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信息与动态]信息与动态
作者:佚名

《国外文学》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刊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联合举办“理论与阐释:新世纪外国文学研讨会”  金衡山
       由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理论与阐释:新世纪外国文学研讨会”于2007年11月9日至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这次会议从筹备到召开,得到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这也是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较大规模的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华东师大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小明教授亲临开幕式并致辞,预祝会议成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外文学》主编程朝翔教授,华东师大外语学院院长张春柏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此次会议受到国内外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开幕式后的大会发言中,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源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陆建德,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江宁康,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高峰枫等分别就西方理论的借鉴与批评的独立人格、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中体现的互文性与信仰、经典的构筑与通俗的阐释、早期基督教作家对《圣经》文体的辩护等问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们的发言既有宏观的高度,又辅之以各种微观视角的证据,让在场的听众领受到一次学问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七十多所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带着自己的论文与近期研究成果,就“经典重读”、“女性话语与阐释”、“批评、方法、接受”、“再论古典”、“多重阐释”、“边缘与中心”、“通俗与经典”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些议题贯穿了古典与现代,涵盖了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各个方面。各位发言者从一个个文本人手,远到希腊悲剧、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近到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深奥如艾略特的诗学,通俗像《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畅销小说,直面理论界目前正在热烈讨论中的尚待解决或者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言者侃侃而谈,听者则快速作出反应,提出支持或异议,会场内充满了思与辩的交锋,洋溢着令人愉悦的学术气氛。
       由于短短两天的议程紧凑,很多刚刚进入学术交锋的话题不得不骤然中止,许多老师遗憾地表示,要将未能尽兴之处延续到会后做深入的探讨。
       除了第一天的大会发言外,会议还在第二天安排了一次会议主题发言,在闭幕前又从小组讨论中选出几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大学周小仪、安徽师大蔡玉辉、南开大学林斌、深圳大学阮炜、北京大学谷裕等分别就文学中的主体性、新文化史观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史学视角、大屠杀“后记忆”与美国后现代身份政治、什么是英语文学、《浮士德》结尾中现代人的困境和救赎等议题作了很有启发的阐释。发言结束后,听众与发言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与会者对这样的安排表示赞赏,认为非常有助于开拓视野,增加学识。
       在会议闭幕辞中,《国外文学》常务副主编刘锋谈了《国外文学》的办刊方针,希望继续得到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国外文学》将始终坚持把最好的研究成果贡献给读者,为促进和繁荣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后《国外文学》还将与其他学校和单位联合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乐 音 吴允兵
       2007年8月11日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的好友曹靖华先生(1897—1987)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文学界、翻译界、教育界的前辈,由北京大学主办、多家单位协办的“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0月3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主持开幕式,校长许智宏院士致辞,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主持了纪念会特邀发言。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俄友协、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世界文学》编辑部、《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和《国外文学》编辑部等单位的代表以及曹靖华先生的故交、同事、学生、北大俄语系全体师生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著名作家魏巍、中国翻译家协会会长刘习良给大会发来了贺信。著名学者季羡林为大会撰写了题词,曾受教于曹靖华先生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90岁高龄的齐赫文斯基院士和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家谢列布列科夫教授发来了贺词恭祝本次大会的召开。俄罗斯驻华使馆大使拉佐夫派代表到会并致词。到会并致词的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中国现代文学馆前馆长舒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中国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李亚舒,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刘会军,《世界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李政文。俄罗斯学者扎哈罗夫、罗季奥诺夫,乌克兰学者利亚先科与匈牙利籍意大利学者西拉尔德也出席了此次纪念会暨研讨会。开幕式上,高莽、岳凤麟、李明滨、王锡荣作了特邀发言,曹靖华先生的儿子曹彭龄先生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北京大学俄语系的学生朗诵了曹老的散文《花》的片段和译著《铁流》的片段。
       30日下午及31日上午,来自全国各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海外的70余名学者济济一堂,深切缅怀著名革命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曹靖华先生,追溯先生勤恳执着、刚正不阿的一生并就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文学和文学翻译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的前半部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副院长周清波先生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查晓燕教授主持。《文艺报》顾问、散文作家吴泰昌结合自己在北大求学时期与曹靖华先生交往的经历,充满深情地缅怀了曹老爱党爱国、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讲述了曹老对文学翻译工作的要求,如将良好的汉语修养作为从事翻译首要条件等,认为应当继承先生的精神并发扬创新,不断在新形势下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来自曹老故乡河南省卢氏县的代表、卢氏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尚丁午先生代表家乡人民向本次大会表示祝贺,他谈到了曹老作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为中国革命文学和中俄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曹老关心家乡建设、回报家乡人民的热心之举。北大俄语系校友、原中国驻波兰、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大使周晓沛先生回忆自己与曹老的四次见面,赞扬曹先生平易近人、刚正不阿的高尚风范和关心年轻学子的可敬之处,勉励年轻学子们要像先生生前所提倡的那样,在学习外语时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
       的利亚先科教授回顾了50年代她的老师卡普斯金教授在北大任教的历史以及自己在1989—1993年间在北大工作时的情形,谈到卡普斯金等人感受到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她深情颂扬曹先生为中俄文化交流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称曹老为“大写的人”——一个“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并对在新时期下加强中俄、中乌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表达了殷切的期望。灵宝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刘可风讲述了自己与曹老的忘年之交,并以曹老书写的一幅斗方为例,谈起曹老书法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大师风范。北大70届毕业生梁均鉴先生向大家描述毕业离校时曹老亲来送行的场面,深切怀念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珍贵品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回忆了曹先生的谆谆教诲:研究学问要像“山中采葛”一样,对问题追根溯源,探讨透彻;翻译既要学好外文,更要学好中国语言文化,练好写作功底;翻译时要多查字典,深刻理解原文;从原文和优美译作的对比阅读中汲取前人的经验……他还提出了在当前如何将曹老的翻译思想、治学精神发扬光大的问题。杨桂凤女士生动地讲述了生活中的先生、特别是先生年轻时代艰辛的求学过程,向大家呈现了一个为了人类美好理想勇往直前、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忠心耿耿的“坚定、朴实、忠诚”的形象。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臧仲伦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王加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吴晓都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俄罗斯文艺》主编夏忠宪教授先后主持了俄罗斯文学及文学翻译研讨部分的发言。上海鲁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乔丽华谈到抗战时期曹靖华先生以文学为武器“一声不响、不断翻译”的精神,她认为研究曹靖华的翻译思想要从翻译是文学的一部分、翻译活动可以成为作家创作思想的来源这个角度出发,呼吁把翻译作为引进外国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方式,为丰富民族文化而努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臧仲伦教授着重论述了文学翻译中汉语修养的问题,强调翻译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汉语修养,尤其要从古汉语中汲取营养,提高汉语水平。半个世纪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俄语系的56级系友杨振回顾自己所接受的俄罗斯文学的教育,并从新的现实、新的观念和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俄罗斯文学。思考政治和文学、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许高渝教授首先回忆了他十年前在俄罗斯参加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举办的曹靖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的情况。他介绍了1962年曹老《有关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背景,阐述了曹老提出的“对读”的学习方法和“翻译要与研究相结合”的观点。对曹老的翻译“不入流”的说法加以批驳,认为曹先生是翻译家和教育家的结合,提出“学习曹老,更要研究曹老”、“研究才是最好的纪念”。北京大学俄语系彭甄副教授在全面考察曹靖华文学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文学翻译的基本论题——翻译总体能力、翻译实践标准、译本评价标准、翻译前期准备、翻译基础训练、辞典运用方法,以及双关语、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外来语的翻译处理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重点探讨和解析了曹老独具价值的文学翻译“翻译标准”观点。张小曼女士的发言谈到了“有志研究俄罗斯文学、且长以中俄文化的相互沟通自任”的先父张西曼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俄语系的渊源。她在史料搜集工作中找到其父张西曼1920年在《少年中国》上发表的《俄国诗豪普希金传》,指出中国开始译介普希金的时间应提前到1920年。
       应邀与会的另外几位外国专家也做了精彩的发言。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副主席扎哈罗夫教授的发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文艺学术语的翻译问题。扎哈罗夫教授十分赞同曹老关于从事文学翻译者需首先学好母语的观点,他进一步谈到了词义的历史演化及外来词翻译的问题。他以俄语中фa6yлa、cюжet、жahp和poMaH、пOBeCTb、paccka3两组词为例,说明了它们的历史含义以及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认为在文艺学用语的翻译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其词义的变化。作为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副主席、陀氏研究专家,扎哈罗夫教授在发言的第二部分论述了当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现状,指出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在其诸多作品揭示出极具现代性的社会、哲学、宗教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当今世界文化做出了独特贡献,并对未来的陀氏研究进行展望。执教于匈牙利和意大利的俄裔学者西拉尔德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俄罗斯阐释学的一些情况。她首先谈到了阐释学原则的形成及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阐释学传统的发展变化,结合巴赫金文本理论分析阐释学的四个维度,并结合高校教学和文学研究的特点谈到阐释学的具体运用,对高校语言文化学、文艺学、国情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很有启示。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副系主任、青年汉学家罗季奥诺夫通过对1930—1931年间出版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代表性刊物《前锋周报》和《前锋月刊》上涉及俄罗斯及其文学的文章的总结,分析了中国民族主义文学家研究俄罗斯文学的特殊角度,指出他们虽然带有反苏思想并抱有偏重原始主义的片面态度,但从客观上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罗季奥诺夫的发言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角度和新资料。
       纪念会暨研讨会的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查晓燕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副院长周清波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吴晓都研究员对研讨会做了总结。查晓燕教授在闭幕词中指出了这次会议的几个特点:代表的地域广,不仅有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和朋友。还有来自乌克兰和匈牙利的学者;代表的年龄跨度大,从不足20岁的在校学生到曹靖华先生的学生、92岁高龄的龚人放先生;合作单位众多,会议规模空前。她代表主办单位向为本次会议提供极大帮助和支持的有关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她表示要继续研究曹老的翻译思想,继承曹老开创的俄语系的传统,扩大这一传统在我国俄语界、教育界、文化界的影响,并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对此俄语系全体师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前一些出版社和杂志社均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并向大会赠书、赠刊。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曹靖华先生释译的俄苏文学名著《城与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由曹老主编、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的《俄苏文学史》(三卷本)的修订版上卷,上海鲁迅纪念馆编撰出版了《曹靖华纪念集》和《曹靖华影像》。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的《国外文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俄罗斯文艺》等杂志也分别刊登了有关曹靖华的回忆纪念文章。纪念会进行期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文库还举办了曹靖华生平与创作展览。
       
       “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潘 珊
       2007年12月22日—23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师大、华中师大、广西师大、天津师大、青岛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等研究机构、高校和出版界的学者50余人与会,并提交30余篇论文。
       本次研讨会是国内东方文学学界召开的集中研讨东方文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的一次学术盛会。这次大会以东方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东方文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东方文学翻译理论的认知和建构、东方文学经典在中国和东方文学经典的教材编写与网络教学为主题,目的在于呼吁东方文学界的研究者和教学者重视东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教学。
       在12月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首先致辞,对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全体代表表示欢迎。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是大会的主题发言。王邦维教授结合自身的佛经研究背景,作了题为《经典的翻译:从古代的历史谈今天的体会》的大会主题报告。他回顾了古代佛经翻译的团队合作特色,提出这种“译场”式的翻译合作方式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并对国内目前学术出版中出现的伪书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师大何乃英教授从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经历出发,作了《关于东方文学经典的一点想法》的发言。东方文学分会会长、北京师大王向远教授在《论东方古代文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新选题的可能性探讨》的报告中认为,应该将东方文学翻译放到与本国文学同等的位置上,从国别的角度撰写翻译文学史,并深入研究,尤其是注重从语言学的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对重要的译本和译者进行专题性研究。最后,王教授发出呼吁,希望有关人士组织东方文学界的翻译家与研究者共同策划《东方古典名著翻译与研究译丛》的项目。王教授的提议得到与会学者们的热烈呼应。北大拱玉书、天津师大孟昭毅、北大仲跻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钟志清和中国人民大学卢铁澎等专家学者作了与东方文学翻译理论的认知和建构密切相关的大会主题发言。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为《苏美尔文学中反映的和谐社会与正义》、《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谈阿拉伯文学经典》、《关于奥兹在中国的经典化问题》、《理论译介与经典传播》。
       在随后的“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的大会主题发言中,北大的李谋、裴晓睿、赵玉兰、唐仁虎、韦旭升等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吕莉博士分别作了《从翻译缅甸著名史籍(琉璃宫史)谈起》、《文学翻译中对异文化事像的改造——由汉、泰经典翻译说起》、《关于(金云翘传)中译的几点意见》、《试论文学作品的翻译——以(戈丹)为个案》、《怎样评价(玉楼梦)?》、《柿本人麻吕与中国文学》的大会主题发言。这些学者的发言主要从个人亲身的翻译实践出发,或对现有译本问题进行了语言学层面的文本分析,或总结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到的经验,或对经典的定义提出新的见解,并认为经典的构成是评论界、读者、出版界和教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主题发言从微观的角度对东方文学的经典翻译和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23日的发言中。北大的张鸿年教授、陈明博士、陈岗龙博士、王浩博士、史阳讲师在题为《(列王纪)漫谈》、《早期佛经中的偈颂翻译——以安世高、支宴迦谶的译经为例》、“文化认同与纳楚克道尔基《我的祖国》经典文本的形成”、“比较文学与译介学——达木丁·苏伦比较文学之路”、“菲律宾英雄史诗文本的形成与翻译:以《呼德呼德》为例”为题作了精彩的发言。天津师大黎跃进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石海军研究员、穆宏燕副研究员、青岛大学侯传文教授、广西师大麦永雄教授、华中师大李俄宪教授、福建师大蔡春华博士分别作了《赫达雅特创作中的民族意识》、《奈保尔与文学经典》、《在东西方的夹缝中追寻身份——对奥尔罕·帕慕克作品的初步认识》、“读者主体性与东方文学经典重构”、“东方文学、诗学翻译与研究三题”、“中岛敦的《李陵》主人公之我见”和“《茶之书》:面向世界的言说”的精彩发言。与会学者就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这样的共识:东方文学经典的翻译研究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以获得体制性支撑,并与报纸、电视、出版社等传播媒体合作以推动东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翻译、研究、教学与阅读。
       会议期间,北大魏丽明博士为与会学者展现了北大所开设的“东方文学经典导读”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该网络课程提供学生可便捷使用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和在线观看的教师课程录像,以及包括文字教材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大量图片、音频、视频,影视资料等资料。该课程学生只要拥有计算机单机和网络,就可以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魏博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的不同加以比较,并认为借助网络的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亲近经典,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课程的教学效果,顺应了东方文学相关课程开放教育的需要。与会学者对该网络课程的尝试给与鼓励,并对网络课程的意义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建设性意见。
       在闭幕式上,北大东语系梁立基教授回顾了中国东方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并指出东语系在季羡林先生的带领下走上了侧重专业和微观研究的特色之路,而中文系则更偏重文学理论的宏观性特色。他认为中国东方文学学科建设呈现出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发展过程。王向远教授和王邦维教授也分别作了简短的总结发言,并对如何促进东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教学提出了多项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提议。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紧凑而有时效,务实而又新颖,对东方文学经典的进一步翻译、研究和教学必定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学者们强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组织东方文学界的专家译者共同策划并尽快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译丛,从而为东方文学经典的深入研究、为东方文学学科的稳步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具有学术生长点的深厚基础。
       全国学界首次“俄罗斯学”会议综述  吴红蕾
       近年来,我国国情学研究在蒙古学、中亚学等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而我国俄罗斯学,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学者群、成熟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仍然是当务之急。2006年8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俄罗斯学学术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俄罗斯学学术会议。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俄文版)杂
       志、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部、《文艺报》对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
       会议的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名誉学部委员刘克明先生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孙绳武先生给大会的题词,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教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吴国华教授向会议发来了贺信。他们对这次研讨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前瞻性和宏观性加以肯定,认为会议的召开“不仅将对我国的俄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将对创立跨学科的俄罗斯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8日上午开幕式后立即进入会议主题发言阶段。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在题为《论俄罗斯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的发言中,对俄罗斯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涵作了界定;黑龙江大学校长助理、俄语学院院长王铭玉教授以《大俄语圈构想及俄罗斯学构建》为题,提出了自己对构建五环大俄语圈和建设俄罗斯学学科的一些设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阎国栋教授的发言标题是《从传统语文学到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以南开大学近年来俄语学科发展模式转型为例,探讨了我国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及与之相关的学科建设问题;四川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国玉奇教授在《试论作为独立学科的俄罗斯学》中谈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北京大学俄语系李明滨教授的发言《北京大学与俄罗斯学》上溯到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设立俄罗斯文馆和1919年(民国八年)北京大学成立包括英文学系、法文学系、俄文学系在内的14个系的历史。李明滨教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提出了北大俄罗斯学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
       28日下午的大会围绕“俄罗斯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与“文化国情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在“俄罗斯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专题讨论中,二十几多位代表作了精彩的发言。兰州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丁淑琴副教授等代表就俄罗斯学的概念和学科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他代表从历史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社会文化学、国际关系学、宗教学、新闻传媒学、辞典编纂学、外语教学等角度阐述了当前俄罗斯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刘祖熙教授、哲学系徐凤林教授等相关学科学者的发言为本主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赵爱国教授在专题总结中指出了高校的俄罗斯学研究应该具有的特色,即培养懂俄罗斯国情、能够从事俄罗斯学某一个方面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对“文化国情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问题,赵爱国教授、郏惠康研究员、陈松岩副教授、林精华教授等十几位代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教学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陈松岩副教授认为亟需澄清一系列概念,如有关俄罗斯文化的著作中的“文明”与“文化”、“斯拉夫文明”和“俄罗斯文化”、某些专家学者眼中的“俄国”和“俄罗斯”、东方还是西方的问题。他提请文化研究者更多地注重实证,因为一些人们经常引用的对俄罗斯文化特征的论述往往仅仅源自与某些思想家和学者的思辨,这些问题给俄罗斯文化国情教学带来了困扰。
       王仰正教授在就该主题作总结发言时指出,单一的语言、文学学习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教学需要。重视俄罗斯学,是走出当前俄语教学困境、闯出一条新路的突破口,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俄语系左少兴教授在《俄罗斯年谈“俄罗斯学”》一文中也就建设俄罗斯学的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29日上午前半段是自由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史铁强教授针对在高校建设“俄罗斯学”的问题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将目前的俄罗斯语言文学发展扩大为俄罗斯学学科,包括传统的俄罗斯语言和文学以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二是仿照俄罗斯的做法,保留现有的“俄罗斯语言文学”方向,另外再设立一个“俄罗斯学”专业,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等知识。李明滨教授提出了解决高校人力不足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因神设庙”,二是“设庙请神”。大家一致认为,各个学校或单位需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丰富多彩的俄罗斯学”。
       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所长查晓燕教授致答谢辞。之后,会议的第二部分,即“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现状座谈会”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刘会军先生、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出席座谈会并对前来访问的俄罗斯作家代表团表示欢迎。代表团成员包括作家瓦西里·阿克肖诺夫、弗拉基米尔·马卡宁、亚历山大·卡巴科夫、米哈伊尔·希什金、阿列克赛·瓦尔拉莫夫、诗人里玛·卡扎科娃、文学史研究家弗拉基米尔·阿格诺索夫、诗人和翻译家马克西姆·阿麦林、作家米哈伊尔·韦勒、俄罗斯瓦格利乌斯出版社总编阿列克赛·克斯塔尼昂、瓦格里乌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叶莲娜·舒宾娜等。这是近20年来俄罗斯作家代表团访问北大规模最大的一次。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李英男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关贵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夏忠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隋然教授也应邀出席了座谈会。与会的还有《当代俄罗斯中短篇小说选》和《当代俄罗斯诗选》两本书的部分译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有关人员、“中国俄罗斯学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代表等。
       俄罗斯作家们先后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介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环境和现状,指出了俄罗斯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电视、电影等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冲击,色情现象,商业炒作,作家与读者难以正常对话,等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反驳了俄罗斯文学已经死亡,或即将死亡的说法,对当代俄罗斯文学表现出充分的肯定和信心。他们希望中俄两国文学能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和了解,消除因相互不理解而产生的恐惧和隔阂,促进发展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不久前出版的《当代俄罗斯中短篇小说选》和《当代俄罗斯诗选》当是为相互理解进行的一次尝试。
       瓦西里·阿克肖诺夫和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分别介绍了自己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探索和创新。阿克肖诺夫先生谈到他在创作散文的时候,开始寻找自己的韵脚,这些韵脚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打开了新的视界,而此后他的小说创作都在努力向诗歌回归。马卡宁先生说,从当代视角来看,小说这种体裁是用场景思考的,并借此给人一种完整的终结感。电影的问世对小说产生了冲击,小说成了电影的追随者。于是他本人开始“后退一步,放弃用场景思维的小说,转向从事小说产生前的用思想思维的散文创作”。
       本次“中国俄罗斯学学术研讨会”也是“俄罗斯年在北京大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继“俄罗斯社会文化系列讲座”、“中俄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等活动之后再次将“俄罗斯年在北京大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全国英语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峰 枫
       2007年12月16—17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全国英语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在会议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主任恩格尔(James Engell)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前任院长、外文系,戏剧系特聘教授彭镜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主任帕克(David Parker)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探讨了与英语文学教学和研究相关的一些宏观问题。来自全国四十余所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正式宣布成立。大会明确了担任理事和常务理事的单位,通过了研究分会的章程,确立了研究分会第一届组织机构的人员。大会一致推举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为研究分会会长,王守仁(南京大学)、区鉷(中山大学)、盛宁(社科院外文所)、郭继德(山东大学)、张剑(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担任副会长,高峰枫(北京大学)担任秘书长。最后,大会就2008年准备召开首届年会的议题和地点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