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校园文学]牵肠挂肚的同学录
作者:龙美光

《含笑花》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十年寒窗,同学岁月,临到末了,照一张毕业相,写一册同学录,莫忘了前排的她,同桌的你,调皮捣蛋的我。这几乎是中外学校曾经不约而同履行的保留节目。
       同学录,它写满了我们拼搏奋进的容颜,也布满了时光的沧桑,记录了我们曾经的年少与憧憬。而今,这一我们所历经的过去物件中最具怀旧意味的旧物什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那些在流金岁月里延续使命,在当下时光里褪去风华的旧家伙们,也就越来越引起人的念想与记挂。
       近两年来,我就特别钟情于旧同学录的收集赏玩。“同学录”、“同学名录”、“校友名录”、“毕业纪念册”、“毕业纪念刊”,名目不一,形色各异的小物件们总能给人几许温馨的旧梦重拾。
       同学录的诞生原来就有藉以珍藏的本意在里面,也许,古往今来的人,大凡热衷于同学录的制作者,都有一种难得的怀旧癖吧。
       不过,平平凡凡的、粗糙简陋,甚至是勉强凑热闹跟风的同学录应该不难见到。那些设计考究、装帧古雅、印刷精美、内容可读的同学录就难得一遇,更甭说要掸去那些金贵的岁月风尘了。
       我前前后后见过近百种印制不同的同学录,却因索价的高昂而只有眼福之缘。我自己收藏的同学录,除一、二册得于廉价的旧书摊,每本至少都要以半月的不知肉味换取。这里要说的两本同学录的获得,更是我的各类藏品中的不远千里猎获而至者。
       说是不远千里,根据只是前些日子它们都还躺在湖北和上海两位书友的书橱,最近却端庄地来到我的案头,真是“姻缘千里一线牵”呢。此“线”乃是已为众多的现代人接受喜爱、也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诸多变化的互联网络。
       自从商店开到了网上,网络书店也开始热闹起来。在“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缘为书来”,乃至于卖杂货的“淘宝”与“易趣”,我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影的许多书籍、故纸,都陆续得以一晤,不少还被礼请到案头灯下,相伴而眠。
       在“孔夫子”里,1949年夏天编印的(毕业纪念册)以其线订竖印的装帧,以其赏心悦目的朱色封面,刚一亮相就引起注意。在三天的竞拍时限里,竟有九人与我一样看中了这册同学录,纷纷竞价争夺。我只好沉寂下来静观其变,等到最后一秒才悄然下手。
       这是湖南建国高中第四班、初中第四十六、四十七班所刊同学录。它以毛笔手写后石印的印制方式,记述了这所学校的沿革与师长给予同学的勉励题词,并刊同学签名与师生通讯录。计有同学录序一篇、校史记一篇、毕业赠言一篇、题词二十件、签名二页、通讯录十四页。其序言写得颇为煽情:“或曰: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三年聚首,一旦分襟,落日桥头,能无睹湄水之悠悠而心焉系之耶?”而其毕业赠言在历数国难严重与“政治失修,纲纪败坏,官吏贪墨,财政破产,导致节节失利,而不可收拾”等现状之后,也提出改革之法,那就是效法俄国。作者在赠言中又说:“诸君既卒业建国,当以建国为己责。”乃使“建国”字面一词两义,意味深长。
       刚刚阅完湖南建国高中的同学录,上海一书友手中的同学录又上拍了。此册大32开精装竖排印刷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简师、初中廿八级毕业纪念册)的得来就顺利得多,我最后一秒摁下的竞拍价竟然就是底价。大概这底价在一些同好看来是不菲的吧。这就应了旧书刊收藏家谢其章先生那层话的意思,不廉的底价使你轻易抱得美物归,因为没人和你竞争呵!
       这纪念册编印于1939年6月,此时,战争的火焰,已在这所中学周围燃烧起来。因此,编者说“我们的力量,是如此的薄弱”。然这同学录在设计制版与内容安排上的独到,却使人钦敬十二分。除校长题词、校歌、弁言、编委会题名之外,主要有毕业合影、师长与同学肖像、校景照片组成的“照相”,由一个简师班、三个初中班17位同学所写纪念在校生活文章组成的“文字”,以及教职员与同学通讯录。
       最有可赏性的是这十七位学生的文字。回味中学点滴的《回想中的初中生活》,小到升降国旗,小到自己先生每次上童军训练课的讲话情景,小到傍晚图书馆的小坐,竟使作者觉得雄壮伟大,觉得刚正严肃,觉得安逸恬静而“恋恋不舍”。《一年来学习国文之回顾》写得颇具文采:“每当上国文课时,我的头老是喜欢望在窗外面,看着篱笆上的茑萝花,艳丽地开着;晶晶的阳光,闪烁地照射着她们,她们在微笑,呵,她们太可爱了,我的视线、心灵,都给她们吸引住了,我每天静静地观察着她们静的美,我想茑萝花确比我们的国文引起我的兴趣浓得多了,我每天望着她,刹那间她们由红色变成黄色,绿叶也已枯残,片片的飞落下来,我叹息那可贵的光阴;国文和篱笆旁的茑萝花一样,白亮亮的玻璃框中呈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课国文’,那时我心中惴惴不安,我恐怕再有一位像以前先生一样来做我的国文教师,使我的心神灌注于窗外去;这窗外虽无茑萝花,但黄浦江潮的壮观,也够欣赏呢!”事实上,令作者意想不到的是,“一连数星期后,教室四周的风物,都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的心神,像铁一样的给讲座上先生的磁力吸住了,一年来心中郁结的牢骚,也逐渐发泄了,一年消磨去的光阴,现在可以挽回了,本来对于国文很没兴趣的我,遇着这样一位的先生,每分每秒,在增加我的兴趣,国文变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只要看到课程表上有连接两课国文的时候,我很兴奋,我快乐得有如久枯的干井,忽然涌来了清冽的泉源……”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先生?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学子?你所联想得到的,大抵可以写成一本温馨与怀旧的《过去的中学》了。这位叫钱轶三的初三女生,有如此幸福细腻的文字出世,真是这本小册子每一个读者的幸运。还有回忆老师的《老师素描》与《我们的童军教练》,还有叙说毕业伤情的《飘萍寄语》与《离乱中言》《别离琐语》,悼念亡故学子的《一封没寄处的信》,还有同学们在校生活点点滴滴的各文各字,牵肠挂肚的话语似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了。编者最后一句话说得颇合乎情理:“离情别绪,你难以排解的时候,我相信,这册子定能给你一个安慰。”
       在时光老去的过程中,许多人一提起自己的“同学生涯”时,总是有着几多感念与怀想。这是多梦的年华,无瑕的岁月;纯洁的情谊,简单的思绪,情调绵绵的校园生活,充满憧憬的志趣,使你体味到人间之美。所谓“性情中人”,不必怀疑,就是校园时光下的同学们了。我们的童年,我们最宝贵的年华,都是在校园林阴与奇幻课桌旁度过的。
       “人生萍泛,聚散靡常,本无多异。故同处一堂,数阅寒暑,问难决疑,倾心把臂,情逾骨肉,已成习常。一旦作劳燕之分离,不无拳拳。然此行也,或迈进而深造,或改弦而更张,各图蹈厉发扬,以报家国,殊途异辙,志虑万端。而临别在兹,鸿雪瞬逝,刊册纪念,不无微意。他日按图索骥,恍如把袂话言,何快如之?”苏州中学黄树槐先生写在同学录前的这席话,或许可为众多同学录的功用与情致之最妙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