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颠覆]黄殿琴:女人得给精神留一片绿地
作者:孙维媛

《诗歌月刊》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黄殿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北京电视台《第7日》栏目制片人,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多梦季节》、《拂动的窗纱》、《相思小姐》、《写给情侣的书》等,散文集《昨日情书》,另外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数百余篇。
       主持人语;
       当年萨福曾唱道:“只消看偷窥人间私情的星星 / 在静静夜空里睁着多少只眼?”诗人的眼中之物、胸中之气最终还是要化做纯粹的声音,诗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歌者,黄殿琴的嗓音优美、圆润,她咏唱青春、爱情、花朵、阳光以及上天所有美好的恩赐,拥有一个生动、鲜活的生命,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
       ——黄玲君
       ahszh@126.com
       黄殿琴:女人得给精神留一片绿地
       听说黄殿琴,是从她的诗歌开始的。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难得还会有人用一抹古典的情怀来诠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作为女人,情诗应该是最多的。黄殿琴的情诗给人珠帘欲碎却又飘缈自如的感觉,仿佛人在情中,然而,却不失作为女人的那份独特的气质。
       采访的地点定在了一家茶社,这样的选择似乎十分符合诗人这个身份。一见面,黄殿琴就送给我和同去的摄影师,一人一本2008年的周历,如此热情周到一下消除了采访的局促感。周历名为《家合》,黄殿琴向我介绍:“这是我和一名画家还有一名书法家一起创作的,画家的画,书法家的字,我配的诗。我们三人都与“西城政协”有缘,政协是一个大家庭,所以起名为《家合》。”
       这是一本精致的小册子,深蓝色封面上红色的“家合”二字折射出温暖的光泽,书中典雅的画作、清丽的诗句、古朴的书法,真是相得益彰。黄殿琴告诉我,这本书是她很近期的一次完整的策划,除此之外,她今年还为西城区作家协会策划并主编了《感动西城》一书,此书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动用了近70位作家, 深入基层,采访二十多位个人和十多个单位,主编出版了四十万字的文集。我惊叹于这样的速度,更惊叹于黄殿琴的能力、魄力和感召力,当我走近黄殿琴,用感受到的点滴细节,去解读她,是一件动感的事。
       跟她相处,没有突兀和尖锐,没有嘈杂和不安,一切的敏锐都被恰当地钝化和抚平了,只留下一些作为女记者的智慧和女诗人的心怀。
       诗人出身的记者
       女人要给精神留一片绿地,黄殿琴心里有着很多精致的部分。虽然,目前的工作看上去纷繁芜杂,但这一切的无序都折射着她的有序,因为,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的生活始终便围绕着这个圆心而转动。她坚持着自己独特的精神热爱,传播着精致的文化,维护着自己心灵的花园。
       黄殿琴经常调侃说,自己以前是诗人,触“电”后就变成干人了。做电视是辛苦又紧张的事业,从《华夏书苑》到《第7日》的制片人,黄殿琴尝尽了电视的酸甜苦辣,在如此紧张的日子里,黄殿琴没有一般人感觉中诗人那种风花雪月的生活,熟悉她的人都会一致地告诉你:“黄殿琴,忙!”然而即便如此,对诗歌却从未放弃过。
       2007年从描写门头沟的诗集《爨底下的雨烟》到《家合》,专业写作的人都未必能有如此的产量。她说,现在写诗对于她来讲是一种奢侈,但写诗带给她的幸福却不言而喻地写在她的脸上,心灵是一个花园,花园中每一朵花都是生活栽培的诗意,她说,忙碌中更需要心灵片刻的安宁;于是,她在心灵的花园与精神对话,对话变成了激情洋溢的或温馨浪漫的或深刻哲理的文字。也正是因为繁忙,诗歌这样由点爆发的文学形式,成为了一个合适的契口,让黄殿琴把精神放进去,滋养出“情趣”,周而复始的生活便不再苍白,“释然”的心境,“释然”的天空,就会晴朗出透明的蓝。
       黄殿琴进入电视行业十几年,一步步在成熟,在她身上你会看到一个人一步步拼搏奋斗的成长轨迹,难得的就是那份没有被磨灭的、没有被麻木的诗情。对此,黄殿琴说:一个人有了职业和事业两样东西才不会空虚。电视、文学、政协委员、作协常务副主席等等带给她的是种种责任,哪一个都在作为。
       《7日7频道》栏目作为深受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一贯坚持着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是一档亲切、有趣,又不失锐气的栏目。黄殿琴说:她正在做《7日7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一个很有时代感也很有意义的系列节目——《走进名家的读书生活》。相继走进了冯骥才、韩美林、黄苗子、文怀沙、冯其庸、罗哲文、王蒙七位名人的书房,采访了他们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黄殿琴说:采访这些大师相当有难度,这项工作很有压力又很有意义,我喜欢去了解这些大家们精致的文化生活,从他们那儿学习到生活的修养。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书房对于名家们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地方,影响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创作与思想或许就源发于这里。从书桌、书架到一杆笔、一张纸都会有着他们思想的痕迹,他们读过的书、写过的书、喜欢的书、批判的书成就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升华中凝炼出受到时代认可的文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时代进步与历史发展的轨迹。我觉得在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春节的特别节目,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责任也是作为媒体人不可推卸的。
       黄殿琴是一个很“富有”的人,这种富有并不是来源于她有多么奢华的着装打扮,她的衣着很普通却很舒服,但她的“贵气”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正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说法吧。听到我这样的评价,黄殿琴很爽朗地笑了:“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个著名的作家,他曾经跟我说:每个人这张脸,四十岁之前是爹妈给的,四十岁之后是自己给的。我把自己四十岁之后这张脸管好就行了。这就更需要心灵内部的养分得充足。不过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很有文化情结的人。策划这次的特别节目也是因为我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做了几年的《华夏书苑》,也一直喜欢读书,《傅雷家书》我很喜欢,里面除了‘书信’,还有更多的温情。我觉得,傅雷是一个读了太多书的人;也喜欢读《简·爱》;读书和文化会让一个人‘厚’实起来。”
       记者的敏锐,诗人的透彻,黄殿琴有着极具张力的思维。她说:“我一生就要两样东西,做记者,搞创作。这两件事情,给我带来了全部的生活和情致。”
       温馨极致才是浪漫
       可以用来形容家庭的词语太丰富了——幸福、美满、和睦、安康……,黄殿琴却说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家庭。
       我毫不怀疑作为诗人的她词汇的储备,在她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合适”这个词是那么地合适,是温情和踏实的生活才能给予她这样切实的体会。她认为:有一个好的家庭对一个女人来说至关重要,家园是花园。
       已故的大作家陈放先生曾跟黄殿琴说:家像一棵树总得有根。继而又说:你先生是你们家的根。黄殿琴向我这样介绍自己的先生:“我先生是个厚道人,家里有了他我很踏实。”难得听到如此朴实的介绍,我的心底涌起了一股暖流,我于是很想知道这样生活的安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黄殿琴微微一笑:“其实,爱情走到最后都是亲情,亲情温馨,爱情浪漫,对于我而言,温馨极致才是浪漫。我和先生也是因文学结缘,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十年和二十年的差别一定是更厚实了。” 激情海潮退去,变成了一汪温情的湖泊,在爱情浪漫的诗句中寻找到了亲情的温馨, 对于生活,温馨极致才是浪漫。
       关于孩子,黄殿琴说:“我儿子叫甍甍,他喜欢画漫画,都出了五本漫画书了。他是一个合适的孩子,不能说优秀,这太抽象了。他画画不为了出名,因为他出书的名字和大名儿对不上号,他很爱画画,只是留住一些痕迹,一些记忆。”
       
       甍甍在八岁的时候,一天,黄殿琴突然发现甍甍画出了十分好看的画,便准备好纸笔,任由他自由发挥,父母所做的没有告诉他画得好与不好,而是在背后默默将这画出来的画收集起来,剪贴整理成册,而后便将这近万幅的人面画出了一本名为《面面俱到——甍甍的世界》的画册,孩子眼中能捕捉到人脸上最鲜明的特点,孩子的笔下便能将人的丑美善恶最直接的表达出来。甍甍四年级的时候,黄殿琴就带着他到一些小学为同龄的孩子做小老师,上美术课,而后把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作品,结集成册配上甍甍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出版了一本充满了童趣的《说说画画》。现在甍甍已经上了高中,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黄殿琴说:“除了画画,甍甍还学书法,从5岁开始学三弦,我觉得不一定非要在这些爱好上有什么样的成就,就这样捂着养着生活就会有色彩有乐趣。”
       在一个家庭里,最难处理的关系是婆媳关系,黄殿琴和婆婆的关系却十分融洽。在婆婆去世后,医生都一直以为黄殿琴是婆婆的女儿而不是媳妇,她说:家庭关系的处理需要技巧,女人有一种智慧就叫善解人意。婆婆去世的痛楚,在黄殿琴心中久久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下了《想念婆婆》:“满房不再飘散着她不辞辛苦的淡淡的饭香,无论她在与不在,有她在的别致的日子那比什么都珍贵呀,啪哒,啪哒,母亲在捶打一件件棉被与腌菜,当时觉得单一、平凡的日子如今像激昂的潮水一样涌来是那样悠然与自在,迟迟地不肯离去久久的穿行回荡。我只要开上车,手握上方向盘,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的一生都勤劳而辛苦的婆婆……在喧哗的易逝中,在宿命的坟墓里谁也无法抗拒生命的残缺,身后总是雾一般的墨夜。墓地很大,那么多的名字,集中地,在这些墓碑上休息。死亡给生者带来了真正的肃穆和畏惧之心。天庭火闪,我在心里跪下了,我的慈爱而善良的婆婆再也拉不起我来了。”
       燃起一团火散了满天星
       生活的维度中,除了事业、家庭,不可或缺的就是朋友。西城文联主席张世俊评价黄殿琴是“燃起一团火,散了满天星”,这团火走到哪儿就烧到哪儿,她的热情会感染周围每一个人。她说:这么多年打拼过来,我很自信的是我有很多的朋友,一个人有了朋友立足在社会上就不慌了。在朋友眼中黄殿琴是一个真诚又仗义的人。
       黄殿琴的朋友中有一个特别的“团体”,她亲切的称他们为“小孩儿”,这些“小孩儿”都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黄殿琴说他们这一代不容易,我很乐意和他们分享我的经验。于是她的身边总会有年轻人的追随,她的一个朋友说,我最佩服黄殿琴的是,她对年轻人的提携,有很多比她有能力的,但没有人有她这样的真诚。去年因为耳疾住院的时候,医院打扫卫生的大妈问黄殿琴:“您是老师吧,真好,怪不得每天那么多学生来看您。”黄殿琴没做太多解释,但心里的幸福无以表达。她说,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我们没有相识之前的一切困难,也许都是限定在了不相识的心灵之中,触碰之后,就相容了,分呈出相知的精神。往往是去找上帝的时候却找到了一个宗教,往往是去找一件事物的结果时却找到了事物本身非凡的过程滋味。在结局里,也在过程中,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过程中,所添加的所不断建构的是我们都想拥有的世界与领域与格局。在生活里,也在事物中,我所添加的是令人心醉的明暗交错。这是一条崭新的战斗小径,在我力量所能抵达的最极端的终点上,我找到了一道不可思议的又栩栩如生的光,她们像火一样地燃烧着……”这是那时黄殿琴在医院写下的话,她说她们是光是火,其实她才是光源火源,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温暖着别人的生命,又得到了最动人的光一样火一样的回应。
       我从黄殿琴爽朗的笑声中,和有时蹦出很“时髦”的词语中,看到了她年轻的心态,我想这正是她特殊的小朋友们带给她的。
       黄殿琴有三个四字箴言——居安思危、韬光养晦、未雨绸缪;于是,她为人低调而谦虚,做一个决定之前她总喜欢多方校正,她说个人的经验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当我多方征求意见时,打破或坚定自己的想法,得到比较精准的决定。这样做事的习惯依赖于黄殿琴有很多可以为她提供建议的朋友,很多朋友都愿意为她提供自己真诚的见解和看法是基于对黄殿琴为人处世态度的认可。黄殿琴更乐于从朋友身上学习经验,哪怕是对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更乐于与众多的朋友分享经验,她时常感叹这个朋友的细心与周到,也会称赞那个朋友的踏实与肯干,还会讲起某个朋友艰难的奋斗经历,鞭策自己,也鞭策聆听的人。在我看来,黄殿琴能从每个人身上找到亮点,再让让光芒影射在自己身上,有人说这叫“优势学习”,黄殿琴更喜欢用“储备”这个词来形容。她总说,做事不怕慢,就怕停止不做。所以多少年她从未自满过,从未停滞不前过,这种奋斗与拼搏的状态中她“储备”了朋友、“储备”了情感、“储备”了自己的精神食粮。她说,储备是一点一滴,一步一个台阶的过程;迈上一个台阶微不足道,当你低着头不住脚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上去,有一天回头看就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前面的路也更长了。
       作为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和作为记者的敏感,黄殿琴在提交的第一份委员提案中提出:把旧城当做文保单位对待;她建议,旧城改造要当做对文物进行改造来干,应该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工程技术专家、知名城市摄影家、美学家等组成“城市风貌保护指导工作委员会”。她说作为市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黄殿琴不再像过去的诗人那样惆怅与哀怨,而是很懂得经营生活,经营爱情。她运用了文字工作者特有的敏锐和记者特有的灵动,在现实的生活与理想的追求之间架起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一个女人要快乐,那么就得学会运筹和调整,不慌不乱地计划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顺其自然地享受平和与温情,而不是那种转瞬即逝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