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新论]从有中心到无中心:国际共运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摘要)
作者:李明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苏共和苏联对国际共运的扩大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形成了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作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后,苏共以“中心”和“老子党”自居,继续其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作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对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中共又不适当地提出了“以苏为首”。 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认为苏共已经变修,错误地作出国际共运的中心转移到中国的判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作出国际共运没有中心、中国不是中心的论断,提出中国决不当头,各国应独立自主。从此,国际共运进入各国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关键词:国际共运;一个中心;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无中心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D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4)01—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