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历史学]披榛步墟:曾侯乙墓制度与文化研究30年
作者:刘玉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石泉先生的《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根据随枣走廊地带和豫西南、鄂西北之间的南阳盆地南部陆续出土不少古代曾国文物的事实考证出曾一随的地望。郭德维先生以《曾侯乙墓并非楚墓》立论,认为“曾侯乙墓不具备楚墓的一些基本特征”。舒之梅、刘彬徽先生《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一文认为曾国是汉东一个古老的姬姓国家,即土著。徐少华先生《曾即随及其历史渊源》一文认为“方城外之缯与随枣走廊的曾国不能混为一谈”、“不存在楚于春秋末期先灭随,后又在随地封楚贵族为曾国的史实”。杨宝成先生《试论曾国铜器的分期》、顾铁符先生《从随县曾侯乙墓看封建制度下的杀殉问题》、曾昭岷、李瑾先生《随县擂鼓墩断代补论——兼答郭德维君》、萧圣中先生《略论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马制度》、刘彬徽先生《曾侯乙墓青铜器礼器初步研究》、方酉生先生《有关曾侯乙墓的几个问题》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论文。
       黄翔鹏先生是曾侯乙编钟研究的奠基人,撰写过大量曾侯乙编钟乐律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谭维四、冯光生先生《关于曾侯乙墓编钟钮钟音乐性能的浅见——与王湘同志商榷》、饶宗颐先生《曾侯乙墓编钟与中国古代文化》等对编钟的音律、钟磬铭辞和一钟双音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华觉明、郭德维先生《曾侯乙墓青铜器群的焊接技术和失蜡法》、《曾侯乙编钟及构件冶炼技术》等文,则从冶金铸造技术的角度对编钟进行了研究。裘锡圭、曾宪通先生对曾侯乙墓编钟铭文、青铜器铭文和简帛文字进行了考释,分别著有《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等论文。为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曾侯乙编钟文化研究,黄敬刚先生倡导于2004年组织全国研究编钟文化的专家学者,历时4年编著了《中国曾侯乙编钟》一书。该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专家邹衡先生说:编钟可以代表中国。刘玉堂、张硕先生《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一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编钟的价值,认为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着当时世界同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近3年来,刘玉堂、罗运环、黄敬刚、萧圣中和张硕等专家学者撰写了数篇关于曾侯乙墓研究的论文在本刊发表,再次掀起曾侯乙墓研究的高潮。
       今年,适逢曾侯乙墓发掘30周年,特此以专栏形式发表3篇关于曾侯乙墓文化与制度研究的云锦之作,以志纪念,并向参与曾侯乙墓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学人,向曾楚文化的热心推广者,致以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