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道德建设(笔谈)]道德建设重在立心
作者:辛世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公民道德教育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央提出了很多理论创新,但在执行过程中大部分被“悬置”了,没有入脑、人心。最近,我看了温家宝总理2006年11月13日在文代会上的讲话,有很大的触动。他讲话的题目是《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他说:“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这段话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就是道德建设如何立心、安心的问题。
       一、立心是道德建设之本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值得赞叹和敬畏:一是头上的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法则。道德是“内心的法则”,就是说,道德规范不深人人心,人就不会自觉地去遵守。温家宝在与文学艺术家谈话中指出:“季羡林先生因病住在三零一医院,我每年都去看他。”“在今年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我说,先生,您讲得对。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后来,我们俩谈话的大意,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自己和自己都不能和谐,怎么与别人和谐?与社会和谐?
       心就是人的精神,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内心如果是充实的,即便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但如果内心是空寂的,即便在嘈杂的人群里,也感到孤独。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心情愉悦,取决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实。
       古人说,心可挽乎命,命实造于心。心立不起来,一切都等于零。同理,道德规范不在公民的心里扎根,就没有用。
       二、立心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古往今来,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都是在做立心的工作。儒家的智慧,突出地表现在一个“仁”字上。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仁”之内。他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如父亲的心,走向孩子的心成为慈;孩子的心,走向父亲的心成为孝;仁者爱人,只有用心去爱,才是真正的仁。孟子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之正路也。”其实质就是要人们互相关爱,互相感恩。
       我们今天要立什么心?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立诚实的心。
       诚信是做人之本。不讲诚信的人,无以在社会上立足。
       但是,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比较普遍,假冒伪劣成为社会的公害。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在《人民日报》发文对巡视工作谈感受,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全党的重视,这就是“一些干部对巡视组不讲真话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说成绩多,讲问题少,一些人即便在谈问题时,也明显带有保留,甚至把问题当做成绩来讲。有些干部常常回避实质问题。例如,有的干部上任后,举债搞项目,搞项目就要征地、拆迁,征地、拆迁会引起老百姓集体上访。最后,项目也被迫停下。但这些领导干部常常认为这不是个人问题。还有一些干部因为个别领导干部对自己升迁起过积极作用,只图报恩,歌功颂德,所以在反映事关老领导的情况时,作不到客观全面,而是只说成绩,不说问题”。干部不讲真话是对我们党的一大威胁,因为它有可能使一些干部形成双重人格,公开场合讲一套“正确的官场话语”,背地里讲一套“真实的心里话”。当一个党员不能对党讲真话的时候,他还能够为群众服务吗?
       第二,立慈悲的心。
       慈悲之心就是侧隐之心,关爱之心,同情之心。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人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善良,有慈悲。
       慈悲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尤有倡导之必要。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追求利润,不能忘了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对消费者如果缺乏慈悲心,不把消费者当做人来看待,就必然使假冒伪劣产品肆意泛滥。据媒体报道,浙江义乌生产的“爱宝”牌的奶瓶全部采用废旧光盘为原料,奶瓶中的酚含量严重超标,会破坏婴儿的肝、肾细胞造成慢性中毒。一位销售问题奶瓶的个体商贩对暗访的记者说,她从不让自己的孩子用这种发黄的劣质奶瓶喝奶。而她却贩卖损害别人孩子身体健康的奶瓶!这位母亲缺乏的是什么?就是人的慈悲精神!
       鲁迅笔下的看客定格在“冷漠”上,现在的看客不仅是冷漠,甚至还有“愉悦”,譬如鼓励跳楼者往下跳,这是非常可怕的。自杀一个都是多!鼓励自杀,连起码的恻隐之心都没有了。
       第三,立感恩的心。
       所谓感恩,就是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帮助的人或事物身怀感谢,铭记恩情,并加以回报的一种思想行为。就人类整体而言,感恩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之一,或者说,人只要存在着,就不能没有感恩。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譬如,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也许我们会说,“我出了钱,所以我们应当吃这顿饭”。这话不能说错。但是,它却掩盖了这顿饭所蕴含的无限深邃的令人感动的社会内涵。不知有多少人为这顿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是一个不能用金钱交易掩盖的充满人性的事实。
       但是有些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这一事实,一味地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奋斗。好像是自己养活了自己,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的人说:“我已经出过钱了,我为什么要感恩?”“我是纳税人,我就应该得到服务!”其实,人的感恩与是否出钱、是否纳税关系不大。出钱也好,纳税也好,都应尊重别人的劳动,钱是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应爱护公共财物,具有节俭的美德。
       感恩是健康心态之源,家庭和谐之魂,企业合作之根,和谐社会的源泉。将感恩的理念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就会向善,社会就会和谐,经济就会快速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繁荣强盛。
       三、立心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怎么立心,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当前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既要重视“安身”,更要重视“立命”。
       “文革”时期,我们片面强调精神,忽视了群众的物质利益,现在我们又片面地强调物质利益,却忽视了精神的作用。其实,心理和谐并不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有钱不一定幸福。幸福是心理感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情,自我价值的实现最重要。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是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的大问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法则,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竞争,还要正确看待竞争结果,辩证地对待过程与结果、付出与回报、成功和失败。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安身”有余而“立命”不足,学校主要是教你一技之长谋生活,学生却不懂得人生的意义,一遇到挫折,就不能应对,甚至轻生。大学是什么?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是教育人的地方,大学的“学”,不仅是学技术,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大学的“大”,不是楼大,也不仅是要有大师,还要有“大爱”,没有“大爱”的大学,就不是一所好的大学!
       第二,既要重视制度,也要重视教育。
       我们知道,基于“人性善”基础上的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就特别重视思想教育,重视榜样的感召力量,在物质极大匮乏的境况下,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研究制度的文章多了起来,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被强调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有一位大学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认为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只是麻痹和腐蚀人心的效果,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制度不是万能的。这一点,连当年强调制度重要性的邓小平也看到了。1989年,邓小平就提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第三,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
       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言行不一。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上海浦东区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看到街上到处张帖的小广告,有碍市容,还可能使人上当受骗,于是,她就发下一个愿望,自己动手来铲除这些小广告,她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街铲这些小广告,而且一铲就是11年!有一个张贴小广告的人,和她较劲,你铲我贴,而这位老太太呢,你贴到那儿,我铲到那儿,结果坚持了四天,贴小广告的人彻底服了,不再贴了。我们有很多制度、规定治不了乱贴小广告的人,而一个老太太硬是凭着那颗善良、执着的心,征服了另一个人丑恶的心!
       上面谈的问题,并不是很高的道德要求,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如果连这些底线伦理都守不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大道理,就更难接受了。总之,我认为,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就要使我们的道德教育由“高”落实到“低”,从“虚”落实到“实”,从“外”落实到“内”,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深入人心,取得好的效果。
       (选题策划、责任编辑 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