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短轧]编辑手记
作者:佚名

《读书》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完关于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的一组文章,又看到了梁慧星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言记录,谈话者自己说“欢迎一切媒体免费转载”,索性就录其要点,作为本期的“手记”吧: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非止一日,且日趋严重,其原因有三:一是应试教育;二是不尊重教育规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三是不尊重学术规律,采用管理物质生产者的方式管教师。
       中国教育的症结在应试教育,人所共知。应试教育导致培养的学生一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按照生活经验,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优秀人才,至少这三分之一的优秀人才在经过大学、研究生教育之后,应当被造就成更优秀的人才。但经过大学教育之后,能否说还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硕士属于优秀人才呢? 我国自一九七八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一九八一年推行学位制度,至今已经培养了一百万研究生,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却发现,我国在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排名并没有提高,没有产生多少重大科技成果,甚至我国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也没有明显增加。
       不尊重教育规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表现很多。首先是学校升格,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成为普遍的潮流。学校升格的结果是,消灭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整个社会都来培养大学生。造成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也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下。其次是大学合并,人为造成许多超级大学、巨型大学。大学合并的另一个结果是,消灭名牌。一批名牌大学被消灭了,导致无形资产的巨大损失!这些名牌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数十年、上百年才形成的,所具有的价值,远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可以比拟。大学不像企业、公司,不是越大越好。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行政层次、行政手段和经济利益机制进行管理。三是教育产业化、盲目扩招。教育产业化与盲目扩招,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导致教育、学校的性质和目的改变。教育机构被混同于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第四是搞各种教学基地建设、各种重点学科建设,搞各种评比、评估。历史上、国内外,哪一所名牌大学、哪一个名牌专业,是靠集中投入、特殊政策建设起来的?是靠各种评比、评估评出来的?评比、评估成了学校长期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就被“边缘化”了!再一个后果就是造假。为了应付评估,学校只好组织教师对过去的考卷进行重新改卷、重新打分,甚至替考生重新做题。编造各种假实习、假实验、假评语、假数据!
       学校不是研究机构,是教学机构,目的是培养人才。之所以提倡科研,是为了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是主,科研是从。现在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关系被颠倒了。重科研、轻教学成为普遍现象。这与采用管理物质生产者的所谓“量化”管理有关。但教学是难以量化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难以量化、难以考核。于是就着重考核科研。无论教师考评、奖励,晋升副教授、教授,还是评定教师岗位津贴,都只看科研成果。其实科研同样是难以量化的。所谓重科研,也是只看著作和论文的篇(本)数、字数,及发表的刊物、出版社的级别,并据以计算分数、计算奖金、决定补贴、决定晋升。并不考虑学术水平、论文质量。教师被混同于物质生产者。真要按照前辈学者所说,“板凳须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说不定会因考核不合格而下岗!
       中国高等教育:“死亡”或者“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