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1863—1912),丁韪良翻译了几十首中文诗歌,其译诗收录在两本译诗集中:1894年的《中国传说及其它诗歌》和1912年的《中国传说与抒情诗》。此外,丁韪良发表了《中国人的诗》一文(1901)。本文在编制“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目录”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特点和不足。丁韪良善于用格律诗尤其是民谣体来翻译中文诗歌。不仅如此,丁韪良还利用他深厚的中文功底,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丁韪良关于中国诗歌的论述为后人提供了比较文学的视角。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是有选择性的:他偏爱中国的抒情诗,尤其是《
诗经》和李白。然而,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并不全面,而是片断式的。丁韪良的中文并非完美无瑕,他有时会犯低级可笑的错误。丁韪良翻译时的自由想像也干扰了他对原作的忠实。
关键词 丁韪良 中文诗歌 英译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1863—1912),丁韪良英译了几十首中文诗歌,跨度从《
诗经》到张之洞,涵盖了贾谊、曹植、李白、乾隆等历代诗人。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译诗集中:1894年的《中国传说及其他诗歌》和1912年的《中国传说与抒情诗》(第二版)。另外,丁韪良发表了《中国人的诗》一文(1901)。本文在编制“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目录”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特点和不足。
丁韪良的英译中文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丁韪良善于用格律诗尤其是民谣体(ballad metre)来翻译中文诗歌。丁译诗歌讲究格律的严谨和形式的美感。例如,班婕妤的《怨歌行》、《木兰辞》,李白的《行路难》以及宝鋆的《塞翁失马》等等都是用民谣体翻译的。民谣体每个诗节四行,韵式为abab或者abcb,诗行都为抑扬格,单数诗行为四音步,双数诗行为三音步。民谣体是丁韪良运用得最为娴熟的诗体。
Of fresh new silk,all snowy white,
And round as harvest moon,
A pledge 0f purity and love,
A small but welcome boon!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怨歌行》)
Through life as in a pleasing dream,
Unconscious of my years,
In Fortune’s smiles to bask I seem——
Perennial spring appears.
笑沐天恩四季春,
年年欢梦不知年。(《塞翁失马》)
丁韪良运用民谣体是如此之娴熟,以至于他在不用民谣体时,运用了民谣体的变体。例如,丁韪良译的《长干行》每节韵式为abcb,每一行都是抑扬格三音步。只要把民谣体单数诗行的四音步改变一下就行了:
A little child was I,
My head a Inass 0f curls;
I gathered daisies sweet,
Along with other girls.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在丁韪良的《宝珠洞》一诗中,每节韵式为abab,每一行都是抑扬格四音步。这里,只需要把民谣体双数诗行的三音步改变一下就行了:
“Yon boundless plain,”a second says,
“With countless peaks on either hand.
The vastness of the globe displays,
And with the view my thoughts expand.”
千峰环眼立,
大地宕心胸。
在《铸钟奇闻》中,每一节的韵式为aaab,看起来似乎与民谣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以每两节为考察单位,那么韵式为aaabcccb,a行和c行为四音步,b行为三音步,其脱胎于民谣体的痕迹便一目了然了:
As a bee builds up her waxen cell,
Was built the mould for the giant bell,
Printed and carved and polished well,
By a nlaster’s cunning hand.
Twice has he lost the toil of years,
And now he waits,with anxious fears,
The junction of propitious spheres,
To issue his last command.
丁韪良能够娴熟运用民谣体及其各种变体,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运用别的诗体。事实上,在翻译《致睡莲》时,丁韪良采用了英雄对偶句(heroic couplet);翻译《华严瀑布歌》时,丁韪良采用了类似散文诗的自由体(freeverse)。丁韪良甚至用诗体来翻译散文。比如,他在翻译《
史记》故事、红线女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时就采用了诗体。
其次,丁韪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翻译中文诗歌,显然是由于他精通诗歌形式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诗心。翻译的前提是理解,而只有诗心才能抓住诗歌隽永的意味,掘取丰富的宝藏。
With joy I’ve always turned to thee;
I quit thee now with inward pain.
Who knows what lot betideth me.
Ere I behold thy gates again!(《宝珠洞》)
这一段,用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中评价董恂和宝鋆的话来说,“洋溢着诗情”(242)。再举一个例子。丁韪良在翻译《木兰辞》时有一句话成为全篇的点睛之笔:I am not what I seem。这句谚语式的诗句在原诗里并没有出现,是丁韪良凭着诗人的直觉加上去的,他加得恰到好处。丁韪良不仅翻译中文诗歌,还翻译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诗歌。他不仅翻译诗歌,而且创作诗歌。丁韪良翻译各语种诗歌和创作诗歌的基础是他有一颗诗心。有时候,丁韪良会把翻译和创作结合起来,比如上面引用的这首《宝珠洞》,既有翻译,又有创作,二者相得益彰。
再次,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有着高度的选择性:他偏爱中国的抒情诗,尤其是《
诗经》和李白。他指出,李白是“中国诗歌天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1901a,859—60),“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912,54)。对于《长干行》,他评价道:“这首小诗的特征是
表达的素朴和情感的自然,而非力量和崇高”(1894,22;1912,54)。在《中国人的诗》一文中,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史被丁韪良浓缩为大约十篇译作和十来名诗人。我们禁不住怀疑,丁韪良到底对“中国人的诗”知之多少?
第四,丁译诗歌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产生了不同的版本,作了多处修订:
1.题解(Note):在第二版(1912)里,《妻子是最好的朋友》一诗增加了题解,《华严瀑布歌》的题解提供了更新的信息(Rev.Dr.Knox of Tokio现在是纽约联合神学院的教授),《铸钟奇闻》的题解增加了一句话:大钟寺在城市北部,离安定门五英里处。
2.标点符号:《木兰辞》和《管鲍遗迹》的对话在第二版中增加了引号。
3.重音符号:在第二版中,《除夕异礼》中的aged一词增加了重音符号。
4.人称代词的改进:
And not forget their earthly home.(《游客题长安寺》,1894;his,1912)
For friendship’s joys I need not far t0 roam,
When all 1 wish of it I find at home.
With her absorbed in conversation high.
I envy not the dwellers in the sky.(《妻子是最好的朋友》,1894;them,thee,1912)
丁韪良把他的两本译诗集献给他的妻子:“纪念我的妻子,她的爱使生活成为一首诗,她的陪伴是永恒的灵感。”第二版中人称代词直接称呼“你”的改变寄托着丁韪良对已故妻子的深情。
5.时态的改变:为了保持一致,在《行路难》一诗中,有三个动词由盖洛《中国十八个首府》中的现在时(sit,drop,Calls)改成了《中国传说与抒情诗》中的过去时(sat,watched,Called)。
6.措辞的改变:《怨歌行》中,Caressedand cherished for an hour(1873,1894)变为Caressed and fondled for an hour(1901a,1912);乾隆的《宝珠洞》中,Unlike the home of men(Geil,1911)变为Unlike the abode of men(1912)。措辞的变化表明丁韪良在译诗过程中进行了很细致的推敲。
关于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1894年的《中国传说及其他诗歌》和1912年的《中国传说与抒情诗》两个版本基本一致,但丁韪良1901年发表的《中国人的诗》一文中的版本有不少异文。大体说来,两个集子中的版本更优。例如,cup(1894,1912)比bowl(1901)好,因为前者与下文相呼应(The modest Moondeclines the cup);nving feet(1894,1912)比fleeting feet(1901)好,因为后者与前一行重复(my shadow fleet);my boon companion(1901)应该用复数(1894,1912),因为诗中讲“对影成三人”。但有一处,1901年的版本(My shadowpromptly takes it up)比1894(But Shadow……)和1912年(But shadow……)的版本好,1912年的版本不合文法。
第五,丁韪良为中文诗歌的认识提供了比较文学的视角。他称班婕妤为“中国的萨福”(sappho of China),称李白为“东方的阿那克里翁”(Oriental Anacreon),称《月下独酌》为“中文的阿那克里翁体抒情短诗”(A ChineseAnacreontic)。萨福是古希腊女诗人,阿那克里翁是古希腊宫廷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歌颂爱情和美酒为主题,后人称为“阿那克里翁体”。丁韪良还称杜甫和李白是唐代的德莱顿和蒲柏(1901a,859)。在《中国传说与抒情诗》的序言中,丁韪良认为,中国文学的各种诗体都很丰富,除了史诗(epic)。对此现象,他解释道:“史诗在印度很显著,但在中国根本没有,历史传奇(historical romance)替代了它的位置,因为历史传奇表现出诗歌的所有特征,除了不是韵文外”(1901a,854)。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丁韪良采用诗体来翻译中国传说:也许中国传说像历史传奇一样,“表现出诗歌的所有特征,除了不是韵文外”。
丁韪良敏锐地觉察到,贾谊的《鹏鸟赋》在题材上与坡(Edgar Allan Poe)的著名诗篇《乌鸦》类似,他把前者称为“中文的《乌鸦》”。丁韪良列举了七条相似点:诗人精神抑郁的状态,几近绝望;他在不受欢迎的访客到来前或者后,向书求助;闯入者无礼放肆;认识到鸟儿预示着不祥;直接向鸟儿恳求,以期解释神秘;鸟儿以一句忧郁的叫喊作答;诗人以某种方式阐释鸟儿的回答,以适合自己的情况。因为相似点这么多,丁韪良怀疑是不是有剽窃或模仿在发生。《鵩鸟赋》在先,《乌鸦》在后,相距两千年,而坡肯定没有读过《鵩鸟赋》,所以,二者的类似不过是巧合罢了。丁韪良对《鵩鸟赋》和《乌鸦》的比较不是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而是平行研究。两首诗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互相映照,隔着太平洋和两千年的时空距离,贾谊和坡两颗诗心是相通的。正是丁韪良以他的诗心沟通了这两颗诗心。最后,尽管丁韪良矢口否认,他翻译《鵩鸟赋》时还是受到了《乌鸦》的影响。例如,原文中鵩鸟出现是在“四月孟夏”,丁受《乌鸦》中“荒凉的十二月”(bleak December)的影响,给译成了“寒冷的十一月”(chill November)。再如,原文中鵩鸟“口不能言”,只是叹息了一下,丁却让它说出了“Well-a-day”,像坡笔下的乌鸦说出“Nevermore”一样。
应该指出,丁韪良比较文学的视角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他不仅用西方的文学家来比附中国的诗人,而且用中国文学的手法来讨论西方诗人。例如,丁韪良认为,彭斯和丁尼生在诗歌中采用的叠句手法完全是中式的(1901a,856)。这种双向比较说明丁韪良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是很推崇的。他说,“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提供了地球上任何民族都无与伦比的崇高理想”(1912,1)。
尽管我们肯定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贡献,他的翻译还是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丁韪良翻译时的自由想像干扰了他对原作的忠实。乾隆有关于宝珠洞的诗作多首,但丁韪良的英译除了一些意象外,整体上不与其中的任何一首相对应。由于译者身临其境,译诗在相当程度上搀入了译者主体的想像和创作;只是在很自由的意义上,丁译才算得
上“译诗”:
极顶何来洞穴深,
仙境疑非俗人居。
耳边林语伴奇景,
松间妙手奏琅音。
足下王土连天际,
胸前舆图映眼帘。
华盖不足苍穹代,
金带蜿蜒点浮云。
在丁韪良的译诗集中,这一首题名为“御笔诗”,实为“洋笔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丁的英诗中看出乾隆诗作的蛛丝马迹来:
极顶何来洞穴深,
仙风吹送八琅音。
个中疑有天龙护,
时作人间六月霖。
(《宝珠洞》三首之一,见《乾隆御制诗二
集》卷七)
下瞰岚氛色,
上接显元精。
乘六龙御天,
壮哉俯帝京。
(《晓游宝珠洞》,见《乾隆御制诗二集》
卷十八)
丁韪良自己也承认,他的翻译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版本”(a pretty free version)。
在译《行路难》时,丁韪良解释道:“以下诗节主要讲述三难,一是盗贼袭扰,二是浮冰当道,三是欲登顶泰山而不能,徒叹奈何”(Geil 1911,291)。“泰山”显系“太行”之误读,“盗贼袭扰”是丁韪良望文生义。丁译格律谨严但诗意走样,往往自以为是,如“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郁郁不得志的英雄变成了抓贼的警察。一笑。
其次,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并不全面,而是片断式的。他既翻译了《
诗经》和李白,也翻译了不少三流作品。丁韪良认为,董恂和宝鋆是“很好的诗人”(1901a,861),显然缺乏鉴赏力。在《中国人的诗》一文中,还专门提到平庸的诗人乾隆。《中国人的诗》一文仅仅引用了大约十篇译作和十来名诗人,不仅是因为篇幅限制吧?
丁韪良在翻译《木兰辞》时,把家人一包括小弟一欢迎木兰回家的盛况完全省略掉了。花木兰的弟弟从译文中消失了。丁韪良对原文的意思把握不准确,他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理解为父亲没有儿子,木兰没有兄弟。
No son has he his troop to lead.
No brother dear have I.
So I must mount my Father"s steed,
And to the battle hie.
就这样,丁韪良把自己的路堵死了:既然木兰没有兄弟,又怎么能让她的弟弟欢迎她呢?
由此,我们看出,丁韪良的中文水平并非完美无暇,尽管他能够用中文进行写作(《天道溯源》)。他有时会犯一些低级可笑的错误。在帮助盖洛整理翻译中文资料的过程中,丁韪良就犯了这样一些错误。在“长沙”一章中,他把“嘉庆十五年”(1810)误读为“嘉靖十五年”(1536)。《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389,“开封府部纪事·祥异附”:“宣和元年夏,汴京茶肆,龙见城中,井水皆浑,宣和殿后井水溢。”盖洛的助手一大概是丁韪良一断句有误,读成了“肆龙”。在“太原”一章中,“外包以砖池深三丈”断句有误,所以才出现了“30尺深的砖砌护城河”;本来的意思是城墙外面包了砖,护城河深三丈。也是在“太原”一章中,《敬—箴》的英语译文把“万理”误解为“万里”(ten thousand li),把“长”错解为“兄长”(elder brother)。在翻译《木兰辞》时,丁韪良把“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为Is"t fear perchance or love you feel,love是对的,但fear纯粹是无中生有。《行路难》的最后一节中呆在家里的意思(Bv land or sea alikeunsafe/Why don"t I stay at home?)也是无中生有。丁韪良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抹杀丁译中文诗歌的历史贡献。许多美国读者,乃至西方读者,正是通过丁韪良的译诗,了解了中国诗歌。相对于欧洲来说,美国的汉学发展比较晚,丁韪良的译诗集子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美国汉学发展乃至比较文学发展的先驱。在回顾和检点丁韪良的英译中文诗歌时,这一点是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我们的目的不是挑他的错,而是肯定他的历史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英语系)
责任编辑:何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