,维护网络上语言文字的有序也就是维护网络上的语言的稳态,也就是维护通用语言文字的健康态。
我们曾经指出:“过去的统计是一个统一的词汇频度表,但是在这个数万数量的词语频度表中,实际上一些词是长期稳定不变并且构词能力很强的基本词汇,一些词语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一般词汇,一些词语是各个领域通用的词汇,一些词语是两个以上领域的兼用词汇,一些词语是不同领域的专用词汇,还有一些词语是正在从专用领域进入通用领域的变化中的词汇,一些词语是突然在通用领域或专用领域广为传播的流行词汇,一些词语是由于长期流行而已经被公众认可的新词语等等。而我们过去的频度统计是没有进一步区分不同词汇类型的粗放式、鲁棒式的统计,现在需要进一步向更加精细的词汇统计深化。”
出现在国家大众传媒上的用字、用词、用语并不都是稳态的,即使出现在综合类的大众传媒上的用字、用词、用语也不都是通用的、稳态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向更加精细的词汇统计深化”,还需要在对国家语言资源的科学、动态监测基础上,追踪每一个词语的生命轨迹,特别是那些已经进入稳态部分的字、词、语的生命轨迹,进而描写和刻画每一个词语的生命曲线和生命周期。目前,完成这件事不仅有必要,通过努力也已经有可能。
(4)稳态的普适性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稳态是相对动态而言的,谈到稳态的相对性,也谈到“相对性本来就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一分为二地无穷相对”的特点,这就涉及稳态的第四个特点——普适性。例如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中,相对专用领域的词语(比如“术语”)来说,通用领域的词语就是相对稳态的部分,但是对非稳态的专用词语来说,又有稳态和非稳态两个相对的部分,相对于本领域的各个子领域的术语而言,总有一些本领域的术语是更一般的、更概括的、更常用的、更共用的、更成熟的,这些就是本领域的术语中的稳态部分。各个学科领域制定的术语的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ISO),最前面的第一部分,就叫“基本术语”子集,实际上就是术语的稳态部分的核心。
所以,相对稳态部分而言的动态部分,再作为一个新的整体,再次一分为二,就会出现新的意义上的稳态和动态。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原来的稳态指的是通用语言的稳态词语(稳定度高的通用词语),而新的稳态是指某个领域术语中的稳态术语。同理,某个方言地区会有方言地区的稳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甚至某个作者也会有他所使用的词语的稳态部分与动态部分。
稳态是控制论的重要核心概念和理论,本来就已经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普适,何况在语言学的内部普适呢?现实生活中稳态和动态的区分、稳态的普适性还有很多的例子:我们的教材要有相对稳态的部分来反映传统文化和知识的沉淀与厚重,同时也要有跟上时代脚步和知识动态更新的部分,以防老化和僵死;我们的政策也要有相对稳态的部分,不能朝令夕改,以反应政策的持续性和法制性,同时又要针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及时通权达变,适时出台新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之,本文的核心观点就在于:一种语言之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在于其以不断的发展变化来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在于它的基本部分的稳定性,否则就将消亡。对于国家语言资源各个时点、时段、时期的字、词、语的稳态部分的考察、追踪、分析、发布,甚至进一步描述它们的生命轨迹,进而描写和刻画每一个词语的生命曲线和生命周期,这将有利于引导通用语言文字的有序使用和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党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