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埠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笔谈·下)]近代的海港城市与山东区域发展(摘要)
作者:陈为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烟台、青岛的崛起——由渔村到海港城市
烟台口原是福山县一个小渔港,后来逐渐有帆船停泊。开埠前夕,商号已有千余家,商业十分兴旺。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东海关,烟台开始迈出港口城市的新步伐。由于烟台港是北方三埠中唯一在冬季通航的港口,而且进出方便,一度发展成为北方与日本、俄国远东地区、高丽进行贸易的中心。进入20世纪后,青岛、大连、安东等港口陆续开埠,烟台港地位下降。烟台贸易以出口加工为主、土货集散为辅,受其影响的烟台缫丝业、丝织业、食品加工、编织业比较发达。开埠以后,烟台逐渐取代了登州的地位,成为胶东经济、政治中心城市。1930年代,烟台市人口已达15万。
青岛口原是胶州湾的小海口。1897年巨野教案发生,德国强占青岛口。近代青岛的发展经历了1897—1914年德国时期、1914—1922年日本时期和1922年以后的回归时期。其中胶州湾在德占时期,修建了港口和铁路。由此青岛贸易发展神速,在全国口岸贸易额排名中,占据第六位或第七位,在北方各港中位列第三。青岛港进出口贸易以货物集散为主、加工贸易为辅。因此青岛城市拥有较强的贸易集散功能,市场形态发育较好,拥有期货市场;同时青岛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火柴业、面粉业等近代工业也非常发达。青岛是山东省对外贸易和经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可达河南、河北等临近区域,1930年代人口已达60多万。
在近80年的经济周期里,烟台、青岛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明显的轨迹。港口最初只具有货物集散的商业功能,是洋货进口内销和土货出口的终点市场。随着货物打包、集散功能的拓展和人口的聚居,信息、金融等商业功能在不断完善,最初的替代工业、与贸易有关的近代加工业等新兴产业也在港口附近布局。烟台、青岛最终由单一贸易功能的海港转向具备工商业、贸易、人口聚居功能的海港城市。与此同时,两港的管理机构也由商埠管理机构如胶澳督办公署、工部局转为市或特别市。
海港城市的发展轨迹只是该类型城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发展的动力问题。海港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开埠后的国内外贸易、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集聚产生的需求。但如果没有海港城市腹地的洋货消费需求和土货供应,近代海港城市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青岛超越烟台后来居上就证明了这一点。腹地的大小和发展概况与海港城市及其贸易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笔者以前主要研究港口贸易问题,只关注与贸易有关的港口腹地,忽视对城市及其腹地的研究。后来发现海港城市与港口很难截然分开,辐射范围也很难划清界限。笔者认为海港城市的腹地应该是港口腹地和城市腹地的复合。
二、腹地为主的港口经济空间的变迁
研究表明,烟台、青岛等海港城市腹地主体在山东境内,而随着港口贸易和实力的消长,范围变化较大:一口通商时代的烟台港拥有包括从烟台到济南的大道沿线地区和小清河、黄河下游地区在内的广大腹地。1904年后,烟台港腹地受到青岛港挤压而缩小,局限在胶东地区。龙口和威海开放后,胶东内部再度分割,到1930年代烟台港腹地主要包括福山、牟平、栖霞、蓬莱四县,当然还有烟台特别市本身。招远、黄县、掖县是龙口、烟台和青岛的交叉区域,文登、荣成是烟台、威海、青岛的交叉区域。从1904年开始,青岛逐渐继承了烟台港除胶东本部以外的腹地。而且随着济南城市地位的上升,青岛港在西部的辐射范围迅速膨胀。济南以下黄河沿岸原武定府大部分州县,以上黄河沿岸原济南府、泰安府、兖州府、曹州府的州县都成为青岛腹地。原东昌府、临清州、德州、武定府等地一些与原来受天津控制的州县也被完全纳入青岛的集散范围。在其他未被完全纳入的几个州县,天津港也不能完全控制这些地区;济宁、沂州、海州等地区,上海港亦不能独占市场,青岛货也进入这些地区。由此在山东外围地区形成了青岛与上海港、青岛与天津港的交叉区域。
当然,影响近代海港城市和贸易发展的经济空间远不止海港直接腹地,吴松弟教授认为还有转口贸易区、海外市场、港口辐射交叉区和海关分关管辖的港口及其腹地。例如烟台贸易的衰落除了因为青岛港对其腹地的强取豪夺,还在于辽东转口贸易的衰落;胶州海关海州分关管辖的连云港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岛港也产生了影响。
三、港口(城市)—腹地互动与山东区域发展
近代的海港城市及其腹地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贸易和海港城市工业种类、规模、特色、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腹地工农业经济的兴衰,同时腹地经济也影响着贸易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后者通过贸易额的增长可以体现出来。例如,1928年腹地为青岛港出口贸易贡献了带壳花生、花生仁、花生油、花生饼等四项价值约2450万两,而且促进了青岛花生榨油业和花生贸易服务组织的飞速发展。笔者发现前者的影响较之后者更为直接。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山东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也反映了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笔者将分几个方面论述贸易和城市工商业对腹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近代工农业的兴起
由于缺乏相关数据,笔者无法得知当时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情况。但是近代工业和商品农业的发展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都揭示了这样的事实。1860年以后,在进出口贸易的刺激下,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种植更加倾向于鸦片、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贸易需要的经济作物。当时的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农艺工作者甚至依托通商口岸引进外国品种和园艺技术,进行品种改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上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了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一切都是出口贸易带来的,并且随着贸易的兴衰,有进有退。这些经济作物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烟台苹果、青州烟、山东花生等产品都享誉国内外。
近代口岸贸易不仅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催生了山东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腹地原有工业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来手工业兴旺发达起来,如以烟台为中心的草帽辫、花边、绣花、发网业等;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也在经营方式、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脱胎换骨,可以称为转型手工业,如缫丝业与茧绸业;还有以民族工业姿态出现的进口替代工业,如棉布、棉纱、面粉、火柴、卷烟、化工行业等。
口岸贸易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变化。因此,市场波动和贸易政策的不平等也会给腹地经济带来短期的不良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时人的记载中看到不同经济景象的原因。1933年以前,虽然间有战乱,但是影响不大,各种迹象表明山东经济处在繁荣时期。但是1933年以后,由于山东省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土货贸易出口下降,从而导致当时不少农民破产,城市经济也步入萧条。
2.贸易集散体系向城镇体系的转变
开埠之后,大量的货物在港口与腹地之间流动,从
而推动了市场网络的发育和完善。各级集散市场一般是区位较好的城镇。沿海港口和胶济铁路商品集散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以沿海港口和铁路为导向的城镇体系:沿海港口城市有烟台、青岛、威海、龙口等,铁路沿线城市有济南、周村、潍县等。而且这些城市逐渐由商业中心城市向工商业城市转变,其中青岛、济南成为棉纺织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心,潍县成为织布业的中心,烟台是外来手工业集散中心和缫丝业中心,周村、益都、栖霞是丝织业中心。另外还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市镇,例如泰安大汶口是花生产品专业市场,牟平、益都、栖霞与昌邑柳疃是丝织专业市场,掖县沙河镇是草帽辫专业市场,笮山是蛋品专业市场,青岛仓口、烟台是果品集散中心。
3.山东经济格局的嬗变
据许檀教授的研究,1850年以前,鲁西平原是山东的粮食主产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运河沿线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其中临清是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冀鲁豫三省主要的经济枢纽和粮食流通中心;济宁是兖州、曹州府的流通枢纽,与江苏、安徽联系最为密切;聊城是鲁西北东昌府的流通中心,与山陕、辽东的关系紧密。基于农业和商业的繁荣,此时的运河沿线平原地区是该省经济中心区,经济发达程度远高于半岛地区。但是1850年代以后,受到太平天国战争和黄河改道、运河堵塞的困扰。
1860年以后,北方进入海洋时代。山东半岛地区从1860到1932年,先后开发了烟台、青岛、威海、济南、潍县、周村、龙口等商埠,形成了内外结合的开放格局。但是商埠分布很不平衡,半岛地区占了四个港口名额,其余三个也都在山东北半部胶济铁路线上,港口辐射区域也主要在北半部。1930年代,山东可分成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外向型经济区和以青岛、济南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的青岛外向型经济区和落后的鲁南地区。胶东和胶济沿线地区成为经济核心区,而西部、南部区域成为向上海、青岛输出初级农产品的外围区域。可见1930年代西部运河地区作为全省经济轴心的时代已经结束,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省最有活力的区域。
由此可见,青岛、烟台海港城市从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结构的演进两个方面,推动了山东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四、结论
海港城市是近代商埠贸易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基本遵循着由海口到港口再到海港城市的发展轨迹;随着贸易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海港城市一般既是该区域贸易、经济的中心,又是腹地与外部市场联系的窗口。由于港口贸易对腹地经济的巨大影响,海港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组织者,引导着腹地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演进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