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首届中国现代诗画大展专号]诗与画的机缘(后记)
作者:魏 克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北京有很多的艺术村,其中画家村最多,而宋庄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夏天,我和诗人潘漠子、王顺健特意过来看看,参观了不少画家的画室,深为这里的气氛所吸引。我们甚至计划也来这里租个画室画画,但由于大家都各有琐事,后来也就没有再提这个计划了。
       但去年,漠子还是和诗人安石榴一起来宋庄租了个院子,于是这里也就成了诗人画家们时常聚会的场所了,而我也时常过来聚会。去年冬天,宋庄的几个画家想策划一个画展,漠子想跟着做个70后诗人诗展,而我则想做个诗画展。后来这个画展虽然没有做成,但诗画展的事却已经放在我心里了。由于受朋友彭天朗去年在大学校园里做展览的启发,我决定策划一个“首届中国现代诗画大展”。我把这个想法和《诗歌月刊》主编、诗人王明韵说了之后,他表示全力支持,而广州诗人张怀存女士,画家彭天朗也答应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展人。
       于是年初的时候,我就开始组织作品了。在诗歌界,既能写诗又能画画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人写诗归写诗,画画归画画,把二者当两项创作。而我此次诗画展的定位是要求将“现代诗”和“现代画”相结合进行整体创作的现代“诗画”展,这样,作品的定位和作者的群体大体上就定下来了。
       其实,了解中国诗歌的朋友大约也知道,近二十年来,在《诗歌月刊》、《诗刊》、《星星》诗刊、《绿风》等诗歌刊物上,断断续续地出现过一些“诗配画”作品,由于形式新颖,很深入人心。这种形式的诗画作品不仅在中国诗歌界是独特的,我想在世界诗歌历史上,恐怕也是开风气的第一次。我这么说不是否认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给自己或别人的诗配过画,或为画配过诗,而是说,从来没有人有意识地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来创作。这也是我敢于说这种形式是世界诗歌历史上一个独特而且是独创的艺术形式的原因。
       由于受现代诗和现代画的影响,在中国出现了一些进行诗画创作的作者,这使我策划此次大展有了可能。可是,由于尝试这种创作的人不多,况且诗写得好的人,画未必过关。反之亦然。所以选择作者和作品就显得有些困难。我知道并且能联系上的诗画作者只有马莉、李云枫、宋晓杰、贾梦华等少数人,别的人只有通过朋友帮着联系约稿了。
       而有些诗画作者的加入则纯属偶然,比如有一次我和彭天朗通电话,他说不久前在聚会上碰到一个叫李星兴的女孩,听说我们做了这个诗画展就说自己也写诗画画,于是我就让她把作品发来看看,觉得还不错,于是她就加入了。晴朗李寒我只知道他写诗,不知道他还画画,他从诗人花语那里了解有这个展,也发来了他的作品。王茜是最后加入的,也是偶然联系上的,当我知道她还在大学里,年纪也小,还担心她的作品质量会不过关,可看完作品后,却发现出乎我意料的好。由此我也知道,其实中国肯定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诗画作者,只是我交往有限,只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有意识地来进行诗画创作,我无法知道他们,所以只好暂时在此抱憾了。我相信只要有缘,这些诗画作者总会浮现出来的。
       我在年初开始征集此次展品,春节后回合肥,托书法家李力的帮忙,联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现代艺术中心作为展馆,时间定在5月8号—5月28号。四月底,作品收集齐全,五月初开始做展品。感谢诗人李云枫、沧桑、花语、空夏等人,帮我一起裁纸,粘贴,做了不少琐碎工作。随后,我带着展品回到了合肥。我从外地回合肥,通常住在堂兄魏克志家里,所以去展馆布展的时候,他也一起去帮了我很多忙。其实此次展览不仅仅只有诗画作品,我还邀请了合肥的几个诗人朋友一起参与了,所以此次展览展出的还有蓝角的一首长诗,赵宏兴的诗,张岩松的诗歌和国画,李力的书法。尤其要感谢的是李力兄为此次大展所书写的前言,尺幅很大,很有气派,为此次大展增色不少。开幕那天,王明韵、魏克志、黄玲君、赵宏兴、莫小邪等人都去了。安徽电视台去进行采访报道,《安徽商报》、《合肥晚报》也发了相关消息。5月28号,展览圆满结束。
       此次大展的影响如何我觉得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大展提出了“诗画”的概念,并且在推动这种形式的创作、希望确立“诗画”的艺术品格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只要条件许可,这种形式的大展以后还会举办下去的,希望对诗画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加入到这个创作的队伍中来。
       最后,再次感谢王明韵主编给予此次大展的支持,也感谢很多给此次大展提供帮助的其他的朋友们!
       200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