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乡论坛]《含笑花》绽放“特产文学”
作者:张永权
《含笑花》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为把刊物办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文山州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含笑花》开辟了“乡村风景”、“社会大干”、“校园文学”、“民族花篮”等固定栏目,发表了不少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精神强烈、可读性较强的特色作品。今年开始,他们又开设了一个新栏目——“特产文学”从这个栏目发表的作品看,绝非是给某些土特产品做宣传的广告栏目,而是经过编者精心策划,结合文山实际,突出刊物特色,繁荣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文学的举措,是该刊物一个体现“三贴近”的好栏目。
文山州是闻名于世的“三七之乡”、“辣椒之乡”、“八角草果之乡”、“八宝米之乡”、“洋荷之乡”。以丘北辣椒为例,不仅色泽艳丽,更富含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椒油香浓,辣而不燥,口感特好,还具有历史悠久,传说神奇,种收考究等文化含量。文山丰厚的土特产品,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还有可挖掘的文化价值,是文学艺术颇有特色的创作源泉。《含笑花》开辟“特产文学”这一固定栏目,就为把文山本土作家最熟悉的“特产”转化成文艺作品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自然也会使刊物的地域特色和个性更加鲜明。
首先,“特产文学”栏目的开设,较好的体现了编者开辟这一栏目的想法。《含笑花》主编周祖平说,他们开设“特产文学”栏目,旨在使文学作品和刊物“三贴近”,让文山的这乡那乡特产响起来、香起来,文学作品和刊物也因此而特起来、亮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做了许多努力。今年主要围绕丘北辣椒,突出重点,组织稿件,做好丘北辣椒这篇特产文学的大文章。这些作品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写信、写评论给予肯定。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让人看到那神奇火红的丘北辣椒在眼前闪亮,那奇美的辣香仿佛扑鼻而来,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韵。卫魁羊的散文《红色的秋天》,表现了丘北辣椒织出无边“红地毯”的气派和情如红辣椒的丘北人纯朴豪爽的性格,作品充满生活化的细节和浪漫的想象,真实、自然、贴近实际,是一篇难得的从生活中升华出的好散文。朱法飞的《情系丘北辣椒》,以土生土长丘北人的目光和情感,去观察和感受丘北小椒,写出丘北小椒荣获国家金质奖章和证书的骄傲。作者还把丘北辣椒的历史沿革、民间传说相结合,把称为“阿着底”的丘北大地的神奇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中去探寻丘北辣椒的历史文化内蕴,具有较大的文化空间。这些作品,不仅给丘北辣椒插上了翅膀,飞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刊物具有一种“辣”的个性。
其次,“特产文学”栏目不仅出了作品,还推出了乡土作家。“特产文学”是《含笑花》的新栏目,开设时间不长,但由于准备充分,策划认真,在丘北辣椒上做了文章,也在推出丘北的乡土作家上下功夫,出了作品,出了人才。在这一栏目中,连续推出了丘北农民作家张荣昌的中短篇小说。例如短篇小说《辣椒恋》,题材从生活中来,作家视觉独特,人物个性鲜活,语言有乡土气息。作者把典型的地域环境、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又插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使得作品不仅生活气息浓郁,而且对研究丘北椒的科研人员,也有参考价值。这是一篇文学性、乡土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好作品。张荣昌在这个栏目发表的中篇小说《辣椒行》,围绕如何把丘北辣椒这一特产转化成商品,交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着力塑造华敏辞官经商的形象,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出,人物命运波澜不断,引人人胜;可读性强。作为丘北农民作家,张荣昌对丘北辣椒的熟悉,是他写好这篇作品的关键。张荣昌是《含笑花》多年培养的农民乡土作家,“特产文学”又为他写丘北辣椒系列小说构建了一个平台,使他的小说创作今年又上了一个台阶。前不久,他因此而加入了云南省作家协会。
“特产文学”栏目因集中写丘北辣椒让人眼前一亮。“特产文学”的下一个亮点是“三七”还是“八角”?我们拭目以待,望有更多有特色的好作品出现。